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杯黃芪水,養生大功效,補虛助陽排第3,排第1的你知道嗎

播放GIF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芪就被醫生們廣泛運用於臨床,且屢建奇功,被譽為「補藥之長」。其實黃芪不僅僅是補藥,還是治病的良藥。總體來講,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適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症。

有很多疾病,都可以用黃芪泡水喝來解決。黃芪味甘微溫,味道並不難喝,所以有不少人在一些膳食中加一些黃芪,也有一些人在飲品中加入一些黃芪,以此來養生防病。那麼,這黃芪究竟有些什麼作用?能治些什麼病呢?不妨一起來看看。

8.通便

在古代方書中記載,用黃芪和陳皮可以治療老人便秘。具體用法是,取綿黃芪、陳皮(去白)各15克,研為細末,每次服用10克。服用時,用大麻子適量,研為細末,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加入白蜜一湯匙,再煎沸,與黃芪陳皮粉調和,空心服下,一般服用兩次就可見效。

7.止渴

在《外科精要》中記載,黃芪具有治渴補虛的作用。如果「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可用黃芪六一湯。具體用法是,取綿黃芪180克(用淡鹽水潤,飯上蒸),粉甘草30克(半生半炙),研為細末,每次服用10克,用白湯點服。

6.祛濕止癢

酒疸多因酒食不節,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常,濕濁內鬱生熱,濕熱交蒸而成,如果症見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可用黃芪100克,木蘭50克,研為細末,用黃酒服下,每次3-5克,每日三次。

還有一種叫做陰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圍局部多汗潮濕的表現)的疾病,也大多是由素體虛弱,腎陽不足,陰寒偏盛,以致內寒生濕;或肝鬱化熱導致脾經聚濕,濕熱互結而流注下焦,以致陰部汗出;也可由濕濁滯留陰部所致。如果出現陰部汗出,潮濕,且瘙癢,可用綿黃芪適量,用酒炒,研為細末,以熟豬心同吃。

5.止血

如果是腸風瀉血,可用黃芪、黃連二葯,各等分,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飲下。

如果是尿血沙淋,痛不可忍,可用黃芪適量,研為細末,取大蘿蔔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用蜂蜜60克將蘿蔔和黃芪淹製片刻,再行炙乾,以不焦為度,以鹽湯送下。

在《聖濟總錄》中記載,吐血不止,可用用黃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研為細末,每次服用3克,用薑蜜水送下。

4.消癰排膿

對於癰疽這種疾病,不僅人體體表會有,人體內部臟器也會有。一般來說,凡是瘡瘍潰破,久不收口,用黃芪有生肌收口的作用,可與金銀花、皂角刺、紫花地丁等葯同用。如果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用黃芪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若癰疽久不穿頭,可用黃芪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等葯。

如果是臟腑癰疽,如肺癰,據《聖惠方》記載,可用黃芪研為細末,煎水服用。

3.補虛助陽

對於黃芪來說,補氣的作用是很強的,比如補中益氣湯中就有黃芪。一般對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臟器下垂,也可以用到黃芪。如果偏補氣健脾,可用黃芪與黨參、白朮等葯同用;如果偏益氣昇陽而舉陷,可用黃芪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如果是肺氣虛證,症見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壅於肺而無力咯出,可用黃芪與紫菀、款冬等葯,溫肺定喘,健肺益氣。

2.利水消腫

對於腎炎水腫來說,如果症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的,有古方防己黃芪湯為代表。也就是說,由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可用黃芪、防已、茯苓、白朮等合用。如果由於脾腎兩虛所致的水腫,可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等葯同用。

1.止汗

黃芪具有益衛固表的作用,能夠止汗。在鼎鼎有名的玉屏風散中,其中就用到了黃芪。一般對於出汗又分為自汗(不因勞累活動,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現)和盜汗(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一般來說,自汗屬於陽虛,可用黃芪、白朮、防風泡水喝,也可加入浮小麥、麻黃根等葯;盜汗屬於陰虛,可用黃芪、生地、麥冬等滋陰葯泡水喝。

黃芪作用廣泛,但多用於虛證。如果是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之人,不宜服用黃芪,切記切記!

Hello,夥伴們

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