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話說補土 | 不吃棗子偏吃仁,只為養血助睡眠–酸棗仁!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在《名醫用藥佳話》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年間,有一人患了癲狂症,發作時哭泣不止,到處亂走,服了很多醫生的葯均不見好轉。家人十分焦急,便請了名醫孫思邈前來診治。孫思邈看過病人,便囑咐:「先取些鹹食來給他吃,待其口渴時再來叫我」。

到了傍晚,病人吃完食物後果然口渴,家人趕緊報知孫思邈,孫取出一包藥粉,米湯調下,讓病人服用,並安排其住在一間僻靜的房間。不多時,病人便昏昏入睡,孫再三囑咐不要吵醒病人,待其自己醒來。直到次日半夜,病人才睡醒,神志完全清楚,癲狂痊癒。病家驚奇,問孫思邈用的是什麼葯。孫回答:「我用的是硃砂酸棗仁乳香散,即取辰砂一兩,酸棗仁及乳香各半兩,研末,調酒服下,以微醉為度,吃完後要讓病人睡下。病輕者,半日至一日便醒,病重者二三日方覺,須其自醒,病必能愈,若受驚而醒,則不可能再治」。

細解本草

名醫孫思邈所用安眠方中,有一味重要的葯便是酸棗仁,《神農本草經》記載酸棗仁「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它味道甘、酸,能夠養肝,寧心,安神,斂汗,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酸棗仁並不是尋常所吃的紅棗的果仁,它結在一種野外的多刺灌木上,比起大棗來果實又小又酸,故得名「酸棗」。在外出郊遊中,有時我們也會遇上這種小樹,平常光知道吃棗肉,而吐掉棗核,卻不知道我們吐掉的這一部分果仁,正是酸棗的精華所在。


中醫認為「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意思是味道或氣味濃厚的本草有溫陽益氣的功效,如乾薑、肉桂一類,而味道偏淡一些的就只有「疏通」的作用,還達不到補氣的程度。大棗和酸棗便是一對很好的例子,大棗非常甘甜,因此有補養的功效,常作為各種養生膳食的「百搭品」。而酸棗甜中帶酸,酸棗樹則渾身帶刺,因此便有助於行氣開結。而果仁的作用一般正好和果肉相反,酸棗肉主通,酸棗仁便主補;酸棗肉多用於祛風除濕,使人體之氣走向外周,而酸棗仁的作用方向剛好相反,是幫助人體把輸出去的氣血「收回來」。

本草功效

中醫理論認為,酸性具有收斂的作用,對於思緒紛亂的人群來說,繁重的工作生活節奏使得心力憔悴,而酸棗仁正好可以收住這些紛擾雜亂,使氣血回歸平靜。中藥中,安神助眠的中藥很多,酸棗仁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酸棗仁所治之失眠多與血分有關,中醫認為心主血,肝藏血,《內經》有「人臥則血歸於肝」一說,意思是人躺倒並減少活動的時候,原本輸送到四肢百骸的氣血會迴流到肝中,肝血充盈後,肝氣回收,人便會慢慢產生倦意,進入香甜的睡眠中。

而血虛的人呢,雖然也躺下了,但迴流的血不足以涵養肝氣,人就總睡不著或者睡得不夠踏實。這就像對著一個空瓶子灌入清水,灌入的水好比肝血,瓶子裡的空氣好比肝氣,水灌得足了,氣就沒有那麼亢盛,因此會睡得好,反之則會出現失眠等問題。而酸棗仁味甘色紅可以補血,同時它又有「回收」氣血的特性,更能幫助人體把更多的「氣血」收攏到肝中,因此可以較快地發揮助眠的作用。

活用本草

酸棗仁適用於心煩思睡但難入睡、津傷口渴的人群,如果失眠患者出現身體重著、疲倦乏力、舌苔濁厚等痰濕之象,則需要配合健脾化痰之品,如陳皮、白朮等;如果出現疲勞、怕冷、腹瀉、口乾但飲水不多、手足冰冷等陽虛之象,則應相應配合溫陽之品,如北芪、益智仁等。

酸棗仁百合粥

材料:酸棗仁30g,乾百合20g,大米100g,雞蛋黃2枚,冰糖適量。

做法:將酸棗仁洗凈,搗碎,同百合浸泡一晚。蛋黃搗碎,大米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轉文火煮至粥成即可。本品適用於心肝氣陰不足者,心慌自汗,失眠多夢,頭暈眼花,口乾面紅,心煩易怒等人群適合服用。

《太平聖惠》酸棗仁粥

材料:酸棗仁50g,熟地黃10g,粳米50-100g。

做法:先將酸棗仁微炒之後搗碎成末,再將酸棗仁與熟地黃一起煎煮取汁(共可加水煎煮3次)。在葯汁中加入粳米煮粥。本品功用為養陰益肝,補心安神,可治療失眠多夢。這道粥在中醫古籍《太平聖惠方》便有記載:「治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水兩盞,研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原文的「骨蒸不眠」指的是夜間彷彿身體有熱從骨頭裡面透出,導致入睡困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