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朝古都的輝煌:德裡激蕩的獨立史

新德里的市中心,以印度門和國家博物館等重要地標為遊客們所知。同時,這裡也是印度共和國的心髒,大量頂端的政府部門坐落於此。

再次借助德裡四通八達的軌交系統,我出現在了這片地區。(德裡印度門)

遠遠地就可以看到印度門。如果說孟買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如今已按照當地英雄的名字改稱西瓦吉火車站)是英帝國殖民印度的象徵,這裡則是這個新造的舊邦努力擺脫殖民和帝國主義枷鎖的成長痛之見證。自17世紀起,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經營印度,嫻熟地採用以夷製夷的帝國手段。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被認為是英國正式征服印度和印度近代史的開端,以英國人買通孟加拉軍官大敗法國-孟加拉聯軍結束;此後英國在南印度面對邁索爾和馬拉塔等地方強權,頻繁使用離間和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拆散對手的同盟,經過三次馬拉塔戰爭和四次邁索爾戰爭,南印度的廣大地區地區被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納入英帝國版圖。也是經過數次錫克戰爭後,英國將侵略之手伸向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的結果,是使得夾在英、俄兩大帝國間的阿富汗坐收地緣紅利、維持了自己的獨立,並斬斷了和歷史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印度斯坦(廣義指南亞,狹義特指北印度,取決於具體語境)的聯繫,同時今天巴基斯坦著名的部落林立、政府無法管理的西北邊區(SWAT)和俾路支斯坦,也是英印帝國西向擴張的極限。而在印度兵變中,英國更是廣為征召先前被征服的錫克人和廓爾喀人,鎮壓以一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為主的起義士兵。完事後,英國又在土兵(Sepoy,來源於一個葡萄牙語詞)大肆安插中下層種姓士兵,因為先前征募較多的上層種姓極易成為傳播消息、威脅統治的核心。

然而人民可以被忽悠一時,卻無法永遠被騙。覺醒了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產物,就是成立於1885年的印度國大黨。起初的國大黨,由於以來自本土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對英帝國采取了要文鬥不要武鬥、要自治不要獨立的手段與目標。但是歷史的行程滾滾向前,卻有了這座紀念碑。這裡是為了紀念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和一戰中犧牲的印度將士。在一戰中,印度付出了7.4萬的傷亡(一說9萬),背後是數以十萬計的受傷。英國之前就許諾過,只要印度人民和倫敦中央一起共克時艱、冰釋前嫌,就會在一戰後實現先前允諾印度人的高度自治。這是英國政府全球忽悠幾百年來,最後有效的一次了。一戰後,印度人民憤怒地發現,非但印人治印、高度自治的許諾沒有實現,來自英帝國的鎮壓反而變本加厲。英國近代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起因和成功,無不來自於印度土布對英國市場的衝擊(所以工業革命自紡織業開始)和其後對印度的瘋狂掠奪,而絕非其種族主義者所宣稱的“白人負擔”。而在1919年,英國駐軍悍然在旁遮普重要城市阿姆利澤,對示威遊行的手無寸鐵的印度民眾開槍,造成約1000人死亡,1500年受傷(倫敦官方承認的是379人死亡,1000人受傷)。於是先前在一戰中還號召共赴國難的甘地和尼赫魯等人終於看清了帝國主義的虛偽面目,二戰中的印度軍隊之父錢德拉.鮑斯更是不惜與日本帝國合作,率領一支由日軍俘獲的印度兵為主的還鄉團試圖打回去。

德裡的印度門,就是對這一段歷史的紀念與反思。7萬印度人的冤魂,無時不刻不在控訴和聲討。猶如蘇聯末期有人喊出“俄羅斯人不當奶牛”的口號一樣,為英國數百年霸業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印度終於覺醒了。

走過印度門,前往國家博物館,路過一個空軍學院。但見身穿藍色學員制服的未來軍官們正在出操,一位頭頂大頭巾包頭的錫克人也赫然在列,充分體現了印度政府對少數名族風俗習氣的尊重。錫克人是居住在旁遮普地區(今日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部)一個尚無的族群。本質上,錫克教的產生是印度本土巴克提運動的延續與結晶。巴克提產生與12世紀(一說在先前的古代早就有了相關的元素甚至開端),主張各宗教間的融合。所以錫克教起初是一個融合了伊斯蘭與印度教的地區新興教派。然而,從莫臥兒皇帝賈漢季的時代開始,部分是由於錫克教古魯(錫克教的精神領袖,原意為“偉大導師”)在先前的王位爭奪戰中站錯了隊、部分也是由於莫臥兒皇帝們開始修改先前以阿克巴為代表的寬容之核心價值觀,開始大開歷史的倒車,錫克教徒成為了被專政和壓迫的對象。終於在奧朗則布時代,錫克教徒的起義達到了極致,以像馬拉塔人一樣最終建立了一個地區聯盟性政權而結束。在這漫長和痛苦的過程中,原本愛好和平的錫克人,被逼轉化成了一個高速組織化的戰鬥名族。後來英國人降服錫克人之後,他們就想五百年前新大陸上被科爾特斯降服的特拉斯卡拉人一樣,轉而忠心耿耿於新的殖民者。

不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今天從印度門到國家博物館的路上,最令人澤澤稱奇的反而是無處不在的猴子,正應了那句古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些猴子們在周圍居民小區甚至政府部門的圍牆內外上躥下跳,生機勃勃,與大白天印度所處可見的倒在地上呼呼大睡的狗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有一兩隻狗憤怒地在下放對著上方如入無人之境的猴子大吼,亦無濟於事。在印度旅行的一大特點和好處,正是可以不買票、不僅動物園而在大隱隱於世的尋常巷陌中見到各種動物。他們與人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終於到了國家博物館。可惜的是,由於此時距離關門已經僅有半小時,我便走馬觀花挑一些極端重要的文物重點看了一圈。

在薈萃著南亞精華的國家博物館,這當然是一件極難的事體。令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哈拉帕時代跳舞少女的小雕像、戰象具裝鎧甲的全套、果阿富有地區特色的印度人長相的聖母聖子,和美輪美奐的細密畫。

語言無法窮盡這些文物的精妙,只等以後有緣慢慢道來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