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讀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史上的恩怨情仇

2019年2月26日,相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打起來了。自1947年英屬印度脫英,獨立為兩國以來,印巴打了3場戰爭,其中兩場都直接因為克什米爾爭議。2月份,印度武警部隊一支車隊在印控克什米爾遭汽車炸彈襲擊,造成40多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巴控克什米爾為基地的宗教極端主義武裝"穆罕默德軍"宣稱對襲擊負責,印度展開報復行動,多次穿越實際控制線。雙方都聲稱擁有整個地區主權,但很少過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LoC))。那這對南亞冤家的恩怨情仇,又是從何而來?

分家以來的大打出手

現在,我們從1947年開始,歷數一下印巴衝突逐年數:

二戰結束後,印巴分治,局勢一直動蕩不安。1947年爆發印巴第一次戰爭。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者同意加入印度。

1965年,印巴第二次因為克什米爾衝突,後來簽訂停火協議。圖為戰場糾紛。

1971

印巴又一次交火,不過不是因為克什米爾,而是因為印度支持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民族主義者爭取獨立成立孟加拉國,這次交火,印度空軍轟炸襲擊了巴基斯坦。

1984

印度軍方襲擊了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該地區位於位於喀喇昆侖山脈南端的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印度襲擊的當然是巴控地區,此地無人居住。這是克什米爾的地理中樞,對印巴雙方都舉足輕重,兩國在這裡衝突不斷,這裡可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武裝對峙陣地,2003年雙方簽訂停火協議。

1999

巴基斯坦支持的好戰分子越過控制線,搶劫了卡吉爾(Kargil)山上印度的軍事郵局,印度最後,軍方擊退了這些入侵者,終結了長達10周的卡吉爾衝突,這次衝突雙方死傷人數達1000人。

2016

9月,印度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動襲擊,這次襲擊被稱作是“外科手術式打擊”,意思是“迅速而精準的打擊”。這是對印度軍事基地遭到報復襲擊死了19個人的反擊,時間間隔不到兩周。而巴方對外宣布這次襲擊根本不存在。

2019

印度普爾瓦馬(Pulwama,屬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遭自殺式恐怖襲擊,至少40名中央備份警察部隊CRPF計程車兵遇難,印方認為是巴基斯坦境內恐怖組織“穆罕默德軍”( Jaish-e-Mohammed)發動了這次襲擊,態度強硬表示要報復。

2月26日,印度對該巴基斯坦恐怖組織的“最大訓練營” 發動空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拜神不同,印巴先分家再火並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地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英國迫於壓力將其英屬殖民地分而治之, 就是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從此後印巴關係時緊時緩,成為南亞的熱點。表面上看印巴對立是老牌殖民國家統治遺留問題,而更進一步地探究就會發現,如此僵化機械的自治方案是以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基礎的,遺憾的是,理論上的宗教信仰分割和現實中教徒的地理分布並不是完美同步,由此,分治導致了兩大宗教教眾倉促之間的逃亡和遷徙,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加劇了兩大宗教的敵對,這對之後的印巴關係都有著深刻影響。從中也能體會到政教分離、宗教世俗化的必要性。

印巴雙方衝突的核心在克什米爾地區,該地區確定不了歸屬,就是因為王公高層是印度教,而普通民眾大部分是伊斯蘭教,意向無法統一,最後只能劃一條實際控制線,一邊歸印度,一邊歸巴基斯坦。自分治以來,印巴雙方已經打過兩次仗,期間小規模衝突更是無數。雙方的主權領土之爭的背後,宗教、民族都在推波助瀾,但是還有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資源之爭。

水利資源: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就比如2019年2月初印度遭自殺式恐怖襲擊後,除了軍事報復,還截斷了幾條河的水流來製裁下遊的巴基斯坦,水是生命之源,它影響著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水資源成為雙方衝突的另一誘因。印度在殖民時代就很重視水資源的控制,這大概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出自本能地需求吧,獨立之後,在尼赫魯領導之下,大興水利工程。現任總理莫迪同樣重視水資源管理,投資900億美元在河流貫通項目(river-linking project)上,這個項目是莫迪上任之前就有的,也就是說印度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歷界政府態度是高度統一的。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水資源很緊張,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印巴雙方在世界銀行的調停之下1960年簽了IWT(Indus Waters Treaty),然而國家有界河流無界,這個協議就如同分治方案一樣,在實際執行的時候,不但引發印巴國際衝突,還引發印度國內的衝突。具體到克什米爾地區,河水在流向巴基斯坦的時候,經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所以主權問題與水資源磋商交錯在一起,問題更複雜,而雙方水資源的摩擦愈來愈多,大有超越主權領土爭端之勢,成為印巴衝突面臨的頭號課題。

印巴矛盾是綜合、長期性的,已滲透兩國的方方面面。和平安穩的生活誰不嚮往?然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印巴爭端,好像一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走得太遠,就忘記了為什麽出發。”

若隻如初見:曾經“印巴的一家親”

著名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曾有詞句: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這既是戀人之間的表白,用於兩國也不顯突兀,但在地緣政治中,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印巴歷史的變遷也可以以此形容。“打扮”歷史的過程中,兩國從政府到學界到民眾,各方訴求表現背後的心理變化意味深長。就比如說古印度和印度共和國在地理意義上,並不是等同的,古印度包括現代的印度的一部分外加現在的巴基斯坦、尼泊爾還有孟加拉瓜。巴基斯坦的歷史教科書裡,“古印度”是要被屏弊的,巴基斯坦不願意用古印度這個說法。在向後人灌輸國家歷史的時候,會有意識地根據現在的民族訴求相應地增刪,與其說它是在記錄歷史不如說是在製造(making)歷史。

現代的印度,即印度共和國,因為在名稱上和古印度保持一致,聽起來它更像是和古印度一脈相承的。而巴基斯坦雖然是從古印度中獨立出來的一部分,卻對“印度”敬而遠之,個中微妙心理和民族宗教情緒挺耐人尋味,隨著兩國關係的惡化,巴方更是隻認“印度(India)”是現代的印度共和國,對於曾經屬於古印度這一史實放任其被印巴對立所激起的排斥心理覆蓋,誰這麽認為仿佛是一種政治不正確,巴方把自己的歷史重新定義,就是要撇清和現代印度的關係。然而官方口徑和普通民眾的心理認同畢竟還是有距離,要衝突還是融洽,要戰爭還是要和平,這難道不是最簡單的選擇題?

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學術界的“印度歷史”,指的是整個南亞地區,當然包括巴基斯坦在內。普通人的概念裡,古印度(Ancient India)也是現代的獨立的印度共和國的前身,二者是等同的,英國把科依諾爾鑽石(Kohinoor diamond,世界最大鑽石之一,原重191克拉)歸還給印度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這件事上,巴基斯擔、孟加拉國完全靠邊站。

巴基斯坦對自己的過去也不是說要完全割裂,承認可以,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命名如何解讀。只不過巴方對待歷史的態度就算改變了,也很難在國際社會的語境裡讓大家覺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現代的印度三者加總起來差不多等同於“古印度”。

伊斯蘭教改良者Sir Syed Ahmed Khan為穆斯林爭取權利同時也說過:“印度(Hindustan)比作新娘的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像新娘的一雙眼睛,無論哪個削弱了,都有損新娘的美麗”,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和諧相處,需要智慧、需要時間、更需要胸懷。

本文選題:金戈帝企鵝

本文編輯:qixian

在歷史中咀嚼文化的味道,歡迎關注“世界史海鉤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