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武裝入侵印度之前的莫臥兒帝國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被歐洲人征服之前,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王朝有三個,分別是孔雀帝國、笈多帝國(Gupta Empire)和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若借鑒中國歷史,其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漢、唐、清三朝。而對印度近現代歷史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最後一代王朝——莫臥兒帝國。

作為一個富饒、文明的國家,印度時常遭到北方遊牧民族或其他落後民族的入侵,現代印度的主體民族,就是從中亞草原南下的雅利安人(Aryans)的後代。雅利安人在這裡站穩了腳跟,但外族入侵的情況並沒有停止,斯基泰人、貴霜人、嚈噠人紛紛來襲。到7世紀時,先知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狂熱的穆斯林軍隊打著聖戰的旗號從阿拉伯半島向四面八方擴張。8世紀初,一支穆斯林軍隊席卷了印度河中下遊,即巴基斯坦中南部,就此拉開了穆斯林向南亞次大陸擴張的序幕。從此之後,穆斯林不斷從阿富汗方嚮往南入侵印度,將信奉印度教的本土國家一直擠壓到南方的德乾高原。

1483年,咱喜魯丁·穆罕默德·巴布爾(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在今烏茲別克東部的費爾乾納盆地出生了。他的父親是著名征服者“跛子”帖木兒的直系後裔,母親則是另一位偉大征服者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後裔,所以他身上流著兩大征服者的血液。巴布爾的青年時代是在中亞地區與宗親們的混戰中度過的,這一時期,他雖然也有斬獲,但最終還是在另一夥北方新來的遊牧民族——烏茲別克人的擠壓下,帶領殘兵敗將退出中亞,南走阿富汗安身立命。阿富汗土地貧瘠、民風剽悍,不是一個適合立足的地方,於是巴布爾從阿富汗招兵買馬,繼續南下印度。1526年,巴布爾帶領1.2萬莫臥兒人(Mughal)在帕尼帕特(Panipat)打垮、擊斃了率領10萬大軍、300頭戰象的德裡(Delhi)蘇丹易卜拉欣·洛迪(Ibrahim Lodi)。隨後,他率軍開進德裡城,自稱“印度斯坦皇帝”,正式建立莫臥兒帝國。

巴布爾的驚人成功,除了他的文韜武略、指揮若定之外,還在於他對印度人擁有技術上的優勢。他聘請奧斯曼土耳其專家蒞臨指導,成功地將火槍、火炮和傳統騎兵戰術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至關重要的帕尼帕特戰役中,巴布爾將火炮放在用胸牆加固的陣地中央,安排火槍手左右展開。德裡蘇丹讓戰象和騎兵衝擊莫臥兒軍的中央陣地,立時遭到莫臥兒槍炮的猛烈打擊,陣型瀕臨崩潰。巴布爾見狀派出騎兵從兩翼包抄,徹底打垮了印度軍隊,德裡蘇丹易卜拉欣·洛迪戰死。

開創莫臥兒帝國的巴布爾

莫臥兒帝國的前六代皇帝——巴布爾、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賈汗吉爾(Ja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奧朗則布(Aurangzeb)都堪稱明主,在他們的統治下,帝國版圖不斷擴大,尤其是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然而盛極而衰,奧朗則布統治後期帝國開始逐漸走向衰弱。

印度號稱“人種和宗教博物館”。帝國境內,除了大多數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之外,還有大量有著不同信仰的從阿富汗、中亞、波斯入侵或移民而來的異邦人。這之中,作為莫臥兒帝國統治階層的穆斯林隻佔極少數。為了長治久安,巴布爾以來的皇帝們都奉行宗教寬容政策,即使他們身為穆斯林,也不過分歧視、壓迫其他宗教,尤其是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帝。他在很多方面都像清聖祖康熙皇帝,“名為守成,實同開創”。阿克巴大帝的成功,除了自己的雄才偉略之外,還在於他積極拉攏印度當地信仰印度教的軍事集團,靠穆斯林與印度教軍事貴族的團結與合作才不斷獲得成功,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長治久安。

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為人不苟言笑,生活十分清苦,做事認真負責,打仗身先士卒,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個明君,但他偏偏是個虔誠而又偏執的穆斯林。他一面不斷打擊印度教封建主,剝奪他們的領地;一面大搞宗教迫害,逼迫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教。對印度教封建主的不斷用兵,致使帝國軍費膨脹,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強迫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教,則引起了印度百姓的普遍反抗。再加上日益擴大的版圖極大地增加了管理困難,最終導致邊疆地區的省督、守將趁機割據一方。於是,這個建立了快200年的帝國在其鼎盛時期出現了解體跡象。

1707年3月3日,奧朗則布駕崩,終年89歲。他的3個兒子為爭奪德裡皇位大打出手,帝國陷入全面內戰。雖然巴哈杜爾沙一世(Bahadur Shah Ⅰ)最終獲勝,乾掉了他的兄弟們,但是他上位時已是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當了5年皇帝就駕鶴西去了。他的4個兒子又開啟了新一輪內戰,但勝利者賈漢達爾沙(Jahandar Shah)僅在位一年又死了。從1707年奧朗則布駕崩,到1719年穆罕默德·沙(Nasir-ud-Din Muhammad ShahIrkhwaz)繼位,12年間德裡換了8位皇帝。

德裡城頭王旗變幻之際,地方省督們紛紛宣布自立,他們名義上尊奉德裡皇帝為共主,實則做了草頭王。此局面與中國東漢末年的情形頗為相似,穆罕默德·沙就是“漢獻帝”,地方上有一大堆“袁紹”“曹操”,彼此之間攻伐不休,莫臥兒帝國全面陷入亂局,這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創造了條件。

率先來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497年,瓦斯科·達·迦馬(Vasco da Gama)率領4艘海船和170名水手揚帆遠航,於12月繞過好望角,次年5月20日抵達印度卡裡卡特(Calicut),隨後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點。1509年2月,在決定性地擊敗了埃及與印度的聯合艦隊之後,葡萄牙確立了在印度洋的霸權。

16世紀中期,葡萄牙開始衰落,“海上馬車夫”荷蘭取代其成為海上霸主。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掛牌營業。1605年,荷蘭人開始在印度東南部海岸建立貿易據點。1609年,荷蘭人攻陷葡萄牙建立的要塞普利卡特(Pulicat),據為己有。1616年,荷蘭人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Surat)建立貿易據點。總體上,荷蘭人將殖民和商貿重點放在東印度群島,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靠著壟斷東方的香料貿易大發橫財。

1599年9月,受到荷蘭人攫取巨額利潤的刺激,一幫倫敦富商集資7萬英鎊組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年的最後一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 of England)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但除了常規貿易活動之外,該公司“必須勘測印度諸海和海岸並繪出地圖,必須殫精竭慮地制定一種商業制度,拿些商品來做試驗,培養和訓練出一批職員”。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目的地是盛產香料的東印度群島,但受到財雄勢大、盤踞已久的荷蘭人的排擠,根本無法立足,於是撤出東印度群島,全力經營印度。

英國東印度公司(左)和法國東印度公司(右)的徽章

1664年,在著名財政大臣科爾貝爾的建議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ⅩⅣ)下令組建法國東印度公司,監管法國與印度、東非、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洋其他地方的貿易。除了英、法兩強之外,荷蘭、葡萄牙、丹麥等國也在印度以公司的形式從事貿易與殖民活動。

白人來到印度的17世紀,正是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政通人和、兵強馬壯,遠道而來的白人殖民者掀不起什麽大浪,總體而言還算安分,活動也僅限於正常貿易,不過他們在自認為必要的時候,也會對抗莫臥兒帝國政府和軍隊。而歐洲列強之間也並不十分和諧,他們為爭奪利益,常互相廝殺,搶奪地盤和帝國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

英、法都是西歐強國,兩國的政治模式以及其東印度公司的不同體制,將決定它們在印度的完全不同的命運。1742年之後,法國人幻想在印度建立一個法蘭西帝國,但這種想法遭到了英國人的挑戰,由此揭開了印度歷史的新篇章。

本文摘《戰爭事典04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