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鈴木徹底退出中國 長安旗下合資公司全線“斷奶”

  鈴木徹底退出中國

  長安旗下合資公司全線“斷奶”

  ■本報記者 翟亞男 北京報導

  意料之中,鈴木繼與昌河汽車解除合資協定後,8月23日據日媒報導,鈴木汽車已與長安汽車就解除合資協定達成一致,鈴木將其在合資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出售給長安汽車,預計今年內即有可能完成出售。

  雖然此前長安多次發表聲明,對雙方解約一事予以否認,但終究還是要面對鈴木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的事實。對於長安來說,如何做好長安鈴木的善後已成為當務之急,而旗下剩餘三家合資公司業績的下滑也成為長安必須要跨過的難關。

  解約鈴木早有先兆

  雙方解除合資協定後的過渡期內,鈴木將通過授權許可的方式保證長安汽車繼續生產目前使用鈴木商標的乘用車。據長安汽車相關人員反映,合資公司員工有數千人,一下子停止生產鈴木車的話有引發勞務糾紛的風險,鈴木的生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儘管如此,現在長安汽車的鈴木車生產許可期限也不過剩下兩年不到的時間。至於長安鈴木現有行銷網絡,此前有內部人士透露,“其線下管道大概率會直接更新為長安自主品牌的高端品牌經銷商網點”。

  長安鈴木成立於1993年,借助鈴木的小型輕量汽車技術,在中國扮演推廣低價小型汽車的角色。不過,長安鈴木成立之後,豐田和本田等世界級車企紛紛進入中國。而且,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的增加,對大型轎車和SUV需求擴大,專注於小型汽車的長安鈴木明顯落後於市場。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等新興民營車企的成長也導致小型車市場的競爭進一步激化,銷售持續低迷不振。

  2017年度鈴木在中國的銷售數量為10.5萬輛,較同期減少了將近30%,下滑到了2014年度25萬輛規模的一半以下。同樣,長安鈴木的市場表現也是一蹶不振,銷量數據顯示:自2011年長安鈴木銷量達到22萬輛的歷史高峰後,長安鈴木的銷量一路走下坡路;2016年,長安鈴木銷量僅有11.5萬輛,縮水近一半;2017年銷量為8.6萬輛,同比下滑25%。今年上半年,長安鈴木更是同比大跌71.2%至2.4萬輛。在此之前,長安鈴木的經銷商也已不再製訂新車投放計劃。

  梳理長安鈴木的發展,矛盾重重的股權紛爭直接影響了長安鈴木的戰略落地。長安鈴木此前由三方持股:長安汽車佔股50%,日本鈴木株式會社佔股40%,鈴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佔股10%。這樣的三方持股,對於公司重大戰略性的調整顯然會引起很大的分歧,從而在面對騰飛的中國市場的時候,戰略滯後失誤也是長安鈴木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其次,長安鈴木在市場上的車型屈指可數,驍途、天語SX4、雨燕、啟悅、維特拉、奧拓,沒有一款車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對於鈴木來說,在不具備豐富產品線的情況下在華成立兩家合資公司,也讓昌河和長安彼此形成了內耗。

  合資公司全線“斷奶”

  曾經的長安鈴木在中國汽車合資史上即將成為過往,而長安旗下的其他幾家合資公司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目前長安旗下的合資公司還剩下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PSA。上半年銷售數據顯示,長安福特累計銷量為22.8萬輛,同比大降38.9%;長安馬自達銷量為9萬輛,同比微降0.9%;長安PSA銷量為2022輛,同比下降65.4%。

  在長安汽車7月發布的2018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來看,其“生死存亡期”的第一年過得不太順利: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億元至1.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54%至63.21%。對於業績大幅變動原因,長安汽車解釋為,報告期內,儘管公司自主乘用車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來源於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致使公司半年度業績同比有較大幅度下降。有分析指出,長安汽車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長期股權投資的合營、聯營企業,包括長安福特汽車、長安馬自達等11家關聯企業。目前投資收益基本上是長安汽車淨利潤的主要來源,從2015年到2017年,投資收益佔長安汽車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95.4%、93.5%、96.8%。也就是說,合資車企是長安汽車的利潤奶牛,其中貢獻最多的當屬長安福特,而長安福特的銷量下滑導致了長安汽車的利潤腰斬。

  儘管在與外資合資的路上頗多不順,但長安在合資路上並未停止腳步。8月17日,長安與蔚來汽車共同出資打造的合資公司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就落戶於南京江寧開發區。合資公司業務覆蓋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組件的設計開發、汽車銷售及相關售後服務等。可見,長安一直在尋求轉型,而長安之前發布“香格裡拉”計劃也被外界認為是長安未來發展的關鍵戰略。

  鈴木的退出對長安來說應算是好事,但能否像北汽迅速重整昌河鈴木一樣,順利將長安鈴木重新梳理和定位,長安則要謹慎行之。

責任編輯:張國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