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戰國時,韓國為何把國都定在新鄭?

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史上的重大事件,趙、魏、韓三國取代晉國。韓國剛建立時,國都在平陽。平陽,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市。

平陽本屬趙氏,公元前514年,韓國的先祖看中平陽,用馬首(山西壽陽)與趙氏做交易,換來平陽。公元前497年,韓氏正式遷居於平陽。

韓氏為何會選擇平陽?首先,三家分晉前後,韓氏的封地在晉東南一帶。這裡的地形很特殊,以臨汾為界,東邊是太嶽山,西邊是呂梁山,汾河由北至南,穿臨汾南下,最終匯入黃河。汾河谷地是韓國控制區域內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韓國錢糧所出,多源於此。定都平陽,對韓國的發展非常有利。另外,當時晉國還在,晉國國都在新絳(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平陽就在新絳以北不遠,方便韓國參與晉國複雜的權力鬥爭。

不過,三家魏、趙、韓在分晉之後,都發現了一個問題:三國的都城都遠離中原地區,而三國都有進取中原的野心。你看趙國的國都遷徙路線:晉陽(山西榆次)、中牟(河南鶴壁境內,不是鄭州所轄之中牟)、邯鄲,一路向東。魏國遷都也是一路向東,安邑(山西夏縣)、大梁(河南開封)。韓國也不會例外。

在分掉晉國的三國中,魏、趙實力強大,趙國佔據現在的河北省、山西省北部,魏國佔據河南東部、山西中部。勢力弱小的韓國,要與魏、趙爭地盤顯然不現實。韓國能做的就是向今河南省中部進軍,尋找機會滅掉鄭國。

鄭國在春秋初期是小霸,實力很強。春秋末期,鄭國實力明顯下滑,但依然不是韓國幾口就能吃掉的。所以,韓康子制定了滅鄭的長遠計劃,

要滅鄭,第一步就要向東遷都,在這個背景下,韓國把新都定在宜陽,就是現在河南省宜陽縣以西的韓城鎮。宜陽正好處在平陽與鄭國國都新鄭的中間,說明韓國的遷都戰略非常清楚,就是衝著鄭國去的。

公元前423年,韓武子大舉攻鄭,殺掉了鄭幽公姬已。只是當時鄭國實力還比較強,韓國一時半會吞不下去。這有點像明末,後金皇太極已取得對明朝作戰的主動權,但就整體實力來說,明朝依然強大。後金的策略只能是步步蠶食。

韓國吞並鄭國的過程,漫長而艱辛,就像螞蟻啃骨頭,沒有一股子韌勁是做不到的。隨著韓國對鄭國的不斷勝利,宜陽也不合適再做韓國的國都了,需要再向東尋找新都城。

陽翟(“翟”念“宅”或“狄”)位於鄭國國都西南不遠,潁水中流,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代管的禹州市。韓國定都陽翟,意味著韓國對鄭國已取得戰略上的巨大優勢。

有學者認為,韓國的新都宜陽、陽翟,更像是前敵作戰總指揮部,軍事上的屬性更強一些。在韓人看來,他們隻應該有兩個國都:宗廟所在的平陽,地盡中原之利的新鄭。宜陽、陽翟都是過渡性質的國都,這一點,從定都時間長短上可以看得出來。

公元前424年,韓國從平陽遷都至宜陽(16年)。

公元前408年,韓國從宜陽遷都至陽翟(23年)。

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把國都遷至新鄭,直到公元前230年,韓國為秦國所滅(145年)。

韓國為何一定要遷都新鄭,這和韓國的疆域有關。魏、趙、韓三國中韓國疆域最小,而且缺乏平原地帶。以黃河為界,韓國疆域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黃河以北山川縱橫,活動空間有限。而黃河以南同樣山川縱橫,包括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嵩山,新鄭就位於嵩山東麓的平原。東出新鄭不遠,就是魏國地界。為了守住韓國本就不太大的地盤,“天子守國門”是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定都新鄭,屯重兵於此,可以阻止魏兵西進。同時,一旦魏國有變,韓國也可以就近從新鄭出兵,攻城略地。

宜陽的定都條件都不錯,已發現的宜陽韓都,面積就有3平方公里。但宜陽距離中原較遠,距離秦國較近。就對韓國的威脅而言,秦國大於魏國。魏國可以把韓國當成抵抗秦兵東進的戰略屏障,而秦國顯然不需要這麽做。秦國要統一當先取韓。欲取韓,當先取宜陽。

韓國定都新鄭,還有與魏國抱團取暖的意思。總之,在秦國已成七國最強者的情況下,韓國國都距離秦國邊界越遠越好。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公元前307年,秦軍殺韓兵六萬,攻下宜陽。如果當時韓國國都還留在宜陽,韓國袞袞諸公早就下場領便當去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