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就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 雙方如何互利共贏?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美兩國19日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中美聯合聲明中提到,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將派團赴華討論具體事項。增加農產品和能源自美進口,對中國消費者、老百姓的生活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中國有哪些需求,又如何在擴大進口中和美國實現互利共贏?

  2017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改善,但部分地區禁止燃煤取暖、大力推行煤改氣的政策在12月初遭遇了另一種困境,不少農村居民因為天然氣嚴重短缺而挨凍。據估算,去年整個冬季采暖季期間,北方地區和全國天然氣缺口分別是48億和113億立方米左右。如何緩解“氣荒”,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不管是民用還是工業用途,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都是“有多少,用多少”,“現在天然氣民用都不能滿足,還有相當多的省市,就連城市都沒有很好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工業更是如此,天然氣屬於稀缺類。國內天然氣產量雖然增速很快,但和需求變化相比還是不夠,關鍵是解決‘天然氣怎麽來’的問題。”

  2017年我國從土庫曼斯坦、澳大利亞、卡達、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進口天然氣9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1%。顯然,進口量尚不能滿足國內如此大體量的需求。在近日召開的第十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上,美國全國商會中國中心主任王傑提出,這是一個雙贏的機會。對於未來,美國企業希望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更多地被中國購買。美國有很多可以提供給中國的,美國農產品、液化天然氣等。

  受益於“頁岩氣革命”,美國近年來已從世界能源最大進口國,轉變為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國之一,不僅天然氣,原油產量也不斷攀升。周大地說,從價格上,天然氣比煤要貴,但更優質,排放低而效率高,多元化進口天然氣、石油對我國改善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能源已度過以總量短缺為主要矛盾的時代,現在優質能源短缺明顯,特別是綠色低碳的能源。在化石能源裡,中國的天然氣比例很低,大大低於工業化國家的水準。我國現在多管道進口天然氣,北美特別是美國在頁岩氣革命後天然氣產量大增,如果有富裕的天然氣可以出口,可成為中國進口天然氣管道之一。

  王傑提到的農產品,也是中美兩國可實現共贏的重要領域。美國農產品物美價廉,牛肉、大豆等性價比全球領先,且有穩定供應能力。更優質農產品的進口,直接豐富的就是國內消費者的選擇和品質生活。超市裡進口商品區成了標配,進口豬肉、進口牛肉、進口海鮮櫃台前,買家絡繹不絕。這一點,安徽市民潘慧感受頗深,“現在購買進口商品越來越方便,很多大超市都會有專門區域放進口商品,還有專門賣進口商品的店也會經常去選購,有時在網上看到一些比較好的東西,裡面的食材涉及到進口的東西,我們就到商店去買,回來可以做一些非常美味的食物。”

  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兩千億美元大關,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於露說,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隨著中等收入人群的不斷壯大,國內消費市場對健康食品原料的進口保持旺盛需求。進口的多元化、品種多樣化,對豐富老百姓餐桌、滿足菜籃子需求和降低養殖成本都有重要意義。對於進口商、消費者,以及對美國的出口商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消息。貿易的穩定對於已經形成的貿易模式和貿易管道、產品管道也是非常好的保障。

  事實上,我國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年超過500億美元的逆差。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宋聚國說,2004年以來農產品持續逆差,農產品進口在保供給的同時也為平衡整體貿易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國人多地少,受到資源的限制,受到生態環境的限制,今後農產品擴大進口也是必然的。中國是個大市場,農產品進口一方面調節國內余缺、補充國內供給,另一方面,平衡國際貿易,為國際農產品市場提供巨大太空。

責任編輯:何凱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