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乎牆 | 立秋之後 這些事情要知道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昨日立秋,月明風清,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就要過去了。

這是隸屬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民間認為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氣象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氣象就還要熱上一陣。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年的「立秋」是在台灣時間8月8日3時13分迎來。

所以,算是早立秋。不過,有專家解釋說,「今年的立秋仍處在『三伏』內的『中伏』和『末伏』時段,暑熱一時難消,還會出現短暫的氣溫回升,但總的趨勢是氣象逐漸涼爽。」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秋色在天地萬物之間一點一滴地開始瀰漫,秋意也一天天地濃鬱起來。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過後是處暑,到處暑才停止升溫,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所以到了白露才會明顯感到降溫呢。

目前這個時節,白天的溫度還是很高,到了夜晚溫度就一下降了下來,而且有些涼,人們往往忽視了這點,一定要注意晚上睡覺時不要著涼,要蓋好被子,以免著涼 ,引起身體的不適。

立秋後,早晨起來有些涼,適當的加件衣服,尤其是孩子,和身體虛弱的 人,如果早晨起得早,要加件外衣,到了中午再減,這樣有助於身體的健康,不容易受涼。

《立秋》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從中醫角度來說,立秋至秋分這段日子被稱為「長夏」。

「長夏應脾而變化」,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易導致食慾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因此,這個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立秋以後,氣象是早晚涼,中午還是很熱得,那麼 要注意盡量少吃一些涼性的食物或瓜果,如,西瓜,冷飲等,以免引起腸胃的不適。

飲食上要盡量少吃一些辛辣,油膩,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別是一些油炸,燒烤之類的,可以吃些魚肉,豆製品,和新鮮的蔬菜類,這樣有助於身體的健康。

進入秋季,人容易出現情緒和精神上的變化。大腦底部的松裸體,能分泌褪黑激素,它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抑鬱不歡。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分泌增多,人容易消極、萎靡不振。所以注意情緒心理調節,保持心情舒暢。可以通過與朋友溝通、聽音樂、運動等方式宣洩內心積鬱之情。

由於氣候的乾燥,人往往出現皮膚乾燥,早晨起來嗓子乾,鼻子不通氣等現象,這時就要適當的飲水,或每天清晨可以喝上一杯蜂蜜水,這樣可以緩解乾燥。飲食上 可以用紅棗蓮子,百合等熬粥喝,這樣有益於身體。

立秋後,也要堅持每天進行一些適當的鍛煉,這樣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不容易生病,每天保持一份好的心態,這樣有助於身心的健康。

《萬物有意思 · 中國篇》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蟄伏多年匠心之作,一部東方生活的極簡歷史!一場傳奇歷史與古典美圖的終極碰撞,呈現歷史的大美與萬物的妙趣!

內容簡介

格物致知,萬萬沒想到的趣味歷史。

你知道嗎——

扇子最早是用來象徵權威的,風箏是魏晉發明的最早飛行器,北京中軸線是歪的,孫悟空可能是從印度「進口」的,旗袍講究「九翹三彎」,漢代就有年終獎,唐朝人離婚很文藝,餃子和醫聖張仲景竟然淵源頗深,「樣式雷」的燙樣可以秒殺現代的建築模型……

與古人談談衣食住行,一部東方生活的極簡歷史,身邊的點滴都有一段悠長的故事。

作者簡介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是北京專刊部下負責萬物欄目專題報導的編輯、記者團隊,該團隊致力於格物致知,由一事一物中講述身邊的歷史。

心動價購買

北京日報出版社公眾號

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