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一線城市“搶人”後續:能否拯救他們的教育焦慮?

文 | 王敏

“如果實在找不到能拿戶口的工作,可能再過兩三年,我們會離開北京。”一個北京某985大學碩士畢業生說道。

從大學開始,她已經在北京生活了7年。她心裡清楚,以北京的房價水準,她在北京買房非常困難,加之拿不到戶口,以後孩子就無法參加北京中高考,而讀國際學校又將是一筆不菲的費用。綜合各種因素的結論是,她可能很難在這座城市成家立業,扎根生活。

高房價、難落戶讓很多想要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安身立命的人望而卻步,隨著新一線城市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具有發展潛力的新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難落戶等門檻的背後,其實給人們造成的最大製約之一就是教育,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絕對逃不掉的一關。在選擇一個城市發展的時候,人們對於教育的思考究竟是怎樣的呢?

多知網與新一線城市的家長聊了聊,以下故事,只是一個縮影。

候鳥的無奈與奔波

李光是在山東讀的大學,畢業後在青島工作了一段時間,幾經輾轉來到北京。這期間,李光一直在思考自己以後想要定居的城市,也去很多城市“考察”過,但作為北方人,想要離家近一點,同時還需要較好的薪酬待遇滿足生活,最後,李光的選擇是留在北京。

其實,說李光留在北京並不準確,因為,他只是把工作留在了北京。

李光的妻子懷孕後,安家定居的事情不得不提上日程。李光也想過定居北京,但自己的情況與積分落戶的要求相差較遠,考慮到北京的房價、孩子以後上學,同時,還不想丟下在北京的工作,最後,李光選擇了天津。決定之後的四五個月之內,李光就辦完了買房、落戶的手續。

李光打算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天津上學。到時候,雙方父母將會輪流在天津幫助夫妻倆看孩子,而李光夫妻兩人會繼續留在北京租房工作,等周末放假的時候再回天津團聚。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天津,李光夫婦將成為京津兩地之間的候鳥。而李光這樣的候鳥夫婦絕對不是個例。

許許多多在北京工作的人,因為高房價、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想要在北京扎根無比艱難。如果只是在北京工作還好,但是要想結婚生子,孩子的教育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天津便成為了很多“北漂”安家的首選之地。

相對北京,天津不僅房價要低很多,孩子還可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而且,至少家長一方不用放棄在北京的工作。

據《北京人口藍皮書》顯示,2017年北京市外來人口和戶籍人口均呈現下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今年年初,獵聘網推出的《2019年人才前景趨勢大數據報告》顯示,過去6個季度,北京人才淨流入率為-0.16%,原因是非首都功能紓解,實施人口、建設規模雙控。與北京不同的是,天津一直在吸引人口。

2018年,天津推出了“海河英才計劃”吸引人才,2017年常住人口規模還是負增長的天津,在2018年終於出現了正向增長。

老家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弱,落戶天津,是李光最好的選擇。“無論是高校資源還是重點大學的錄取率,天津是要遠遠好過我的老家的。”李光說,天津的教育條件,也是讓他堅持落戶天津的原因。

但落戶天津僅僅只是一個開端,天津各區也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好學校名額有限等眾多困境,孩子還沒上幼兒園,李光已經在考慮,怎樣讓孩子能進入一個好的小學。

按照李光的現狀,可以預見的是,雖然雙方老人可以在天津幫忙照看孩子,但無疑,接下來的幾年,一家人將會奔波在京津兩地。

變動中的茫然

據領英聯合人力資本管理谘詢機構怡安翰威特發布的《2019人才流動與薪酬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的海歸人才中,杭州、成都和南京三地是近三年新一線城市中增長最快的人才引流地,其中杭州的人才淨流入率高達3.9%。

近幾年,杭州的發展前景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同時,杭州人才引進政策力度也不斷加大,比如專科及以上應屆生,與杭州用人部門簽訂一年及以上勞動合約後,就可以申請落戶。

杭州成為增長最快的人才引流地之一的同時,王海珠一家也在今年年初舉家遷到了杭州。王海珠原本已經在廣州買房定居,由於丈夫的工作變動,所以來了杭州。“杭州的互聯網氛圍也比較濃厚,工作機會我們不太擔心,倒是孩子的教育讓我比較擔心”。

今年,王海珠的大女兒要升一年級,王海珠想讓孩子讀民辦校,但是卻沒有被錄取。

和大多數新一線城市類似,公立學校錄取是按照一定順序錄取,杭州會根據學齡兒童戶籍和家庭住宅情況,按照“住、戶一致”優先原則,劃分學生情況按照順序進行錄取。才搬到杭州不久,王海珠的丈夫還沒有辦好杭州戶口,而是利用人才居住證讓孩子入學,所以王海珠孩子相對那些在杭州有房有戶口的孩子,在優質公立校錄取上是不佔有優勢的。

今年,杭州開始實施“公民同招”政策,每名兒童在公辦或民辦學校中只能選報一類,其中選擇民辦小學的應填報一所學校。王海珠選了民辦學校這一類,但是卻沒有被錄取。

“我在廣州有房子,有戶口,就可以上家門口比較優質的公立小學,但是來杭州後,即使我們想花錢進民辦,都進不去。”王海珠現在有點沮喪,“可能是因為我們盲目樂觀了,孩子以前在廣州,鋼琴舞蹈都有學,興趣愛好也有,各方面也都不錯,本來以為能上個理想中的民辦學校,結果卻沒有被錄取。”

如今,王海珠只能等待公辦二批的錄取結果。王海珠非常擔心,如果孩子進不了優質公辦校,會不會以後進不了好的初中,影響孩子的發展。她現在有點懷疑,年初來杭州的決定到底對不對,“是不是不應該來杭州的,或者,至少等準備的再充分一點再來杭州……”

而除了對沒能進入理想民辦校比較懊惱的同時,王海珠作為杭州的“新人”,對杭州的教育培訓行業也了解較少。

“孩子在廣州的時候就一直在學鋼琴、舞蹈,來了這邊之後,想找靠譜的機構繼續學習,不要把原來的興趣丟下,但是可能因為不太熟悉,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王海珠說。

才來杭州半年,王海珠的手機裡已經加了很多杭州家長群,密切關注著一切與孩子教育有關的信息。但同時,王海珠也坦言,自己並不是“虎媽”,這樣做也不過是為了能夠給孩子盡可能好的教育條件。

逃離後的後悔

曾經有一個落戶上海的機會擺在林銘面前,但是,林銘卻放棄了。

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發現不適合北方的氣象等環境之後,林銘便去了蘇州工作。2014年,林銘在蘇州的工作遭遇了一些瓶頸,方向上也有些迷茫,他轉而尋得了一份在上海工作的機會。

“當時上海的公司可以給我提供上海戶口,但由於第二個寶寶要出生了,加上在上海的時間不久,對於上海的融入度不高,我也不太喜歡這個城市的氛圍,後來就放棄了上海的工作和戶口,回來蘇州選擇了創業。”在那段期間,林銘也並沒有完全離開蘇州,而是每周都會開車在蘇州和上海之間往返,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蘇州的。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還是有點後悔,尤其讓我覺得難受的是江蘇這邊教育的競爭壓力非常大。從重點大學的錄取率,就可以看出江蘇省的高考的競爭壓力了。”以2017年數據為例,江蘇省985錄取率僅為1.41%,211錄取率僅為5.19%,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23名、第16名,都處於靠後的位置。

儘管在蘇州的風景非常好,可以遊山玩水,但是一想到高考時孩子可能面臨的競爭壓力,林銘就會後悔當時沒有再堅持一下,留在上海。

據蘇州流動人口大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在1000多萬的常住人口中共有外來人口831.8萬,其中戶籍外來人口679.4萬,流動外來人口152.4萬,蘇州外來人口及外來人口指數均列江蘇第一,是江蘇省第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

這兩年遷到蘇州的人越來越多,據林銘觀察,家門口一個非常普通的小學,僅僅一個年級,就招收了30個班。林銘是對教育非常關注的一類人,在從上海回到蘇州後,林銘的創業方向也是互聯網教育,對於整個教育行業都比較關注。林銘擔心,遷入江蘇的人越來越多,以後的高考壓力會越來越大。

林銘還觀察到一個數據,蘇州2017年參加高考的人大概有26000人左右,普高招生3萬人左右,而初三參加中考的學生大概有6萬多人,不到7萬人,也就是說,基本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進入了高中。

“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算的話,只有將近一半的人能進入高中,這才是讓人非常擔心的一件事。”

而2019年,蘇州高考報名人數為27249人,中考報名人數達77302,參加高考的學生數量相對中考而言,比例不達四成。

林銘家裡有兩個孩子,如果讓孩子走出國路線,家裡壓力可能會比較大,如果要走高考路線的話,林銘甚至想過將來讓孩子到妻子的家鄉南通上學,“那裡的應對高考的教育,相對蘇州可能還會更好一點。”

焦慮與淡定並存

都說成都是“一個來了不想走”的城市,不僅因為這裡的環境舒適,更因為當地人從骨子裡透出來的閑適。張航因為愛情來到這座城市,但面臨教育問題時又有些糾結。

張航是山西人,曾在北京工作過5年,後來和妻子一起到了成都定居。現在張航的兒子才1歲,張航就已經開始給孩子物色幼兒園。“我們這個小區附近的公立幼兒園特別少,有的還得搖號,私立的都特別貴,最便宜的也要一學期兩萬,還不包括夥食費。”

張航提到一個數據,他所在的區域同一期有5000多孩子都報名了幼兒園,但是公立隻招收了1200人,也就是說,剩下3800多孩子只能讀私立。

關注幼兒園的動態讓張航有些頭疼,因為他只想讓孩子讀公立園,壓力不那麽大,以後小學中學最好也是公辦的。同時,張航關注到,附近很多正在建的小學,學位應該不會成問題,但教學質量就不清楚了,這又讓他多了一些無奈。

實際上,張航自己到成都之後心態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在北京的環境下之後,自己也變得沒有那麽緊迫了,而且妻子天性樂觀,所以,現在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都比較愜意。

“在之前,因為農村出身,我賺了錢之後也捨不得花錢,一直攢著。但我現在接受了成都這邊的一種生活方式,該吃吃該喝喝享受生活,‘很巴適’,和我之前是非常不一樣的。”張航覺得自己融入了這種氛圍。

這種態度也反襯到教育上,張航覺得 “如果孩子願意努力,什麽樣的學校都可以學習好,如果孩子不努力,家長是幫不了太多忙的。我和我老婆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感覺現在也還行,未來只能說事在人為,盡量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關鍵是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張航一開始也是想著要好好培養孩子,讓孩子全方面發展,但是妻子似乎沒那麽在乎,因此,也就沒那麽緊張了。

其實,在現階段張航和妻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去焦慮,因為他住在高新區,雖然說這裡是國家級技術產業開發區,很適合工作,但是,高新區本身教育資源就有限,很多學校都是正在規劃中。

成都的高新區有點像北京大興的亦莊,張航提到“我們這個區的好學校本身就非常少,像泡桐樹小學、龍江路小學、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都師范附屬小學、鹽道街小學這是成都的‘五朵金花’,你看看這五所著名的小學,不是在錦江區就是在青羊區。”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航對孩子的要求就變成了快樂教育,“只要人正直,活得快樂就行。我不會給他強加任何附加條件。”

但是,張航又說:“誰知道以後呢,我現在孩子才1歲,可能還沒有那個份上,得一步步來吧,反正我現在就對幼兒園這個事比較在意,真是愁。”

結語:無論是在一線,還是新一線,教育之路上,家長們大都是盡可能在為孩子提供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條件,讓孩子們過上“良性循環”的生活。教育,從來沒有容易之說。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