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北京到天津:非京籍家長的“教育遊擊戰”

芥末堆 9蛋 11月29日報導

李桐自稱最迫切盼望孩子轉學天津的那類家長。 她來自山西,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就業成家,至今已近二十年,戶口卻始終遙不可及。眼下,讀初二的兒子即將面臨中考。學校老師告訴她,由於沒有戶口,孩子即使參加中考,也不能被高中錄取。無奈之下,李桐想到了天津。“天津離北京近,落戶比北京容易,更重要的是,一本錄取率僅次於北京。”

和李桐懷抱相同希望的家長不在少數。打開家長社區“家長幫”天津分站,有關“轉學天津”的討論帖有近二十頁,近五百條。而在相關微信群,討論同樣熱烈。

圖為家長社區“家長幫”天津分站

除了迫切的現實需要,今年5月,天津憑借“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入局“搶人大戰”,宣布放寬對學歷型、技能型、創業型人才的落戶條件。此後不到一天時間,近30萬人次下載“天津警察”APP,辦理落戶申請,“天津警察”在蘋果商店App Store的免費App排行榜中躍升至前十位。

一系列因素混合下,天津仿佛一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家庭。但在吸引之外,落戶、擇校、轉學、適應同樣是真實存在的挑戰。

“來天津讀書的孩子變多了”

“這幾年向我打聽經驗的家長確實比以前多了。”一位早在2012年就已離開北京,落戶天津的家長語氣肯定。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0到2016年,天津市普通小學招生數、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一直保持增長趨勢。具體來看,2012年,天津市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為50.59萬人,2016年為63.12萬人,漲幅約25%。天津市普通小學招生數則於2011年,從前期相對穩定的8萬人左右,升至11萬人左右。

天津市2010到2016年普通小學招生數、在校學生數統計(芥末堆製圖)

以上數據的出現固然有“全面二孩”政策的刺激,卻也離不開外來人口規模的增長。

從教育環境層面來看,據芥末堆梳理,天津市目前共有普通大專院校74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包括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中國民航大學。此外,2018年,天津高考報名人數5.5萬,本科錄取率約75%,一本錄取率56%,僅次於北京。而在河南,2018年高考報名人數為98.38萬,在山東,2018年本科錄取率約43%。

政策層面,受戶籍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天津一向將流動人口視作城市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5月,天津市發布落戶新政。新政提出,大學生40歲以下,碩士45歲以下,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只要持身份證、學歷學位證,即可辦理直接落戶。流程也很簡單:下載“天津警察”APP,注冊後根據流程提示,選擇落戶類型和落戶地,審核通過後去天津市任意一個行政服務中心開具準遷證即可。

“天津戶口”百度指數

雖說政策是一回事,落地是另一回事,但如此大的政策改革力度還是瞬間抓住了許多人的心。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知微數據對所有參與“落戶天津”事件討論的微博用戶的地域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所有參與“落戶天津”事件討論的微博用戶中,地域為北京的微博用戶佔52.2%,天津佔9%。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一種說法:天津新落戶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外地戶籍。

“天津好像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在大城市人口控制背景下,非京籍子女入學難早已不是新聞。《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曾指出,2014年,北京對外地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入學政策驟然收緊,入學門檻大幅提高。

留給家長的選擇明顯不多了:放棄工作機會,陪孩子回家鄉讀書;讓孩子一個人回家鄉,成為“留守兒童”;送孩子去北京的國際學校,然後放棄高考,出國留學;讓孩子轉學到北京周邊的地方,例如天津、河北......

圖片來源:知微事見

李桐用迷茫、焦慮形容當初做決定時的心情,“好像走哪條路都是對的,又都是錯的。不知道每條路走下去結果會不會好,看不到非常確定的東西,每天睡不好覺,非常掙扎。”

她說自己和丈夫同樣看重事業,對北京也有歸屬感,因此輕易不願放棄工作回家鄉。但讓從未在家鄉生活過的孩子獨自回家,適應環境與學業的雙重改變,似乎也不現實。至於國際教育,李桐說,一方面自己對這條路知之甚少,多少有些不信任。另一方面,一旦脫離傳統公立教育,很難回頭。“太冒險了,何況費用也不便宜,一年學費20萬左右,還不包括雜費和課外活動費。”

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了,加之天津具備如此多的優勢,李桐開始籌劃如何獲得天津戶口,讓孩子到天津讀書。

一拖再拖的轉學

選擇之外,轉學的時機同樣關鍵。

張寧的女兒在高一時獨自一人回老家讀書,如無意外,她將在家鄉參加高考。談及“中道崩殂”的轉學路,張寧說,對於什麽時間轉學,自己和丈夫猶豫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心時,孩子已經無法湊夠三年學籍,失去參加自主招生資格。“孩子成績不錯,我們不想讓她之後的路變窄,就算了。”

其實此前,張寧的朋友曾多次告誡她,有關轉學總的來說只有一個原則:寧早勿晚。一方面,越早來選擇權越多,越晚來限制越多。限制大致包括六年級不能轉學;初一轉學不能參加搖號、不能進私立學校;初二轉學中考體育考試沒有平時分;沒有三年學籍不能參加自主招生等。各區情況不同,且都在變化。

“就算不看這些限制,只看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天津的好學校競爭同樣非常激烈,好學校的學位從新生入學就滿了,而且中途幾乎沒人轉走,沒有空位怎麽能轉入呢。所以去晚了幾乎不可能去好學校。”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具體落到每個人頭上,又會生出不同的牽絆。張寧說,相比天津的偏應試教育模式,自己更認可北京的教育方式。在她看來,這是一種更靈活全面,更具啟發性,也更偏向素質教育的方式。以課後作業和課外活動為例,從女兒讀小學開始,學校就指導孩子寫論文、做課題、做ppt展示,參加社團,孩子負擔不重,開開心心,健康活潑。

“一開始想給她一個完整的童年,之後又想給她一個完整的青春期。雖然心裡也清楚,再拖下去不光大人被動,孩子也難適應,但又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多讀幾年書,對孩子未來有好處。”張寧認為,自己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中選擇了後者,“不過話說回來,孩子那段時間學到了多少東西、培養了多少能力,對未來有多少幫助,我不清楚。”

或許正是種種不確定帶來的焦慮,讓張寧在什麽時候走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一拖再拖,最終延誤時機。

歸人與過客

而對於已經順利將孩子轉學到天津的高華來說,挑戰主要在於和孩子一起,適應和教育軌跡一並改變的生活軌道。

“大人都怕換環境,更別說孩子了。他很不適應,很累,但沒辦法。”高華說,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學業方面,京津兩地在教學理念、教材、知識點、側重點上都存在差異。以英語為例,北京相對而言聽說,天津更重語法。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高華為孩子報名了專為北京轉來的孩子推出的補習班,放學後孩子會去那裡刷題。

北京到天津通勤時間

除了孩子,家長也需要適應。相比妻子,高華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因此主動擔負起每天通勤近一小時,往返於天津站和北京南站,照顧孩子的責任。“現在來天津也挺久了,只有通勤路線是最清楚的。每次往火車站走,說不清在回家還是離家,感覺在兩個城市都是邊緣人。”

高華的妻子也感歎,為了孩子上學,一家人分開了,作為母親,自己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高華則寬慰她,現實就是這樣,沒辦法。

“真的就是這樣,悅納吧。”他說,“如果連天津都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還有什麽其他的選擇呢?至少現在,我們不用再為孩子不得不回老家高考發愁了。”

(應訪者要求,李桐、張寧、高華均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