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杭州、西安等八大強二線城市人口競爭格局

2017年以來,強二線城市人才戰略愈演愈烈,各城市使出渾身解數,線上落戶、購房租房優惠、就業創業方面給予補貼等措施層出不窮,以吸引更多人口到該城市安居置業,擴充城市人口規模。就各市發布數據情況來看,似乎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成都、西安2017年常住人口增長均達到了20萬人以上,但還是有一些城市人口增長存在隱憂,如重慶戶籍人口出現負增長,而南京、成都等城市的戶籍人口增長主要是因為常住人口落戶腳步加快,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並沒有實質性增強。為此,本文將以杭州、西安、重慶、鄭州、成都、天津、武漢、南京八個強二線城市為例,深入探究強二線城市的人口競爭格局。

就分析結果來看,樣本城市人口增長潛力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杭州、西安、武漢,人口增長潛力更強,這三個城市的共性是產業結構較為合理、經濟首位度均處於較高水準,使得城市異塵餘生帶動能力較強;第二梯隊是南京和鄭州,人口吸附能力處於中等水準,兩城突出的特點就是交通通達性較強,但也都有一些無法忽視的問題,南京的劣勢在於產業創新性不足,城市活力不夠,加之置業難度較大,使得人口滯漲,而鄭州的劣勢在於經濟基礎薄弱、起步晚,相信假以時日,人口吸附力會有快速上升;第三梯隊是重慶、成都、天津,人口增長面臨一定挑戰,重慶的劣勢在於經濟發展不均衡,成都的短板在於交通通達性較弱,而天津受北京、雄安新區的分流作用影響,中心性和異塵餘生能力大大被削減。

一、各城市競相頒布人才新政,致力擴充人口規模

自2017年以來,強二線城市相繼頒布了多次人才引進戰略,在落戶、住房、就業等多方面給予人才便利或幫扶,以吸引更多人口到該城市安居置業,擴充城市人口規模。從八個強二線城市來看,城市人才發展目標差異顯著,政策頒布的側重點各也不同。

1、普遍本科即可落戶,鄭州、重慶專科即可

為了達到人口目標,杭州、武漢等城市率先頒布了相關落戶政策,並且隨著城市規劃不斷調整,比如南京先後調整了三次戶籍政策來滿足城市需求。從整體上看,這八個城市當前的人才落戶門檻高低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

落戶最寬鬆的城市鄭州、重慶,這兩個城市基本專科即可落戶。相對其他城市,鄭州頒布政策相對較晚,並且城市實力相較東部城市而言差距較大,若想完成近期人口目標,勢必需放低門檻。從執行效果來看,落戶門檻降低收效十分明顯,鄭州在2018年常住人口成功已突破千萬。而重慶除主城區外,其余區域對人口的吸納作用明顯較弱,整體上還處於人口流出狀態,當前落戶門檻也自然相對較低。

落戶門檻最高的城市:杭州,碩士研究生及以上才可享受直接落戶待遇。相對其他城市,杭州的人才政策施行較早,特別是杭州自2015年來就推行“人才新政27條”,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及較大的補貼,吸引了較多外地畢業生到杭就業,而目前隨著人口數量逐漸達標,對人才的引進也偏向於以“質”為主,落戶條件也有所提升。

表:八個“強二線”城市人才落戶最新政策

數據來源:CRIC整理

2、西安最為激進偏重“量”,杭州致力於高端人才偏重“質

目前大部分城市2018年人口數據尚未公布,就2017年年末各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來看,西安差距最大,與2020年預計目標人口數量仍有540萬左右的差距,這也是為何西安連在校大學生都可落戶的原因。天津在2017年末缺口也達到了243萬,若想在2020年完成1800萬常住人口的目標,年增量需要在80萬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放寬落戶門檻是十分必要的。

僅有三個城市在2017年末常住人口數量和近期目標人口數量差距在100萬以下,即南京、杭州和成都。作為東部熱點城市,杭州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一直比較強,就杭州來看,2018年常住人口較2017年增加近40萬,距1000萬的預期目標還有不到20萬的差距。但目前杭州吸引人口主要以剛畢業的學生為主,高端人才佔比較少,因此當前政策也更加側重吸引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各領域的專家。南京雖然距離2020年910萬的目標人口數量還差76.5萬人,但就近幾年的常住人口增長情況來看,自2014年以來,年均人口增量基本在5萬人左右,目標實現仍有一定難度。

圖:8城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及2020年目標人口情況

數據來源:CRIC整理

3、公租房、購房補貼“花式引人”,武漢準入門檻低、補貼力度強

從住房補貼政策來看,除杭州和重慶外,其余六市均對引入人才有安居補貼。雖然補貼政策覆蓋了多數畢業生群體,但從整體來看,對“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或擁有碩博學歷的人才補貼力度更強,各城市對於高質人才的渴求由此可見。

具體來看,南京、成都和西安重點保障青年群體租房,如到西安就業青年群體可申請公租房,並且新畢業大學生租住人才公租房時還可免於資格審核,過渡期內租金為2.89元/平方米/月,真正做到了人才安居。武漢則考慮到購房租房兩方面,3年內武漢戶籍的畢業生可8折租房,而申購低於市場價20%的安居房則需落戶滿一年,有效防止隻投資買房不在本地落戶就業的現象。而鄭州更側重於購房方面,對於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及碩博研究生均有購房補貼。杭州發放生活補貼的對象僅限於應屆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其中對高層次人才的補貼力度最強,但其對高層次人才的認定標準也十分高。

表:八個“強二線”城市租房、購房補貼政策一覽

數據來源:CRIC整理

4、小結:各城市多方位保障安居,杭州先一步“瞄準”高端人才

為了吸引人才,強二線城市使出了渾身解數,從放寬落戶門檻、給予租賃購房補貼、幫扶就業創業等三個方面來保障人才在本地安居。人才政策的差異主要和城市人口發展目標有關,如人口與目標差距較大的西安、天津,目前仍需致力擴充人口規模。而發現人口增長形勢不佳的城市,也在時時調整人才落戶政策,如南京2017年常住人口僅增長了6.5萬人,隨即在2018年初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的條件,大學生無需社保即可落戶。而城市本就頗具吸引力的杭州,高端人才缺口已經先一步凸顯出來,該市更關注的還是如何吸引這些人才到來,助力城市發展更上一層樓。由此來看,當各城市均達到目標人口數量時,如何吸引到對城市未來發展助力更大的高端人才,終究將成為各城市人才戰略的最終課題。

二、強二線城市人口大躍進,但成都、南京正在透支潛力

在激進的人口增長政策推動下,2017年以來強二線城市的戶籍人口普遍大幅增加,如成都、西安2017年人口增長均達到了20萬人以上。但進一步分析人口的增長結構可以發現,還是有一些城市人口增長依舊存在隱憂,如重慶戶籍人口出現自然負增長,而南京、成都等城市的戶籍人口增長主要是因為流動人口落戶腳步加快,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並沒有實質性增強。

1、戶籍遷徙:成都、西安遙遙領先,天津近乎零增長

就強二線的人口發展指標而言,最為樂見的還是人口遷徙帶來的機械性增長,典型如西安、成都等城市均大大簡化了居民落戶流程,鄭州、重慶更是將落戶標準放寬至大專學歷。

就2017年強二線城市的人口機械增長情況來看,大多數城市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典型如成都、西安淨遷入人口分別達到了35.5萬和20.3萬,西安是關中城市群唯一的發展中心,成都更是最靠近胡煥庸線的省會城市,是川西、黔北、青海、西藏外出務工人口的第一遷徙目的地。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也均在10萬人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南京的直接落戶標準均要求研究生學歷,在強二線城市中最為嚴格,能夠取得如此的落戶成績,與這兩座城市優異的產業結構、足量的大學畢業生等因素不無關係。

圖:2016-2017年強二線城市戶籍人口淨遷入量變化(萬人)

注:重慶、鄭州、天津使用戶籍人口和自然增長率數據估算

數據來源:城市統計局

2、淨流入人口:西安、鄭州人口吸納能力持續增長,成都、南京出現衰退

在積極的人口政策推動下,大多數強二線城市戶籍人口快速增長,但是就人口吸納能力來看,並不是所有強二線城市都能實現同步增長。以各城市的淨流入人口(當年常住人口-戶籍人口)為標準來看,2017年成都、南京的人口吸納能力均出現了下滑,兩座城市淨流入人口分別下降了23.7萬人和11.4萬人。成都、南京的戶籍人口的機械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城市流動人口為代價。尤其是南京,在扣除本市流動人口變化的影響後,2017年人口機械性增長只有1.83萬人,對其他城市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增量極低,成為樣本城市中的最後一名。

與之相對,西安、鄭州人口吸納能力則持續增長,2017年淨流入人口分別增長了58.3萬和10萬。在強二線城市中,西安不僅落戶流程最為便利,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城市人口增長提供了更多動力,2017年西安從業人數為596.21萬人,較2016年增長57萬,正好與淨流入人口增長量相若。

杭州表現同樣值得關注,與臨近的南京不同,杭州的淨流入人口不斷上升,得益於阿里、網易等互聯網頭部企業的集聚效應,近年來杭州市吸引了眾多高素質人才,並成為了從上海遷出流動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以2018年為例,杭州政府工作報告顯示,當年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11.4萬,佔到當年新增常住人口數量的1/3。

圖:2016-2017年強二線城市淨流入人口變化(萬人)

數據來源:城市統計局

3、人口溯源:天津、南京遷入來源最為集中,成都、鄭州與一線城市來往密切

為進一步考量強二線城市遷徙人口的來源地分布,我們整理了2019年春節前這些城市遷出人口的目的地數據,通過春節返鄉人群的目的地分布,來分析強二線城市遷入人口的來源。

就遷出量TOP10目的地的空間距離來看,可見作為城市群中心的武漢、鄭州等城市均達到400公里以上,人口吸納半徑更為寬廣,而毗鄰京滬的天津、南京等城市人口吸納範圍則明顯偏小,分別只有162和139公里。由此也可以看到,對於位置相近的重慶、成都而言,成都的人口吸納能力明顯高出一籌,重慶的遷入人口主要還是來自四川省,對於湖北、貴州等周邊省份的人口吸納能力還是不及成都。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在和一線城市的聯繫上,作為一線城市在中西部的資本、人力和技術輸出的橋頭堡,成都、鄭州與一線城市的聯繫也更為緊密。以成都市為例,近年來持續大力推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吸引了大量的互聯網行業入駐,並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2019年1月騰訊發布的互聯網生態指數報告中,成都憑借基礎產業發展的優勢,超越廣州排在了全國第四的位置。就騰訊位置大數據來看,春運期間成都、鄭州向一線城市的遷出熱度分別達到了179和171,較其他強二線城市的平均水準高出70%。

圖:2019年春運強二線城市人口主要遷出目的地示意圖

注:使用2月2日-2月3日數據

數據來源:百度位置大數據

4、小結:西安、杭州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結構性優勢同樣明顯

對比2017年強二線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情況,西安、杭州排名居於前兩席,分別為78.5萬和27.6萬人。這兩座城市不僅常住人口增長總規模最大,細分指標也都表現較佳,如人口自然增長率均高於全國平均1個千分點以上,人口吸納能力持續增強,遷入人口來源也較為寬泛。而南京、天津、成都、重慶等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問題,或是自然增長率過低,或是人口遷徙性增長不足,而成都、南京戶籍人口增長和淨流入人口減少的同步出現,更是帶來了一些“涸澤而漁”的意味。

圖:2017年強二線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三、部分城市受發展短板製約,人口增長前景面臨挑戰

長期來看,人口格局受產業經濟、房價水準、區位交通、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通過對這些影響因子綜合評價,可以發現:首位度較高的杭州、西安、武漢,發展優勢最為顯著;交通通達性較強的南京和鄭州,人均吸附能力居於第二梯隊;而重慶、成都、天津三城分別受經濟發展不均衡、交通通達性角度、中心性不強等因素,人口增長面臨一定挑戰。

1、產業經濟:杭州、西安產業發達、就業彈性較強,人口流入意願最強

1.1 經濟增長:天津經濟增速僅3.6%,就業崗位增長動力不足

雖然八個強二線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均處於全國前列,但八個城市的具體經濟發展情況卻大相徑庭。重慶經濟總量居於八市之首,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兆元,但就人均GDP來看,卻在八城之中“墊底”,僅6.6萬元,這一數字甚至低於經濟總量處於八城最末位的西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重慶人口眾多,周邊多山地和丘陵,因此拉低了人均經濟水準。天津的經濟總量與重慶差距不大,但天津人口僅為重慶的一半,人均GDP高出一倍。

這八個強二線城市經濟總量的增速也存在較大差異,重慶、天津增速相對滯緩,尤其是天津,2017、2018連續兩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僅3.6%,尤其是天津引以為傲的工業增長十分緩慢,再加上雄安新區的崛起,導致天津的戰略地位逐漸下滑,人口吸引力也逐漸下滑。而重慶經濟總量的滯緩主要是由於周邊廣大縣市的拖累,經濟發展不均衡,加之工業經濟低位運行、投資增長後勁不足、實體經濟困難增多。成都、武漢、南京、鄭州和西安5城經濟增速均在8%以上,經濟增速處於前列,人口吸附力也處於相對高位。

圖:2017年典型強二線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億元)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1.2 居民收入:南京、杭州遙遙領先,置業壓力同樣最高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動機無外乎工作、學習以及由此帶來的親屬隨遷,尤其是工作帶來的人口遷移佔據其中絕大多數。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城市之間提供的工作機會、工資水準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各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準進行對比發現,杭州收入遙遙領先,在八城中居於首位,高達61172元;其次是南京,為52961元;鄭州、西安和重慶可支配收入均在4萬元以下,尤其是重慶,與人均GDP排位一樣,處於最末位。

但評價一個地區人口吸引力不能單看收入水準,還要看其物價水準,尤其是房價水準。房價收入比就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指標,南京、杭州、天津房價較其他城市明顯處於高位,房價收入比均在11以上,明顯高於房價收入比7-8的合理區間,城市吸引力有所削減;鄭州、西安、重慶房價收入比在10左右,購房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成都和武漢房價收入比則處於相對較低水準,尤其是武漢,僅6.2,買房負擔相對較輕,一定程度上對增加城市人口吸引力大有裨益。

圖:2018年典型強二線城市房價收入比

注:房價收入比=2018年商品住宅均價*30/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CRIC

2、區位交通:“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頗具後發優勢,人口增長空間可期

2.1 經濟首位度:成都、武漢、西安優勢最為明顯,南京仍難超越蘇州

首位度代表一個城市所屬區域的實力和地位,反映一個城市的影響力和異塵餘生力。通過對八個強二線城市經濟首位度對比發現:武漢、西安、重慶在其省經濟首位度均在30%以上,尤其武漢經濟首位度高達37.3%,經濟中心性十分突出。

而南京則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13.8%,遠低於蘇州20%的比重,在江蘇省內經濟總量居於第二位,與第三位無錫相比,領先優勢也十分微弱,僅領先1.4個百分點,異塵餘生帶動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南京市域面積偏小,民營經濟發展比較薄弱,就業機會較少,城市人口吸附力受限;尤其是對經濟發達的無錫、常州等處於蘇南城市,異塵餘生帶動力十分薄弱。

圖:2018年典型強二線城市經濟首位度

注:天津、重慶、成都經濟首位度是通過計算其經濟總量與其所在的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佔比所得。

數據來源:根據各省政府網站公布數據整理

2.2 交通通達性:西安、成都高鐵發展滯後,對周邊城市人口吸附力受到影響

通過對六個省會城市的高鐵通達性對比發現:杭州、南京兩城市的高鐵通達性最強,居於第一梯隊,省內平均通達指數均在130左右,但兩城市卻有各自更為鮮明的特徵:南京所在的江蘇表現出嚴重的不均衡特徵,蘇南地區,無論是交通還是經濟,均明顯優於蘇北。以高鐵通達性為例,南京與蘇北的淮安、宿遷、連雲港等城市均無高鐵連接,而與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連通性均在300以上。杭州所在的浙江,高鐵網則相對均衡,除地理位置偏遠的舟山與杭州沒有高鐵直接連通,其余城市與杭州的高鐵連通性均較強。

西安、成都、重慶三城與其省(城市群)內三四線城市通達性最弱,省內平均通達指數均在40以下(包含40)。以西安為例,其與省內其余10地級市中的5個地級市(榆林、安康、商洛、銅川、楊凌)尚無高鐵連通。而通高鐵的部分城市如延安,往來也只有8個班次,通達性較弱,與寶雞、渭南、漢中、鹹陽等城市連通性相對較強,人口吸附能力也處於較高水準。而重慶雖然交通通達度較弱,但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異塵餘生帶動力有所提升,無形之中也提升了其人口吸附力。

圖:2018年典型強二線城市高鐵通達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12306網站公布數據整理

3、人口結構:武漢、鄭州年齡結構低齡化趨勢顯著,長期人口規模增長無虞

3.1 高校資源:武漢、西安、南京優質高校資源豐富,人口增長潛力巨大

高等教育學生是近期城市人口增長的重要目標人群,城市高校數量、高等教育學生數量勢必影響著城市未來的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就八座強二線城市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來看,武漢已經突破百萬,穩居八城之首。不過由於各個城市人口基數存在一定差異,簡單看高校學生數量並不能反映一個城市的相應潛力,也需要結合該城市的規模來考慮。就高等教育在校生佔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來看:南京、武漢、鄭州具有明顯優勢,高校在校生佔比均在10%左右,而重慶、天津則明顯處於劣勢,高校在校生比重均在4%以下。由於這些高校學生對學習過的城市相對熟悉,相當一部分高校畢業生會選擇留在該城市工作、成家。優質高校資源豐富的城市,城市經濟活力更強,同時人口增長的潛力也會大增。

圖:2017年典型強二線城市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及其佔比(萬人)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3.2 中小學生數量:鄭州等城市年輕家庭眾多,人口增長更具潛力

就樣本強二線城市中小學生數量佔比來看,鄭州穩居八個強二線城市之首,中小學生佔比高達14.5%。即使將鄭州分為市區和周邊縣(市)分開考慮,中小學生佔比均高於14%,明顯高於其他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鄭州所在的河南是著名的勞務輸出大省,部分下轄縣市留守兒童佔比極高(登封市、新鄭市兩市中小學生佔比分別為21.8%、16.6%),使得中小學生佔比具有高位。

對於南京、武漢、天津等強二線城市,由於房價居於高位、生活成本較高,部分家長選擇讓子女做留守兒童,在老家上學,這樣勢必拉低這些城市的中小學生佔比。但長期來看,因為子女就學不在身邊,這些人員就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很有可能會“返鄉”或者回到更有包容度的省會城市,長期來看人口面臨一定隱憂。

相比之下,南京和武漢無論是中小學在校生數量還是中小學生佔比均處於劣勢,長期人口增長潛力較小;另外,天津也要警惕潛在的風險,儘管初中等教育在校生數量高達119萬,但由於人口基數高的影響,中小學在校生佔比僅有7.6%,人口增長潛力明顯受限。

圖:2017年典型強二線城市初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及其佔比(萬人)

注:考慮到重慶市域範圍龐大,主城區與周邊區縣發展及其不均衡,本節研究僅考慮主城片區數據。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4、綜合評價:產業經濟決定核心競爭力,提高首位度是重中之重

爭取人口流入,特別是人才的流入,已經成為城市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共識。2017年以來,多城先後頒布人才新政,但引人效果確各有不同。杭州、西安、鄭州人口吸納能力持續增長,成都、南京出現衰退。並且隨著城市產業經濟、區域交通、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等變動,城市人口增長格局還會發生新的變化,總的來看,杭州、西安、武漢人口增長潛力最佳,南京和鄭州人口吸附能力處於中等水準;重慶、成都、天津人口增長面臨一定挑戰

總結:杭州、西安、武漢人口增長潛力最大,杭州優勢最為均衡

長期來看,人口格局受產業經濟、房價水準、區位交通、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通過對這些影響因子綜合評價,可以發現:首位度較高的杭州、西安、武漢,人口增長潛力最大;交通通達性較強的南京和鄭州,人均吸附能力居於第二梯隊;而重慶、成都、天津三城分別受經濟發展不均衡、交通通達性角度、中心性不強等因素,人口增長面臨一定挑戰。

表:八個強二線城市人口競爭潛力評價

注:綜合評分由各因子加權累計獲得。

數據來源:CRIC整理

處於第一梯隊的三個城市中,杭州各方面指標表現最為均衡,除了因為房價處於高位導致房價收入比均在較高水準,評分僅為2之外,其余各方面指標均處於中等以上水準。而西安儘管綜合評分處於前列,但存在明顯的“短板”,西安除了經濟總量處於劣質之外,在交通可達性方面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不僅僅在省外交通上與京、滬等城高鐵通行能力落後於鄭州、武漢等城市,在省內交通上也明顯落後,與榆林、安康、商洛、銅川、楊凌5城均無高鐵連接。但考慮到西安近些年產業發展較為迅猛,吸引了大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軟、惠普等落戶西鹹新區,也為城市帶來了新增了較多的崗位,再加上西安經濟首位度較高,對省內人口吸附力較強,同時西安也是知名高校匯聚的地方,潛在的高素質人口數量也處於高位,因此人口增長形勢較佳。武漢各指標都好於平均,房價處於相對低位,房價收入比在6左右,整體而言買房負擔較輕,加之名校聚集、高校畢業生較多,因此人口增長潛力也較大。

第二梯隊的南京和鄭州人口吸附力處於中等水準。鄭州各指標也相對較為平衡,各指標均在中等水準以上。其中經濟首位度和中小學生佔比兩指標表現突出,人口增長潛力較大。而南京雖然人均GDP處於高位,但由於近兩年房價增長迅速,2018年增至23996元/平方米,房價收入比增至14,遠高於合理區間6-8,這一短板極大地削弱了名校匯集、便捷的交通通達性帶來的人口吸附能力。

第三梯隊的重慶、成都、天津三城人口吸附能力面臨明顯的挑戰。重慶是由於人口基數較大、經濟發展不均衡削弱的,成都一是由於經濟水準相對較低,二是由於交通通達性有所欠缺,突出的表現在與省內三四線城市的交通上,其與宜賓、瀘州、涼山、自貢、攀枝花、巴中、阿壩、甘孜等城市均無高鐵連通,即使與廣安、達州等城市有高鐵連通,也僅有10余趟車次,通達力明顯受限,進而影響人口的流動。天津表現也較為均衡,沒有十分突出的增長點,並且近些年經濟增長疲軟,究其原因,一方面北京虹吸效應所致,另一方面也有由於天津正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期,過去重化工業為主的結構正在調整,而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還沒有發展壯大的緣故,種種因素疊加之下,使得天津人口吸附力大幅下滑。

文:馬千里、邱娟、周奇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