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明理,如何學太極拳?

太極拳是以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內修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性命雙修的拳術,通過演繹太極的變化流通,體現陰與陽的轉換,呈現柔與剛兩種不同的屬性。拳諺日:「學拳先明理」。明理,是指習練者在自己身上體會並懂得太極陰陽之理,繼而悟道習拳.以拳證道.最終達到拳道合一。

一、太極拳講內外兼修

太極拳的功夫強調內外兼修。強調用意不用力。練柔而致剛,而且是至柔至剛。這「剛」是內功的表現不是外在的力。所謂的內外兼修是指修心與修身相結合.心為內,身為外,也就是性命雙修。《太極拳行功心解》上講:「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此話極言內外兼修中,由內而外,內外同修的方法。心平才能氣和,心與氣有著密切的聯繫,正心修身就是以我仁義之心,養我浩然之氣。明朝羅洪先《性命說》上講:「故聖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體常明」。

太極拳以練精氣神為主,肢體為輔.太極拳修的是內功,什麼是內?筋骨肌肉是外,人的性靈才是內。在穩靜中練拳,就是為了培養這個性靈。盲練、快練、多動妄動是不能培養人的性靈的。只有通過內外兼修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二、太極拳要以柔克剛

以柔為太極拳之體,克剛為太極拳之用。滴水穿石是以柔克剛的典型例子。源源不斷的滴水,帶著看不見的勢能作用。練太極拳就是要練這個勢能.便可做到以柔克剛。練這勢能就是在身心放鬆入靜到虛無的狀態下,才能逐漸在天人合一之中孕育生命的能量:才能建立起以天地為根的平衡。隨著生化。自然而然地這種勢能就會不斷加強。也唯其如此,推手時才敢、才有條件「用柔弱」,有緣由「守於中」即捨己。由此.可以理解「柔弱勝強、勢不可擋」的玄妙,理解「仰之彌高、俯之彌深」的氣勢,理解至柔練勢的必要,理解太極功夫的所謂層次與高低。

三、太極拳要動靜相因

宋朝周敦頤《太極圖說》裡「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這段話,論述了太極狀態及其形成過程,《太極拳論》中「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極言太極拳的陰陽動靜之理;《太極拳斂聚神氣論》中講,「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生生不已」,所以練習太極拳要動靜兼備,在太極狀態下自然達到動靜相合,寓動於靜,寓靜於動。打坐和站樁是太極拳的靜功練習。靜極而動,為靜中動。打拳和推手是太極拳的動功練習.動中有靜。

四、入靜放鬆的作用及如何練習

靜樁功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虛極靜篤,才能放鬆入靜;只有松透靜極,才能回歸生理自然:只有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任脈和督脈才能暢通:只有任脈和督脈暢通,才能更好地體會天人合一,進入自然的狀態。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和堅持,您將會漸漸感覺到心平氣和、身體舒適,多年的疾病也會漸漸緩解直到根除.產生養生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

練太極拳講的靜要比一般說的安靜再深入一點.其狀態是寧靜。因心平氣和了,很多雜念的沉澱排除了.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範圍反而就隨之擴大,但又能做到腦子並不跟著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這個時候才叫寧靜(真靜),身體才開始產生變化。氣血開始暢通.內勁開始運行,身體裡才會有很多現象產生.才會感覺體內有東西,體外沒有東西。但此時還沒有「致虛極」,在凝注神的基礎上松靜得越好,身體就越感覺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有太極味道的松就會產生。由此接著往下練,到了靈靜的狀態。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習拳先練靜樁功.道理皆在於此。能到這一步當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但是只要堅持勤學苦練,不斷地用功,『日子久了自然會有「四兩撥千斤」、「捨己從人」、「無為無不為」的高功夫。這時不但技擊精妙,而且對於養生健身也是十分有益的.對此筆者深有體會。

五、從體問體聽到神問神昕

靜為拳術之體,動為拳術之用。太極拳的運動是一種身體的感知運動,它要從體問體聽達到神問神聽。練套路只是外面的功夫,思悟加體悟才是內含的功夫。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初學者切不可著意追求氣沉丹田的效果.決不能故意去憋氣。只要全身鬆開,安舒松靜,先松其心.後松其身,心身俱松,氣則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練太極拳一要有恆心,不要有困難就間斷:二不要貪多學快,不要以會的多為能。要細細體會自身的感覺,細細思悟,學一點,了解一點,雖是學的慢.但在實際上卻是很快的,日子久了,萬無不進步之理。如隻圖學快,描畫其表面,不體會內容,雖是會的很快.反而是慢了。關於這一點,學者也必須要注意。」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