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身體7個部位最怕濕氣,中醫教你打開「除濕按鈕」

濕雨氣象不但環境潮濕,也會加重體濕,像莫名犯困、嘴裡黏膩、身體沉重等都是體濕重的表現,這表明體濕已經悄悄地入侵你的身體了。

在悶熱潮濕的季節裡,如何驅走體內濕氣?下面就讓中醫教你打開身體的「除濕按鈕」。


什麼是內濕和外濕?

俗話說:「濕重如裹」,當體內濕氣重的時候,身體就好像被包裹著一般渾身不舒服,頭腳沉重,從中醫角度講,濕氣可以分為「內濕」和「外濕」兩種。

外濕:外濕主要是由外部環境引起的,比如經常淋雨、涉水、或久處濕地等等,主要表現為皮膚癥狀,比如痤瘡、皮炎等。外濕的朋友要注意遠離濕氣過重的環境,盡量避免長期在澡堂、泳池等地方浸泡,以免引起皮膚感染。


內濕:內濕主要是因為使用過多的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所引起的。內濕的朋友大便黏膩、虛胖而無力,此類患者要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


體濕重不重,看看這些特徵就知道

看體型:中醫認為,胖人比較多痰濕,體型偏胖的人、動作遲緩者一般體內濕氣較重。

看舌頭:舌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濕情況,體濕重的人舌苔有白膩和黃膩感。

看大便:正常的大便黃黃的,帶點黑,圓柱體,便後用一兩張廁紙就能夠擦乾淨,而內濕重的人易拉稀、黏膩、不成形。

看精神狀態:有些人一整天無精打采,尤其是起床後也會覺得困,痰多,一般是內濕作怪。

胸悶氣短:屋外環境濕氣大,體濕重的人就會覺得胸悶氣短、懶得動、吃飯時沒有胃口。


身體這七個部位最怕濕氣

中醫裡稱濕氣是「萬惡之邪」。濕氣入侵人體,可能會讓多個部位受到傷害哦。

消化道:消化道被濕邪侵襲,具體表現為厭食、口臭、大便不爽、易黏馬桶。

頭部:頭部被濕邪侵襲,患者易出現頭暈頭痛、頭重、犯困等癥狀。

胸腹部:濕氣滯留在胸腹部,容易出現胸悶、胃脹等情況。

泌尿系統:當內濕較重且喝水比較少時,可能出現排出不暢,容易致使泌尿系統感染。

關節:所謂的風濕關節炎多是由於濕氣侵入關節所導致的,會引起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

皮膚:外濕易刺激皮膚大力散熱、從而引起痤瘡、皮炎、濕疹等皮膚雜病。

下肢:濕氣如果侵襲下肢,有可能會引起水腫。


體內三個「排濕按鈕」你知道嗎?

按摩穴位是中醫裡的一種獨特且有效保健方法,人體中的某些穴位就具有一定的排濕效果,比如豐隆、陰陵泉、曲池。

豐隆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或根據下圖尋找穴位。


豐隆穴作用於脾胃,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作用。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經常按揉陰陵泉可以健脾化濕、改善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於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可找到曲池穴。

按摩曲池穴可清熱利濕,調理大腸氣血,對因「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腸胃炎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按摩方法:

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向下按壓穴位、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每個穴位重複6~9次,每天按摩2~3次即可。


四個好習慣,讓濕氣「寸步難行」

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是形成濕氣的幫凶,而堅持良好健康的習慣,有助於預防濕氣入侵哦!

足夠的睡眠

經常熬夜的人,身體都不會太好,其對肝臟和脾臟的傷害尤為明顯。從中醫角度看,睡不夠容易引起脾虛,導致水濕停滯於體內。建議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保證每天6~8小時的睡眠量。

清淡飲食

肥甘厚味、暴飲暴食等習慣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造成腸胃脹氣,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建議堅持適量、均衡飲食。

少沾涼

在飲食上,「涼品」要限量,在烹飪的時候可加入性味比較溫和的薑和蔥來調和,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暖,少洗冷水澡。


多鍛煉少煙酒

簡單的運動如跑步、健走、太極和球類等有助於促進器官協調運作,加速身體「排濕」。抽煙喝酒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其中酒能助濕邪,要盡量少碰。

三款食療,祛濕又美味

除了運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食療祛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食療做得好,在享受美味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就把體內的濕氣去除了。

紅豆薏米湯

做法:取等量的薏米和紅豆,先將紅豆浸泡3~4個小時,與薏米一起下鍋熬煮,上層的湯用於飲用,薏米和紅豆可照常食用。

作用:薏米和紅豆都是很好的祛濕食材,薏米紅豆湯能起到祛濕、養血、養顏作用。

冬瓜薏米煲水鴨

做法:水鴨洗凈切塊、汆水後與冬瓜、薏米和生薑一起放入砂鍋,加水5升,先大火煮沸再改為小火,煮1小時,調味後即可食用。


作用:冬瓜清熱消暑、薏米健脾利濕,鴨肉不溫不熱,可利尿消腫。

藿香荷葉茶

做法:取藿香20克、荷葉20克,加適量的水,煮沸後即可飲用,建議飯前或飯後1小時喝。

作用:荷葉清香、升散、清心解暑,可以祛風濕,藿香解表消暑,化濕和胃,適合在濕熱季節食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