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高校與金融科技巨頭聯姻

近日,度小滿金融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宣布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作為國內金融科技巨頭與一流高校的首次深度牽手,度小滿-北大光華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對行業而言,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呢?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1

據報導,聯合實驗室未來三年將圍繞數字化資產配置、超大規模關聯網絡、在線機器人、監管科技、區塊鏈技術等五大領域深入研究。第一個問題來了,為何是這五大方向呢?

就這五大研究方向與金融場景的對應關係看,數字化資產配置屬於智能投顧領域的應用,超大規模關聯網絡被廣泛應用於消費金融領域,後面三項技術,則屬於普適性技術,幾乎可應用於一切金融業務場景。

先看看理財投顧領域。近年來,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投顧風生水起,互金巨頭和主流的持牌金融機構相繼推出了相關產品,主打基於算法的資產配置。

不過就國內主流的智能投顧產品而言,底層資產以公募基金為主,本質上屬於一種智能基金組合銷售服務,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中的智能投研、智能交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挖掘太空。意味著,在數字化資產配置方面,行業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再說消費金融場景。經過金融科技的滲透與重塑,消費金融從獲客、風控到客服、不良催收的整個鏈條都已經科技化,說到受金融科技影響最大的金融業務,消費金融當之無愧。尤其是大數據風控的實踐,為傳統意義上的“中低資質群體”的信用評估創造了條件,某種意義上,10億網民,人人皆可評估,人人皆可借款,為消費金融行業打開了廣闊的太空。

不過,消費金融的發展受居民消費觀念、收入增長預期、信用環境成熟度甚至城鎮化水準、人口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理想狀態下,消費金融的發展應該是個漸進和持續的過程。而2016年以來消費金融行業的過快增長帶動居民杠杆率短期快速提升,並造成了特定群體的杠杆率高企、多頭借貸等問題,也衍生了一系列的行業亂象,行業需要時間消化前期高速增長帶來的系列問題。

在這個特定時期,我們更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化解行業風險、提升經營效率甚至是提高監管效率,助力行業的平穩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超大規模關聯網絡的研究,既可用於欺詐風險的防控,也能用於優質客戶的發掘,在行業調整期,有著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最後說說普適性技術。

在線機器人技術在智能客服和智能催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也是人工智能賦能金融領域最直觀的應用成果。數據表明,智能機器人成本不到人工成本的1%,但效率是人工的3倍,螞蟻金服、騰訊金融、度小滿金融、蘇寧金融等互金巨頭,在這個領域也都有著成熟的布局。

在線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既能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又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意味著該技術的點滴進步都可以直接轉化為經營成果的提升,需求無止境,技術進化亦無止境。

監管科技和區塊鏈技術,都屬於當前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話題,也是前沿領域。

金融是強監管行業,金融業務與金融監管需要同步進化,當科技賦能金融帶來金融創新的快速迭代和發展時,客觀上也要求科技賦能監管,豐富監管手段、提升監管效率,這樣才能真正防住風險。從防風險的角度,若監管手段不能有效應對金融創新的風險,只能反過來要求放鬆金融創新的步伐。所以,只有監管科技發展了,金融科技才有進一步深化發展的太空。

區塊鏈技術類似於2010年前後的大數據技術,人人都知道它意義重大,具有顛覆性的影響,只是找到大規模的商用場景需要時間和機緣。所以,誰都不願放鬆探索,持續關注與布局,也就成了應有之義。

 

2

接下來,我們從行業層面談談這個問題。

過去幾年來,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引領全球潮流,不過更多地表現在模式創新和應用創新層面。問題是,當前的金融科技已經步入到從模式創新到科技引領的新階段,單靠模式創新已經不足以保持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各國摩拳擦掌、加大投入,如何持續保持我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

加強底層科技能力的創新,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但萬變不離其宗,人才的培養是根本的破局點。

近年來,不少大學生向我谘詢,在校期間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合格的金融科技人才。我通常給的建議是跨學科學習,因為金融科技人才首先是複合人才,學金融的要懂點技術,學技術的也應了解點金融。

其實,我更想給高校一些建議,除了推出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相關專業之外,還應強化與企業的合作,依托金融科技企業的業務場景和數據,才能為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的土壤。

研究離不開數據的支撐,也離不開業務場景的檢驗,科技的進步,需要產學研的結合。在美國,不少高校都與大型互聯網巨頭有著緊密的科研合作關係,如斯坦福大學與Google,紐約大學與Facebook等。問題是,這一點,我們做得並不好,並非高校不配合,而是很多企業不願意。

前幾日,和某高校研究金融監管和金融科技的老師交流,當談到高校與企業在研究方向上的不同時,他開始向我吐槽基於實際業務場景的數據難以獲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研究的深入,更不用說成果的落地和轉化。

他向我舉了個例子,在近期的一個課題研究中,為了獲取1萬條左右的樣本數據,他先後聯繫了多家知名的平台,明確了只需脫敏數據且承諾僅用於研究,但最終仍無功而返。

問題出在哪裡呢?

 

3

看上去,企業似乎有種種的顧慮。表面上,企業在顧慮數據的泄露或者核心技術的外流,本質上,是缺乏動力。

要承認,在國內數以千計的金融科技公司中,真正在科技層面具備競爭力的機構並不多見。就很多平台而言,金融科技不過是個“幌子”,內在空空如也,怎麽敢揭開給人看呢?此外的大多數機構,都隻願意做個跟隨者而非探索者,享受技術帶來的現成利益,對前沿性研究的不確定性支出望而卻步。

好在,我們還有行業巨頭們,某種程度上,巨頭的金融科技探索與應用處於行業前沿,走進了無人區,沒有現成的技術和路徑可以“拿來主義”,唯有自己探索。於公司自己,是業務創新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於行業而言,也是大企業的責任與承擔。

站在這個角度,度小滿聯合北大光華成立金融科技實驗室,匯集雙方頂尖的研究力量、探索金融科技實踐前沿課題,為整個行業的金融與科技融合探索提供了新的實現路徑,也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希望,這是一個新的起點。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