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文/學乃身之寶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

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

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讀者啊,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

共赴永恆生命!

這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詩人福爾克·格萊維爾十四行詩中的句子,也是一個具有癌症患者和醫生雙重身份的保羅,在人生的最後終點想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

保羅卡拉尼什,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獲得者,被譽為史丹佛大學天才醫生,在人生巔峰時,被查出罹患第四期肺癌。這種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歲患上的癌症,保羅·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自此,他以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紀錄自己的餘生,並寫出《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震撼40國讀者的「生命之書」。

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保羅紀錄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包括自己小時候以及上學時的回憶;探索著人性、生死,以及醫療的感悟,包括醫生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被診斷出肺癌晚期後,癌症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讓他對人生意義感悟更深。

在讀這本書時,我們不會感覺到保羅對疾病的故意誇大和故作堅強,但也不是避而不談和逃避。正如他的妻子露西所說:「他沒有故作勇敢,也沒有懷著虛妄的信念,認為可以『克服』或者『戰勝』癌症。他坦然真誠,對自己本來規劃好的未來變得無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未來。」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之所以感動全球無數讀者,主要是因為保羅的真心誠意和內在的真善美。

帶著這份誠意,保羅給我們詮釋著: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1.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在保羅看來,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那才是值得過的人生。因此,他一直在找尋屬於自己人生意義的事情。

保羅從小對文學感興趣,是因為他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保羅很小的時候就讓他看很多名著,這是保羅熱愛文學的主要原因。

他說自己喜歡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慾。因為他想要探究,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

後來,他發現,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大腦會給我們意義。就這樣他棄文從醫,當了一名神經外科的醫生,他用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感受生命的意義。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的每一台手術,面對的每一個病人,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他深知,自己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的意義,而他們的意義就是他的意義。

保羅說,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或家屬去理解死亡或疾病」。因為面對病人和家屬,會有很多無奈的時刻,與其做不到挽救病人的生命,倒不如去做一個領路人,引導病人和家屬,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以後還可以創造新生活。

就像他在面對嚴重的癌症患者時,他會把這一大碗悲劇,一杓一杓慢慢地餵給病人和家屬。目的是讓他們慢慢接受,並能夠開啟新生活。因為很少有病人和家屬要求一口氣吃完,大多數都需要時間去消化。

這即是保羅的醫者職責:醫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2.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

當保羅被查出肺癌晚期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軌道提早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可能不久於人世。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變人生,而是要將我們的人生打得粉碎。但同時,當生命有期限,我們會看到那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指引著我們該如何度過餘生。

保羅的主治醫生艾瑪,一直在和他說:你必須弄明白,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麼。

正是因為這樣的追問,保羅找到了接下來的生活狀態。他一邊治療,一邊重新回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仍舊在工作崗位上。同時,在最後的日子裡,身為「父親」這個角色又給他帶來新的生命意義,《當呼吸化為空氣》也是他獻給女兒卡迪的禮物。

身為醫生和病患的保羅,用自己最看重的事情來度過餘生:當他覺得工作崗位是自己最看重的事情時,他會堅持工作;當他覺得陪伴家人是最重要的事情時,他會選擇在家;當他覺得文字可以讓自己的意義延續下去,他選擇寫下這本書。

無論是我們的生命何時結束,我們都要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去做,而不是因為自己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

3.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如果說沒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那麼沒有真正活過的人生還值得自省嗎?不值得!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就像保羅說的,醫生們的職責,應該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為什麼而寶貴,而值得一活,並好好計劃。如果可能的話,醫生要儘可能保留這些東西——如果不行的話,就讓病人去得安詳體面。而要掌握這樣的權力,醫生需要有很深的責任感,有時也摻雜著愧疚和自我責備。因為醫生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接受和面對現實的人的人生。

癌症改變了保羅的命運,原本美好的未來觸手可及,但是因為癌症變得遙遙無期。

被診斷出絕症之後,保羅用醫生和病人的身份去看待死亡。作為醫生,他知道不要去宣稱什麼「抗癌是一場戰鬥,我會贏」,也不要問「為什麼是我」。(答案是:為什麼不是我?)作為病人,他也必須面對自己即將死亡這個事實,努力去弄清楚接下來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當生活軌跡驟然改變時,保羅「嫉妒」周圍那些生命擁有無限可能性的人,更深知那些原本自己和他們一樣的「年輕有為、拿各種大獎、升職加薪、喬遷新居」的未來變得渺茫,最後能做的即是接受現實。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做出理智選擇的人的人生。

保羅在儘可能地用自己醫生和病人的理智來做出各種決定,包括重新上崗、選擇生個孩子、完成這本書的寫作,特別是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選擇安靜地離開,這些都是在證明他認真活過。

因為他知道,「生物體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奮鬥求生。沒有奮鬥的人生,就像一幅畫裡身上沒有條紋的老虎」。而奮鬥求生過,即是認真活過,一個真正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是真正活過的人。

保羅用其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特別是在面對死亡時該如何度過餘生。更多時候,面對死亡,我們沒有退路,很多事都是迫在眉睫,但選擇一直在我們手上。

面對生命的界限,雖然人人都會屈服,但理智的選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同。至於如何選擇,那需要向我們自己的內心發問—「最看重的是什麼」。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給我們帶來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要有所選擇和行動,哪怕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鑒於此,這本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閱讀。

「我無法前行。我仍將前行。」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