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咖論道:AI如何打造下一輪企業的競爭力?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4月23日報導(文/呂夢)

獵雲注:4月22~24日,為期三天的“中國綠公司年會”在天津召開,本屆年會主題為“智能商業時代:高品質發展與價值創造”。文中精選了本次年會AI領域的相關話題,例如“AI科技已經發展到什麽階段,將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工智能將如何賦能傳統產業,有哪些技術已經得到應用?”、“ 企業該如何與AI相結合,重塑競爭優勢?”等,看看大咖們有什麽見解。文章來源:AI星球(微信:ai_xingqiu),作者:呂夢。

吳軍:人工智能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係

未來社會也好,城市也好,是一個超級的智能機器,AI是大腦,IoT是我們的感官,然後會有新一套的技術用區塊鏈連起來,相當於我們的神經系統,這是我對未來的看法。

人工智能到現在為止,更準確講應該是機器智能,不是電腦模擬人的思維,這條路走不通,基本上有三個基礎,就是摩爾定律,翻番的進步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第二是數據,傳統企業有什麽?有數據。第三,是一個數學模型,傳統企業的經驗很重要,這個經驗其實最後要通過數學模型反映出來,才能夠被電腦處理。

這三個加起來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大廈”。今天你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做投資很容易判斷哪個是真的人工智能,哪是假的。凡是試圖讓飛機模擬鳥飛行的人工智能全是假的,今天如果他跟你談認知,一定是騙子。因為真正的今天電腦獲得智能的方式不是人獲得智能方式,是完全以一個全新的方式。

任何一個時代,它都有一個新技術,今天很多人談到的是顛覆,我想談的是合作,也就是說你看歷代技術革命有一個進步的泛式是什麽?原有產業加上新技術等於新產業。

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是什麽關係?人工智能是一種生產力,它能提高生產的效率,使得我們更快、更有效地獲得更多的財富,這是大家需要的。區塊鏈是一種生產關係,它能夠改變我們一些分配。在過去的時候,最早的時候生產關係是什麽樣?老闆給員工發工資,員工乾得好,發點獎金,這是一種分配方式,因為老闆擁有所有的生產資料。這是上級、下級絕對的關係,這是過去的。

出門問問李志飛:AI公司的競爭力在於找到可控的規模化場景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非常不成熟,無法像插件一樣提供成熟的落地方案,因此還處在艱難發展的時期。單獨的人工智能軟體難以商業化,必須通過硬體作為載體實現商業價值。

由於目前95%的智能設備都是智能手機,所以語音互動沒有成為主流的互動方式。但在目前,非手機類智能設備的增長遠超智能手機,並在未來3-5年佔據30%以上的智能設備份額。

無論耳機、手錶還是車載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小型化的便攜設備,沒有鍵盤和螢幕。在這個時候,語音互動才能成為最主流的互動方式。

任何一個AI公司,要有比較大的競爭力,關鍵的一句話,找到可以掌控的規模化場景。過去很多人一直討論到底AI是數據重要還是算法重要、技術重要還是場景重要?

到了一定規模下,一定是場景更重要,特別重要的是場景是可以掌控的,比如谷歌為什麽一定做AI,一定要做硬體,只有硬體才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場景,而且是規模化的場景,這是今天很多AI公司做到所謂獨角獸階段要面臨的問題,怎麽打造自己可掌控而且是規模化的場景,數據、算法只是敲門磚,不能構成絕對的壁壘。

雲知聲梁家恩:AI和IoT的碰撞和融合,本質在於通過數據形成閉環

AI的第三次浪潮和過去的不同點在於一個是大背景,現在的消費跟產業更新,國家意志和整個產業的動態來說都非常重視。

推動產業更新跟消費更新,一個是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銀聯和京東的大數據分析,一線城市的消費仍然佔據將近一半的份額,但是準一線和二線、三線以下的城市增長非常快,代表著我們會有更多的用戶進入到消費領域裡,他們代表更多的變化。

另外一點,消費群體的變化,70後為主導最後會變成80後、90後為主導的消費模式。80、90後主導消費的模式,重視的點跟過去的使用價值第一位不一樣,可能更重視體驗的價值以及認同的價值,在這種價值的驅動下消費更新。

第三次浪潮,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於產業界的力量起到主導的作用,推動這個事情。過去兩次浪潮都是科技界的人推動,所以落地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

從人工智能角度來說,假如不能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技術停留在實驗室,不能在產業裡生根發芽。AI和IoT發生碰撞和融合,本質的問題是通過連接建立一個數據,通過數據再產生一個智能,才能形成閉環。有這個閉環之後,整個消費和服務、生產鏈條才能比較緊密的打通,產業的變革我們認為是從這個大勢出來的。

依圖科技朱瓏:AI本身不是產品,科學家沒有特別天生的優勢

對於當前的AI發展,朱瓏給出兩個定義:一個是難辨的技術,真假非常難辨,泡沫非常難辨;另一個是,這是一個沒有權威的時代。

一方面,人工智能屬於科學的範疇,科學是離大眾很遠的。不要說,我們最好的實驗室,去評價另外一個實驗室的工作,如果只看論文,看公開流通的文章,不是那麽容易評論,評估成本是很高的,還要根據多年來兩個實驗室的交流,以及互相理解的基礎,才能評價他們的工作,這對圈內人已經是比較難,更何況現在流動非常大。

現在市面上很多對AI技術的評價是比較主觀的,很多科學家、教授、研究員並不在業界的一線,儘管他是全職教授,或者是名牌大學的教授,很多他聽到的進展,更多來自於新聞。但新聞可能不是最核心、最領先的一些技術,以這個不是那麽嚴謹的素材做預測和評論的時候,其實是和真相差距比較大的

另一方面,現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太快,甚至在各地都有跳躍性的發展。谷歌一個AI的總監不見得理解透他公司的另外一個部門的所有進展,對他們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全球最好的專家要理解全球最好的技術,不見得是全面的。更不用說今天在美國頂級的學術界或者名牌學校裡面的老教授,它已經很難很難點評全球最好的技術在發生什麽。這就是一個沒有權威的時代,任何一個今天新的技術,有可能是有突破性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

我覺得AI本身不是一款產品,科學家沒有特別天生的優勢。AI的任何技術不是產品。比如說在警察系統中,我們的後台不是只有算法,而是端到端的。警察的業務平台,對他的科技口、刑偵口和交通口的戰法應用,以及業務部門怎麽分發到派出所,怎麽配合,這些對產品的定義理解非常重要。

醫療行業也是一樣,只是一個算法或截面的改動,對算法的要求差距就很大。這就非常需要對技術和商業場景相結合的理解,非常需要高手。作為翻譯者或溝通者,這個角色非常重要。這是比AI人才更稀缺的。

地平線余凱:真正認真對軟體的人應該做自己的硬體

真正要讓人工智能落地,隻做軟體是不行的,必須要做硬體,要軟硬結合。軟硬結合進一步推動,而不是簡單的軟硬結合,一定要突破處理器這件事情。

為什麽要軟硬結合?這句話經常說,但是真正深刻理解它的人非常少,最初這個思想來源於一個天才的電腦科學家蘭德艾倫K,當時斯勒研究院的研究員。他講過一句話,“真正認真對軟體的人應該做自己的硬體”,這句話很少有人記得,後來也把他請到蘋果。

地平線在未來發展十年、十五年的時間,主要在這兩個系列、兩個場景,一個深智能攝影頭、一個深智能汽車,輔助駕駛到智能駕駛。我們四、五年目標和十年目標是希望公司成立五年時間裡面,讓我們的處理器賦能智能成立的安防攝影頭,我們能成為上千萬的汽車裡面提供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芯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