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郝景芳:啟蒙是安靜,聽見思維生長的聲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早在距今數千年前,那時候的賢人就認為,具備思考的能力可以讓人們學習時不再迷惑,變得輕鬆和快樂。可見思維能力在孩子的成長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麽在孩子剛剛啟蒙的階段,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比幫助孩子積累知識更加重要呢?景芳老師將結合自己和女兒晴晴日常的互動,為大家分享,如何讓孩子具備一些基礎的思維能力。

培養好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為佛系媽媽,家裡有一個不愛學習的小孩,也是自然的事。

晴晴自小不喜歡背東西,無論是兒歌、歌謠,還是唐詩、聲律,家裡人給她念了讓她背,幾乎沒有肯背的。一旦要求,她就發出各種怪聲。要她學習拚讀或算術,也往往直接拒絕,假裝聽不見,或者做鬼臉要求做別的。老師教拍球和舞蹈也不肯下功夫學。

而且,這孩子不僅在拚讀和背詩方面不突出,在其他的各種智力測試中都不突出。拚圖不厲害,樂高搭建不厲害,記憶測驗也不厲害。有時候家裡人會擔心,這麽不愛學習,以後到了班裡處處落後,越落後越不愛學習,可怎麽辦才好。但我心裡卻並不著急。

今天我想聊聊,我如何看待孩子的啟蒙。

好的啟蒙,是安安靜靜去聽,聽見孩子思維生長的聲音

還記得從前看書的時候,對於學習的定義困惑了一陣子。

心理學的書裡,學習有幾種模型,一種是條件反射:當鈴聲伴隨肉,就習得聽鈴流口水;當鈴聲伴隨電擊,就習得聽見鈴聲躲遠遠。這是獎懲在人心裡留下的烙印。另一種學習模型是模仿,孩子看到別人的動作引起後果,就自己也去模仿。還有一種學習模型是刻意練習,一件事重複無數次,就能獲得精進的好效果。

無論是哪一種,都離我自己心裡對學習的感知差別很遠。

從小到大上學,我就沒受過什麽獎懲的激勵,父母對我一向是信任,考第一也沒獎勵,考壞了也不說什麽。我自己並不愛模仿,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背不下來那麽多可模仿的對象。我的刻意練習也不算多,有時候暑假作業都寫不完,更不用說什麽題海了。而其他種種描述,什麽“學習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學習是反人性的”等等,我都沒有體驗。

在我心裡,就只有一種模型能形容學習,那就是:氣象轉換。沒學懂就像是烏雲密布,學懂了就是天晴如洗。如果沒懂,練習多少遍也是看不清;如果懂了,清清楚楚擺在眼前,就是顯然可見的,也不需要多少練習。跟模仿沒關係,跟得到的獎懲也沒有關係。如果只有一個詞能形容學習,那就是:豁然開朗。

學習就是一個撥雲見日的過程。學習的動力也就是豁然開朗的動力。有雲霧遮著,心裡總是焦躁不安,如果想辦法把烏雲都驅走了,站在高處看見街巷鮮明,心理是特別舒爽的。這種從“不舒服”到“舒服”的開朗感,是學習的動力源泉。

學習怎麽會反人性呢,學習是從混亂到清澈的過程,這是最符合人性的。

懂與不懂狀態的練習,差別是極大的。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不懂“數字大小”的含義,那就需要做無數習題:16小於17,18小於19,20小於21,全都要背。而如果懂什麽叫“數字大小”,那麽一切就是顯而易見的,直接給兩個數就有答案。更難的概念也是類似。

我大一的時候學線性代數,其實沒學懂,懵懂著做題考了試,但心裡總是模糊的。後來有一天突然理解了什麽叫維度、正交和內積太空,一下子覺得“啊,原來就是這樣”,分析經濟問題也會想到正交維度張成的完備太空。因此我挺能理解,有一些大科學家和數學牛人,對一些很難的問題會說“顯然,得證”,在其他人眼裡還是烏雲密布,但在他們眼中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我這輩子唯一的遺憾就是,上大學的時候學的課太多,時間太少,我又不夠有領悟力,因此很多課都沒有達到“啊,是這樣”的澄澈,沒達到雲開霧散的清明。混沌著做了些題,但只是做題,不是領悟。

領悟,是學習最大的樂趣,甚至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來源。

學習是從混亂到清澈的過程,這是最符合人性的

再說回到孩子。為什麽我對晴晴的不背、不學、不下苦功並不著急呢?那是因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些東西,一些我自己更在意的東西。

她是好奇的

她喜歡恐龍,我問她為什麽,是覺得恐龍特別厲害嗎?她說:“是因為恐龍生活的時代還沒有人呢,我很想知道。”她拿到新書會迫不及待拆開,一本一本看,不願停下來。她很喜歡了解每樣東西都是怎麽做出來的。

她會主動觀察

有一天她帶著一個小磁鐵去上學,走到哪兒,都要拿著這個磁鐵去吸一下,看看能吸到什麽,她發現汽車能吸,秋千架能吸,但是吸不到滑梯。我讓她觀察,汽車是什麽質地,滑梯是什麽質地,讓她去摸一摸它們有什麽不同。

有一次我給她看了一本有關棉花是怎麽種出來的書,她就跑出去找來一塊布,要看布料上面的棉線,我就給她看棉線的縱橫。她能自己總結出來動物和人的幾點不同,例如手腳,例如毛。

她能理解講述

給孩子講述一個知識的時候,如果她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表述,就表示理解了大人說的話。比如我給晴晴講,月亮繞著地球轉,晴晴就會在屋子裡繞著我跑,說月亮就是這麽繞著地球轉的嗎?然後問我那地球怎麽轉,我於是帶著她再一起去繞著爸爸轉。她用她自己的轉動的方式,表明聽懂了我在說什麽。

她會表達自己

當孩子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那其實是說明她聽懂了,有思考。有不同的見解,有不明白的地方,才會發現更深的問題實質。

例如我曾經很早就給女兒說過,地球是一個球。但是她上次突然說:“我覺得大地是平的,我覺得大地就是平的。”

這個其實是非常真實和誠實的表達,她看不出來大地是一個球,其實我也看不出來,任何人看大地都是平的。她還問:“你不是說地球是斜著轉的嗎,但我看著大地就是平的。”她能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覺得蠻好的。當然,她平時表達自己心意的時刻,就更多了。

“我如果好好吃飯,不吵不鬧,你就在我生日時給我買個獨角獸,可以嗎?”

她每分每秒都在學習,學著理解他人的話,學著理解這個世界

她能夠提問

如果孩子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提出質疑或問題,就表示孩子努力去思考了。有一次,我給她講達爾文是如何發現進化論的,說他在一些小島上,發現一些鳥身體很像,但是嘴巴各有不同。短而硬的嘴巴是吃堅果的,細長的嘴巴是吃花蜜的,彎鉤而硬的嘴巴是從樹洞裡捉蟲子的。因此達爾文推斷,這些鳥兒以前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對食物的適應讓它們分化成了不同的種類。

我說:“達爾文就猜想,所有動物都是這樣進化的。”

晴晴說:“不是吧?只有鳥類是這樣的吧?其他動物不是吧?”

我問:“為什麽?”

晴晴說:“只有鳥類有這樣不同的嘴巴,其他動物的嘴巴是一樣的啊。”

我說:“其他動物是身體的其他部位會變化,你看鹿的例子。長頸鹿和鹿有共同祖先,但長頸鹿需要長期吃樹葉,幸存者的脖子就越來越長,進化來的。”

晴晴又問:“不是吧?其他鹿身上,都沒有長頸鹿的棕黃色斑點,不是共同祖先吧?”

這個例子讓我有些感慨。她提出的質疑其實非常合理,那就是:從一種事物身上發現的規律,能不能推廣到更多事物身上。對鳥類成立的規律,對其他動物也成立嗎?成年人往往容易把一個小群體發現的規律,推而廣之,不經過質疑。成年人也很容易聽到某個大人物的著名的理論,就照單全收。反而是孩子保持著不輕信的頭腦。

她能夠推理

當孩子做出合理的推理的時候,就說明她有思維能力。例如晚上給女兒講故事,講青蛙和蟾蜍的故事,我會講到一半兒的時候問她說,你覺得今晚青蛙為什麽要這樣做呀,晴晴就想了想說,他是為了讓蟾蜍高興,這就說明她已經開始代入到角色裡面,去理解不同角色的想法。

另外一次,還是談地球形狀,我給她拿實物做幾何模型,我拿了一本扁平的書作比喻,比喻大地平面。

我說:“如果大地是一個平面,就像這本書,你走走走走,一直走到邊上,會怎麽樣啊?就會從書的邊緣掉下去,是不是?”

晴晴說:“是。”

我又給她拿了一個足球,說:“如果地球是球體,一個船在球面上走,走走走走,會怎樣?是不是可以沿著這個球底下,然後又回來?如果地球是球體,船就能周遊世界。”

晴晴說:“那它到了這個球底下,為什麽不掉下去?”

我說:“那是因為這個球有地球有吸引力呀,可以吸引著船,在底下還能夠被吸引住。”

晴晴想了想,說:“那這個書,也可以有吸引力呀。”

我忽然發現,她說得很有道理,問:“你是想說船在書底下也能走嗎?”

晴晴:“是。”

我一想,是呀,如果平面大地有吸引力,那船走到平面邊緣並不會掉下去,在平面底下走一圈,也可以回到原地,因此周遊世界一圈並不能證明地球是球。我太常聽人說平面大陸走到邊上就掉入深淵,因此大地不可能是一個平面。但實際上,如果大地有引力,走到邊緣也不會跌落深淵,而是可以從平面下方繞回來。

晴晴能想到這一點就表明,她不僅聽明白我說的是什麽意思,而且能把她聽的引力的概念,從球上移到平面上,做出推理。這就說明她是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她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

她有聯想能力

孩子的聯想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如果你注意觀察的話,孩子經常會說出一些你可能都想不到的聯想。例如我女兒曾經有一次把一個凳子放在另一個凳子上說,我給凳子帶個帽子。像我平時就不會這麽想,而這是孩子非常正常的思維方式。

還有一個例子,我曾經給她講過,地球兩邊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正的,對方是倒掛著的。當時她覺得很有趣,這個現象她記住了。然後有一次,我們在馬路上走,我說兩邊的汽車都覺得自己是靠右行駛,覺得對方是在左邊。

晴晴說:“就像在中國和美國都覺得自己是正的,對面是倒掛著的。”

這個聯想讓我耳目一新,因為很有道理。這就是一個視角的相對性,兩邊的汽車都覺得自己靠右邊,對方靠左邊,就像地球兩邊的人都覺得對方是倒著的。能從汽車聯想到地球的相對視角,說明她在頭腦中可以讓不同事物的本質特徵聯繫起來。

她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活裡如果能退一步,觀察孩子自己是怎麽做的,我們會發現,孩子經常做一些大人覺得非常無厘頭的事情,但是對於她自己來講很有意義。例如我女兒她曾經有一次想把一個輪子拿膠條貼到床幫上,然後她貼不上去,我就觀察她是怎麽自己想辦法,一次一次不停地嘗試各種貼法。先用手這麽摁著,再那麽按著,這一件小事兒讓她折騰了很久。

其實把這個輪子掛在床邊兒上這件事,完全是沒必要的,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展現了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的能力。其實這是很好的思維能力。有時候給女兒出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她算不出來,就自己找個角落說我去算算啊,我覺得挺好的。慢沒關係,自己琢磨就是好的。

為什麽我不擔憂孩子的啟蒙呢?因為我在她的身上,看到思維在蔓延生長。因此,我不想逼她去模仿,也不想推她去做她不感興趣的背誦。她有她喜歡學習的興趣所在。她每分每秒都在學習,她在學著理解他人的話,學著理解這個世界。她熱愛這個世界,用她自己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這些是她無意識中展現出來的思維,而這些,比背誦和記憶更令我珍視。

我看到思維在蔓延生長

我們如何給孩子做啟蒙

談到啟蒙,什麽是有用的啟蒙呢?現在啟蒙開始的年齡越來越早,彌漫的氛圍也越來越焦慮。甚至有幼小銜接決定終身的觀念。

要讓孩子多早開始識字?多早開始學拚讀?多早學算術?要提前學校內課程嗎?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疑慮。有的父母過於擔心孩子進入學校的成績,恨不得提前兩年學好校內三年的課程。

有關要不要提前學的問題,我的感覺是這樣:孩子的人生是馬拉松,未來的學業也是馬拉松,他要在學校呆十幾年,這麽長的一段時間,僅僅靠搶跑是不能夠給他帶來任何長期優勢的,馬拉松是一個太漫長的過程,搶跑的優勢很容易消失殆盡。

那麽,什麽樣的啟蒙是我心中好的啟蒙?

我心中好的啟蒙,是安安靜靜去聽,聽見孩子思維生長的聲音。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焦慮和比較,也暫時不去擔憂孩子學會了多少個字這類量化指標,而只是安安靜靜去看,那就會在孩子身上看到晶瑩剔透的思維,像冬日的冰在空氣裡凝結。

對我而言,這些思維能力比學會認拚音,學會寫字更重要,因為它們源於孩子體內,是他們自發生長的力量,一旦獲得鼓勵,就可以成為一輩子推動自身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這些思維能力能夠讓他們應對更長久的人生挑戰。他們會在學校裡遇到所有沒聽過、沒見過、沒學過的新知識,但是有思維能力在,他們可以自己去探索。

畢竟,學習本質上就是一場探索。學習是撥雲見日,而只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孩子發現烏雲背後的藍天,享受學習帶來的澄澈的快樂。

基本思維能力包括哪些呢?對啟蒙階段的孩子,簡單說,大概有如下這些:

理解能力

能聽懂老師講什麽,能理解上下文的含義,能理解知識的表達。

抽象能力

能從具象的生活走向抽象概念,能討論抽象概念。

邏輯能力

能進行推導,能思考因果、判斷觀點,能進行邏輯推理。

聯想能力

能從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舉一反三,做題事半功倍。

表達能力

能把自己的意思說清楚,能對事情描述清楚,有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能力

能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通過自主嘗試,尋找解決的辦法。

對於成年人還有其他更多,批判性思維、同理思維、系統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審美思維等等。對於年幼的孩子,有上面這些思維能力就已經夠了。有這些能力,他們進入學科學習,可以貫通各個學科。

這些思維能力不一定讓孩子成為考試的學霸畢竟考試很多時候更為機械,但是它們對孩子一生都有裨益。它們讓孩子成為人生的獨立探索者。未來他們遇到了工作中的挑戰,進入全新的領域,他們都可以自主學習,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他們能成為人生的探險者。

讓孩子成為人生的獨立探索者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呢?

那麽我們如何讓孩子獲得這些能力呢?這些能力,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那麽學齡前的孩子能不能擁有這些能力呢?

其實,這些能力,與其說是天生智力,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習慣。所有孩子都具有潛力,或者說,他們與生俱來都有這些思維能力的雛形。

提升孩子思維能力,需要互動,需要父母認識孩子的思維,並加以鼓勵。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可以不斷加強孩子頭腦的思維習慣。有一個很經典的腦科學的研究表明,記憶實際是思考的殘留。當我們思考,我們的腦細胞會用建立的連接記住思考過程。下次再重演思考過程,記憶就重現。這就是自然而然的記憶,不用去痛苦背誦。

那麽父母具體能做什麽呢?

第一點,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觀察。下雨天孩子都喜歡踩水,我們引導他們觀察:早上的水窪有多大?下午的水窪怎麽變小了?晚上水窪為什麽不見了?觀察的過程,也是積累常識的過程。

第二點,可以對孩子進行問題啟發。不僅孩子可以問我們為什麽,而且我們也可以問孩子為什麽。當你問他為什麽,他很多時候並不知道答案。當他不知道答案,他的小腦瓜就開始運轉了,這是他的大腦在成長的時刻。

第三點,我們可以跟孩子平等對話。可以多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想法。孩子有時說得斷斷續續,或是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但父母一定認真去聽,耐心聽他說完,幫他找到詞匯。而最好的鼓勵就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第四點,就是帶入情境。孩子在上學時經常會遇到的困難就在於,如何從具象的生活向抽象學習轉化,而應對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具象情境,和孩子交談知識,讓孩子把情境中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能夠對應起來。

第五點,是分析引導。我們可以去對比,不同事物的差異,提出問題去解釋這些差異,然後每一個原因背後會有更深的深層原因。找到原因之後,可以問我們怎麽知道一個是原因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呢?讓孩子慢慢熟悉因果關係和邏輯思考,也建立起思辨精神。

這五點,關於如何在生活中啟發孩子,如何提升孩子的大腦思維能力,在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關鍵詞,就是“為什麽”。孩子在四五歲、五六歲的時候都特別喜歡問為什麽,當他問為什麽,其實是想要思考,他非常努力想弄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麽運作的,這個世界背後的機理是什麽。當他去思考,其實就在鍛煉他的大腦。

在這裡,我也分享一個簡單的小竅門,就是孩子問為什麽的“回答三板斧”:當孩子在家裡問你“為什麽”,父母如果不清楚怎樣引導,最簡單的三種回應是:

“你看……”帶孩子觀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

“你覺得呢?”鼓勵孩子猜想和表達。

“如果……會怎樣?”引導孩子帶入不同條件,再根據推理想出答案。

所有孩子與生俱來都有這些思維能力的雛形

也許上面說的這些引導方式父母還是會覺得有點困難。畢竟很多科學知識和邏輯思維推導方法對於科學專業的學生也許是熟悉的,對於其他人可能很陌生。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科學出身,不清楚如何和孩子聊知識,如何引導邏輯思考。那該怎麽辦呢?

對這個問題,很久以前就有人要求過:你能不能給我們這些非科學出身的父母,做一些好的啟蒙工具啊?我當時就答應說:好的,好的,一定。我曾經許諾做物理科普,也曾經許諾分享數學思維培養,只是承諾容易,兌現不容易。從許下承諾的時間到現在也有一年多了。

現在,我終於可以說,我來兌現承諾了。我們終於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產物,能幫助所有父母,給孩子講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成長。我和我的朋友們,科學家和兒童教育學研究者,將我們能想到的最有意義的思維能力的引導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凝聚在我們最近打磨實現的童行學院的課程中。

我們希望,童行學院可以成為孩子們愛上思考、學會思考的引導者。幫助小小的孩子去探索大大的世界,這是我們一直未變的初心。

作者:郝景芳第 74 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作家、經濟學家、兩個孩子的媽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