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完飯就犯困,是腦缺血嗎?原來「真兇」是大腦缺血?

有一種人叫

「飲食罪犯(醉飯)」。

明明昨天晚上睡得挺好,

一上午也是元氣滿滿,

但一吃完午飯,

就哈欠連天,

困意擋都擋不住……

播放GIF

飽餐過後的睏倦感,

究竟是為啥咧?

吃完飯後,為了消化,進入胃腸道的血液就會增加,供應大腦的血量會減少,從而導致短時間內大腦缺血缺氧,引起反應遲鈍、犯困的情況。

雖然吃完飯後,大腦供血量會有改變,但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變化度很小,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

腦血管有自己的調節機制,會使腦部血液供應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狀態,對健康群體來說,一般不會說吃頓飯就導致大腦缺血了。

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飯後睏倦呢?

經常飯後萎靡不振,很可能是體內激素在「作祟」: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體中分泌的膽囊收縮素一般在飯後兩個小時之內會明顯升高,等到兩個小時之後,這種收縮素分泌量就會減少;而相對而言,膽囊收縮素含量越高就越容易睏倦。

另外,一般脂肪含量越高,膽囊素水準會更高,睡意會更濃。

人體進食後,食物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餐後血糖會升高,同時抑製體內食慾素的分泌。而食慾素含量降低人體就容易犯困、不想動彈,食慾素含量較高,人體也會較清醒且活躍。

因此,特別是進食澱粉類較易消化的食物時,血糖相對升得更快,也更容易犯困。

飯後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體吸收,胰島素就會分泌出來,幫助控制血糖;胰島素會促進蛋白質合成,人體中所含的色氨酸會增多,在腦內先形成5-羥色胺,可進一步形成褪黑素,從而讓人體產生睡意。

此外,胰島素還會促進人體中鉀離子從血液中進入細胞內,若人體處於輕度低血鉀狀態,身體也會出現疲勞和困意。

每頓吃「七分飽」;以粗糧、豆類、薯類代替精白細軟食物,建議粗雜糧佔全部主食的1/3左右;增加綠葉蔬菜等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

吃完午飯後,可以小憩15分鐘左右,不僅能有效緩解犯困狀態,還能降低體內壓力激素分泌,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另外,希臘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周午睡3次以上、每次小於30分鐘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37%!

《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喝水能夠讓你的大腦提速14%,有助於保持思維敏捷,減少睏倦感。

用十指做梳頭動作,持續3-5分鐘,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效鬆弛頭部神經的緊張狀態,減輕疲勞。

飽餐後經常犯困,除了是體內激素在「搗蛋」,也可能是身體本身出現了問題,是疾病的徵兆!如果排除以上原因,在日常作息健康規律的前提下,睏倦狀態嚴重且長久沒有得到改善,就要考慮是否是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犯困主要是大腦供血不足、相對缺氧所致。高血脂的人,體內血液流動相對緩慢,影響紅細胞的攜氧能力,而且高血脂會在體內動脈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腔狹窄,導致大腦缺血缺氧。

由於鼻子內部有炎症,導致呼吸受阻,從而引發大腦供氧不暢,導致犯困,甚至出現全身乏力、頭疼。

此外,得了鼻炎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易引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睡眠時氧氣不足,會影響睡眠質量。

如果血液供應不足,就會導致大腦缺氧,從而導致神經系統活躍性降低,具體的表現就是睡不醒。經常出現犯困癥狀,說明心臟收縮功能可能出了問題,要進一步檢查確定病因。

臨床資料統計,70%以上中風者在發病前5~10天會頻繁打呵欠,尤其是老人。這是因為血管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硬化,管腔變窄,大腦的血流量減少,以致腦細胞缺血缺氧,通過體內反饋機制刺激呼吸中樞,調節呼吸的幅度與深度來補償所引起的。

餐後低血壓是老年人特有的一種疾病,並伴有一些頭暈、虛弱、嗜睡的表現。老年人餐後低血壓主要發生於早餐後的佔73%,中餐和晚餐亦可發生。

大多數老年人可以通過體內自身調控系統較快地恢復血壓水準,但一旦出現低血壓持續時間長,恢復慢,導致心臟和大腦缺氧缺血嚴重等情況,就需要患者前往醫院尋求更專業的醫療建議。

如腦梗塞、腦萎縮、腦血栓等腦血管疾病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也會有犯困的表現。

如慢性腎炎、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會降低新陳代謝的速率,導致其體內有毒的代謝物不能順利地排出體外,進而影響到植物神經的調節功能,也會出現整天犯困、睡不醒、多汗等癥狀。

播放GIF

現在大家知道

為什麼吃飽就犯困了吧?

轉發分享

一起告訴身邊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