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水皮:央行和財政部沒什麽可懟的 打的都是中央算盤

  新浪財經編者按:

  近日,央行和財政部掀起了一場“金融與財政”的大討論。新浪財經借此發起征文:我為央媽和財政爸來勸架。誠邀各位專家、學者、機構一起共同探索解決之道,尋找化解分歧的出路。(歡迎發文到[email protected]

  【相關閱讀】

  徐忠: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財政官員回應央行徐忠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為誰積極?

  水皮:財政不積極,貨幣不穩健

  徐忠點破了一層窗戶紙

  杠杆這個東西,表面上看是數學問題,實際上放大的又是一個信用問題,但是本質上是一種對賭,賭的就是在多長的時間內能夠Hold住多大的局面:Hold的住,繁榮昌盛;Hold不住,滿盤皆輸。

  當然,加杠杆的時候是沒有人會想到輸字的,想到輸就沒有人會加杠杆了,正如炒股的從不會想到輸,只想著贏,因為萬一畢竟是萬一,有多少人會為萬一而活著呢?

  但是,加杠杆的後果又如何會是萬一呢?從時間上看,加杠杆都是死路一條,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倒是到處是陷阱。

  大家都知道的PPP就是如此。

  一般的PPP項目,政府出10%的資金,企業出20%的資金,也就是吸收社會資本,30%構成資本金,表面上看就是加了兩倍的杠杆,其余的70%從何而來呢?猜都不用猜,銀行啊!所以,最終政府實際是用10%的財政資金撬動了所謂90%的社會資金,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和企業合謀從銀行套取資金的行為,通俗點講,空手套白狼,杠杆率是9倍。

  在中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財政、企業構成了一種理不清剪還亂的格局:企業當然逐利,地方政府要名,銀行要KPI,財政要的是收入,而中央政府是既當爹又當媽,這也是人們把央行叫央媽,把財政叫爸爸的原因。在中央政府層面,金融和財政實際上還真是一家,隻不過是分工不同,根本利益是一樣的,這一點和地方政府的訴求絕對不一樣,而正是這種差異,導致“積極財政不積極,穩健貨幣不穩健”的結果。

  徐忠的文章只是點破窗戶紙而已。

  為什麽,為什麽是現在點破這層紙呢?

  就是因為去杠杆到了傷筋動骨、刺刀見紅的時候,到了秋後算账的時候,央行說到底不想再替人背鍋。

  我們看看數字,中國的M2是174兆,GDP不過是80兆左右,全社會的平均負債率是247%,企業大概是167%,居民個人家庭是110%,社會平均為什麽會高出企業和個人那麽多?又是誰把這個平均數抬高了呢?答案就是地方政府!地方債究竟欠了多少,誰也說不清,中央政府用長債換短債的方式化解了上一輪危機,但是誰想到借助PPP,地方的透支行為變本加厲,不到兩年就把PPP玩成了殘花敗柳,而一旦真的爛尾,誰買單呢?銀行!銀行是誰的?中央政府的!

  理論上講,央行是貨幣控制的總閥門,但是至少周小川在任期間都做不到獨立,用他的話來講,經濟好的時候要求金融支持發展,經濟不好的時候又要求金融支持化解危機,因此,央行每時每刻都在扮演輸血的角色,放水的角色,區別是漫灌還是滴灌而已。央行的責任一是負責巨集觀謹慎,二是貨幣政策把控,相比之下,財政好像沒有那麽明顯的剛性要求,央行負責投,財政負責收,2018年上半年經濟如此內憂外患,但是財政收入依然過了10兆,同比增收居然達到15%,難免被人抨擊減稅減出新高。

  而在赤字安排上,2018年才2.6%,比2017年還少了0.4%,赤字不擴張又哪來投入,不投入杠杆又如何下來?央行的委屈就在於,即便如此不情願,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央行不但不跟隨而且還要降準,儘管特別要求降準專項用於債轉股,這不是割銀行的肉又是什麽呢?能夠債轉股的而不願債轉股的無一例外都是國企,背後的真正主人就是地方政府,民營企業就是想債轉股都摸不到廟門。

  去杠杆只有兩種方式,一是清算,清零;二是轉移,甩鍋,一定要有第三條路,就是注資,做大分母,這樣在分子不變的情況下,杠杆率才會降下來,否則別無他法,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神仙也沒這個本事。

  央行和財政部沒什麽可懟的,打的都是中央的算盤,一致針對的其實都是地方政府,確切講地方債,或者講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模式也的確到改弦更張的時候了,寅吃卯糧終非長久之計。注資不可能,減稅有太空,積極財政積極了,穩健貨幣才可能穩健。

  過去,銀行或者金融就有“二財政”的說法,不過,那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事情,央行獨立爭論了40年基本上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改革這種事其實不進則退,現在的所謂爭議無非只是現實的反映,誰也不是誰的白手套,誰也不是誰的背鍋俠。

  而已。

責任編輯:張國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