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的命根子——療效之煎煮的重要性!


要發揮中藥的療效,不僅僅考慮到藥材的道地性,還要精心炮製,還要組方配伍得當,還得細心煎藥。這熬藥也是一門學問。

中藥的藥效,是一種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這我們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氫氣和二氧化碳放在一起加熱,會生成水。那麼水就是一種全新的物質,它既不是氫氣,也不是二氧化碳。中藥也是一樣的,把精選的藥材放在一起熬製,就是一個化合作用,那熬製出來的藥水,是一個全新的物質,既不是裡邊的某味藥材,也不是所謂的某種有效成分。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免煎包啊,就是把很多單獨的藥材打粉分裝,然後一杯水,把各種要兌在一起,這是一種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所以免煎包的葯不管用,不是我們的方不管用,也不是葯不好,而是堆砌,混合物效果不好。


還有我們臨床上運用的免煎顆粒,則更是與中醫基礎理論背道而馳,免檢顆粒提取有效成分,那我可以說中藥的有效成分,能研究清楚的還很有限,所有的現在研究清楚的有效成分,都停留在當代技術支持上,我們的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有效成分就研究到什麼深度。

所以要想真正研究清楚一樣葯的有效成分,需要的時間還很漫長,而我們通過觀察和實踐得出的經驗,早早的就應用於臨床疾病治療中。

研究清楚一種中藥的有效成分已經難如登天,那麼一個方劑化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有效成分,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那麼我們是否要研究清楚了有效成分,才運用於實踐中去呢?我們人類還有多少時間去等待科技的提升?



老中醫談中藥煎煮法

中藥的常用劑型是湯劑。任何一劑中藥湯劑都需經過水、火的烹調煎煮,才能溶解混合成一罐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葯汁。這罐葯汁中不知道含有些什麼成分,也很難搞清楚它是些什麼成分。(實際上中醫治病的理論依據或原理也不在於這些所謂成分)它是混飩的,模糊的,就象其葯汁本身黑黑的顏色一樣。然而,恰恰就是這模糊而混飩的物質發揮了對疾病的治療作用,而且往往有效(堪稱神奇)。此為何故?就是因為人的疾病在多數時候往往也是模糊而混飩的,而其根源都在於陰陽不和。中藥經過水、火的烹調煎煮,充分攪和化合後,就具有了調燮陰陽的作用。這就是所謂「治病必求於本」。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真是太聰明、太偉大了,他們發明了這樣一種既源於自然、源於生活而又確實具有實效的治病方法,福澤華夏,恩施後代。雖然說水、火二者不能相容(這是一般情況),但是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比如加入中藥於水中熬煮一定的時間)二者卻可以發生既濟,使人體內外發生和諧的結果。


中醫歷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葯食同源。而水是飲食中最重要也是最必需的一種物質,故把它應用在對疾病的治療中就是很自然的事。即水就可以當葯,或者說:水就是一種葯。

古代哲學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由此可見,老子對水是十分推崇並加以讚頌的,極言其功用之大。當然,再頑固不化的疾病在水的作用下(以柔克剛)都可能被攻破。清代醫家王孟英在其著作《歸硯錄》中,開頭就有一篇有關水的論述(水的重要性、水的衛生和鑿井取水等),其眼光是很獨到的。他說:「竊思人賴飲食以生,而飲食之烹飪必籍於水。水之於人,顧不重歟?」還說「止水藏垢納汙,飲之多主病」。故其號召杭浙一帶居民「當以鑿井為急務」。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一段關於「水」的精彩論述,應當說比《辭源》對「水」的解釋更為深刻。他說:「水為萬化之源」,「其體純陰,其用純陽」,「飲資於水……水去則營竭……水之性味,尤慎疾衛生者之當潛心也」。他本人即對「水」作了深入的辯識,故「集水之關於葯食者,凡四十三種」,其中就有十一種是他所新增加的。他還在《本草綱目·火部》中說:「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造化兩間,生殺萬物,顯仁藏用,神妙無窮,火之用其至矣哉。」故「撰火之關於日用灸芮(左加火旁)者凡十一種」,其中10種皆為《綱目》所增。


為什麼煎藥需掌握火候,如文火、武火,或先煎、後煎,或使用桑柴火等?還有藥物的炮炙亦多離不開火,如:炒、焙、曬、灸、燒灰等,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和講究。另外,使用艾灸(即灸法)治病也是中醫的一個重要方法,稱為火攻,沿用已上千年。詩雲:「搗作纏綿絮,燒來清淡香,『法灸』記《西廂》。」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低估了水、火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在關於中藥的諸多著作中,把「水、火」列入其中論述的並不多見,這不能不說是一缺陷。美國醫學博士F·巴特曼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水是最好的葯」。對他的這個觀點我表示贊同。據說,他不用藥,隻用水治癒了三千多例病人。想來應當是可能的。


總之,這種用水、火煎煮中藥治病的方法,既是中醫的傳統和特色,而且也有實效,應當永久地保留下去。不要說這種方法原始、古老、不科學,也不要嫌其麻煩或費時而欲拋棄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