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廠村沒有眼淚:塵沙飛揚之地變身“中國矽谷”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剡沛

在海澱區上地三街和信息路的交叉口,畫個起點。

終點定位在騰訊總部的新大樓,途經七街環島、上地西路,再穿過中關村軟體園一期和二期的每一個分叉口。

這條路和多數“後廠村人”的通勤路線不同,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片土地發生的變化。

“十幾年前,環島以北都是荒野。”

如今這片塵沙飛揚之地卻成了“中國的矽谷”,以東西兩邊的快手和騰訊為邊界,中間不足3平方公里的地方夾著百度、新浪、網易、滴滴等多家互聯網公司,還有神舟、中興、廣聯達、IBM等老牌科技巨頭。

子彈財經影像《交界線》第3期,我們從上地三街出發,走進傳說中的後廠村。

試圖透過鏡頭捕捉“光鮮”、“焦慮”、“擁堵”等等標簽之下,後廠村和交織在這裡的人,呈現給外界最真實的狀態。

無形的高牆

沿著信息路一直向北走。

用張暘的話說,“這條路能看到最‘西二旗’的樣子。”

乾淨的街道,整齊修剪的綠化帶和隔離帶,還有東西方向的上地一街到十街。

20年前聯想用FM365進軍互聯網的時候,就在這裡扎根。如今兩邊的老牌科創企業已經數不清了,但建築依舊保留了上個世紀末的味道。

即使是牆面用了更大膽顏色的外企,也仍有一股濃濃的包豪斯工業風格。

張暘在這裡工作了整整8年,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信息路,哪家公司在哪個方位,哪棟大樓又換了主,他都能說出一二。

“這裡幾乎每一棟建築,都有個響亮且先鋒的名字——XX大廈,但實際上多數都不到10層,畢竟有年代了。”

走過方正、華為大廈再繞出七街環島向西,第二個路口就是後廠村的一角。

如果說除了後廠村這個名字,周圍哪裡還像個村子?

答案一定是密密麻麻的高壓線纜,線纜下面則是60米寬的綠化帶,把上地喧鬧的街道和軟體園裡的一切隔開。

沿著線纜繼續往北,很快就能看到後廠村的地標——軟體廣場。

雖然是軟體園的正門,但僅一期的園區就有7個機動車出入口,唯獨這個“正統”的大門不能進車。

它更像是中國建築特有的“門臉”——寬闊的廣場,複雜的造型,甚至還有專屬的網站,兩邊的建築負責接待外賓,但園區裡工作的人幾乎很少從這裡通過。

“能進車的門很多,大家也都住在不同的地方,肯定會找比較方便的入口進出。”

住在龍澤的許黎就在軟體園一期工作,北邊的8號門是她開車通勤的必經之地。

從這道門開始就是後廠村的地界。

“我們平時很少說自己在後廠村工作,基本都說軟體園,知道的人一聽就會立刻明白‘哦!後廠村啊。’”雖然許黎對這個標簽並不在意,但可以明顯感覺到話裡透出的自豪。

相比外界常說的“高智商”,“高強度”這些刻板印象,一期的軟體園在許黎看來,更像一座大花園——整齊修剪的綠化帶,高密度的綠植,湖景,噴泉一樣不差,“甚至還有個專門的觀景台。”

如果不是牆上的標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會以為自己走進了某大型社區的公園。

而像這樣的牆,在園區內已經幾乎見不到了。

真正將裡面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分開的,是各種形態的植物——有一人高的灌木叢、成排分布的喬木。

你甚至能輕易看到每家公司院子裡竄動的人流,卻沒辦法從門衛視線之外的任何地方找到可以鑽進去的空隙。

就是這些樹,成了一期軟體園裡無形的高牆。

也是這些樹,把每家公司分成了不同的小天地。

多數公司內部都有自己的食堂、健身房、便利店,除了有其他事情,否則一整天都不需要出來。

談到外人常說的後廠村是“美食的荒漠”,許黎笑了笑:

“來這裡都是工作的,又不是旅遊,何況食堂吃膩了還可以串門去其他公司的食堂吃,再不夠也能點外賣,周圍飯館雖然少但偶爾換換口味還是沒問題,外賣也能直接送到公司門口。”

她並不覺得在吃飯這件事上,有什麽太大所謂。

“高牆”之外,無論是便利店、星巴克還是零星的幾家餐館和茶樓,甚至是商業酒店,都散布在軟體園一期的各個角落。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的接待需求,這座園子都可以滿足。

而對於像許黎一樣在園區工作的人來說,能有一個安靜、乾淨的辦公環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大兒子就在這裡面上班。”

負責北側片區清潔的張叔6年前跟老伴從老家來到北京,帶孫子的同時想賺點收入,就來園子裡應聘。“因為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只要把負責的片區打掃乾淨就可以回家了,兒女的房子就在不遠的地方。”

很難想到在這裡做保潔、修剪花花草草,一個月只有2000多工資的大爺大媽們,有不少都是軟體園裡高薪人才的父母。

對他們來說地掃乾淨就行了,拿多少錢並不重要。

下午4點,開始陸續有大巴車駛入園區。一個小時後,幾乎每家公司的門口都會停著整齊的通勤車,除了像許黎一樣開車上下班的,家遠的都會騎共享單車或者坐大巴去最近的地鐵站。

“有幾個是園區的班車,其他都是公司自己的”,多數班車目的地都是西二旗地鐵站,福利好一點的會直接開到龍澤或者回龍觀。

從園區北門出去,就是後廠村路。

十萬後廠村人,有不少都住在城北的龍澤和回龍觀,所以這條路上的車自然比其他路多一些。

以前這條路很窄,上下班都堵,現在路修寬了甚至還在中間加了隔離帶。

“要說堵車,確實很煩,有時候下暴雨連路燈都會滅掉,但話說回來,北京有幾個密集型產業園區敢說自己不堵車?”

許黎平時開車,在早高峰肯定要排會兒隊,晚高峰因為各公司下班的時間不同,經常隻用等紅綠燈就能過去。

在她看來,後廠村再到整個西二旗的交通錯綜複雜,但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公交專用道,甚至是通往回龍觀的自行車專用高速,“只要多嘗試,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通勤方式。”

如何優雅地上下班,是每一個後廠村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被這些綠色的“高牆”隔開的,除了西二旗喧鬧的車流,還有園區裡不同企業間各自為陣的生產和生活,那些後廠村的華麗標簽,不過是這裡最普通的日常。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麽不一樣的,恐怕是園子裡無處不散發的安靜氣質,在他們看來,已經近乎於安逸了。

但這些“高牆”隔不斷的,是整個科技行業發展過程中迸出的能量,這種反差在軟體園的二期來得更直接。

浪潮

和一期最大的不同,是二期不再有“園”的概念。

在這裡你可以很輕易地走進任何一家公司的辦公樓,不再有層疊的綠化帶和封閉的門禁。

建築從體量到立面設計也更前衛,在網易、新浪、百度、聯想、騰訊等大廠扎堆的二期末端地帶,這種視覺衝擊更明顯。

“這裡就更不像村了,倒是像座‘血汗工廠’。”

高企的大樓,密集的玻璃幕牆,“越往大廠的方向就越有一線城市的樣子”,在百度設計部工作的銳哥這樣形容他每天辦公的地方。

建築體量更大了,代表著養活的人也更多了,僅這附近的5家公司還不算沒全搬過來的騰訊,據估測就有將近4萬人。

人多了各公司的配套也更健全,食堂、圖書館、咖啡廳、健身房、台球室和各種球場一應俱全,銳哥還說“有些宅一點的程序員甚至可以幾天都不回家,工作生活一條龍公司都能給解決了。”

相比一期的環境,他更喜歡這裡的感覺。“年輕人多,也更熱鬧一些。”

因為附近的幾家公司都是互聯網企業,有時候還會在這附近搞搞聯誼,給各自積壓的優質單身男女提供一些機會。

銳哥的日常裡,關於這部分的記憶尤其深刻。

在後廠村的互聯網浪潮之下,無論是共享單車停車位、網約車臨時停靠點,還是騎著電動穿梭在百度科技園裡的外賣小哥,這些極具互聯網屬性的畫面都鮮活地刻在這兒的每一個角落。

“這裡有好幾萬人的營生,而他們做的事情影響到的人,更遠不止這個數字。”

說到這兒他指了指遠處蓋了很久的騰訊總部:

“等騰訊的人都搬過來了,可能路上會更堵。”緊接著補了一句,“但後廠村影響到的人也更多了,不是麽。”

外面的世界

晚上6點30,後廠村路上回家的班車蓄勢待發。

另一邊,3公里外的送餐員,正等待進入園區送上今晚的第一份訂單。

說到苦不苦,銳哥表示自從來到了後廠村工作,被問到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

“北漂哪個不苦?來北京不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而這裡都是各個垂直領域最頂尖的公司,如果有人跟我說因為堵車就想逃離,那一定是有病。”

晚上9點,還有不少人在這座千億產業園裡繼續工作。

另外的人已經乘坐大巴車回家。

但無論學歷、智商還是產能,在任何一家後廠村的企業裡都互成正比。

許黎曾跟朋友這樣形容在這裡工作的人:“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月薪5萬,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一定是有絕對的實力。”

可以預見,這片土地從騰訊的入駐那天開始,會掀起更大的浪潮。

軟體園南側,八維教育還在源源不斷為IT行業輸送人才,門衛大叔告訴我們:

“去馬路對面上班,是這裡多數人的夢想。”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均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