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不起,我有權利活得不優秀

人生最不能忍的事之一,就是原本屬於你的權利,被人隨意奪去。

比如,當你辛苦讀了4年大學,正準備好好和母校告別,突然有人告訴你因為不夠“優秀”,所以沒有資格參加畢業典禮時,你心裡會是什麽滋味?

這樣的事,最近還真的發生了。

前幾天,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交大,對不起,我不是那10%》。作者@一隻栗砸兒是北京交通大學2018屆的畢業生,她和很多同學接到學校通知,只有10%“優秀畢業生”才能去禮堂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而其他同學和家長只能坐在教室裡看直播。

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書單君的第一反應是:憑什麽啊!“不優秀”就連畢業典禮都不讓參加了嗎?

後來我聽說,北京交通大學已經調整安排,所有畢業生和家長都可以參加畢業典禮了,可有些話我還是覺得不吐不快:

一個人是否“優秀”,到底誰說了算,憑什麽?

- 1 -

我們活在一個崇尚“標準”的世界

據我所知,不光是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的幾乎所有高校,每年都會評選“優秀畢業生”。

而評選標準不外乎這麽幾點:首先是綜合測評成績優異,排名專業前列,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其次是在學生工作中表現突出,甚至獲得過優秀學生幹部稱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成績優良。

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優秀畢業生”,他們是學校樹立的標杆樣板。而不符合的學生,不好意思,你們只能是“非優秀”的。

這像什麽?就像工廠流水線末端的質檢員,拿遊標卡尺之類的工具比劃一下,便把生產出的螺絲釘分出了“優品”和“次品”。

人和螺絲釘怎麽能一樣?

然而,我們所在的,就是一個崇尚“標準”的世界,總有人喜歡拿各種看不見的尺子對你比比劃劃。

電影《看上去很美》就是對此的絕佳隱喻。

剛上幼稚園的第一天,調皮搗蛋的方槍槍就受到了“特殊照顧”:老師同學把他按在地上,哢嚓一下剪掉了他的小辮子。

還沒來得及心疼,老師就向他宣布了幼稚園的管理規矩:不能尿床,不許哭鬧,自己穿衣服,飯前洗手……還有,按時大小便。

老師告訴方槍槍,只要能做到這些,就會得到小紅花獎勵。如果一周七天都能得到5朵小紅花,下周就能當班長。

別的同學都有小紅花,方槍槍也想要。可他既不會自己穿衣服,還老是尿床。於是,他決定在集體上廁所時使勁拉屎,只要拉出來,就能得到一朵小紅花。然而,他抿著嘴唇皺著眉,還是沒有拉出來,別的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還蹲在那裡,最後只能像犯了很大錯誤一樣,愧疚地對老師說:我拉不出來……

小紅花並不只是一朵花,它代表著社會認可的優秀標準,哪怕早已不在幼稚園,它們還是幽靈般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學校,你要努力學習,爭取高分,不考大學或考不上大學是無法被周圍人接受的;

大學畢業,輿論認可的“好工作”,要麽是公務員這種穩定的,要麽是金融互聯網這種多金的;

工作落實了,家人會希望你在25歲前找一個“優質”男朋友或女朋友,搞定房子車子,然後結婚,婚後兩年內生第一胎,爭取30歲前再生第二胎。

如果以上“小紅花”都順利拿到了,你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儘管如此,你的優秀之路難免還是會有瑕疵。比如,在大學裡沒能成為那10%的“優秀畢業生”,你可能連現場參加畢業典禮的資格都沒有。

- 2 -

活得“標準”和“優秀”就好嗎?

你也許覺得,過上這種“優秀”的人生不正是成功的表現嗎,一切順順利利的,簡直不要太讓人羨慕。

很遺憾,拿到很多“小紅花”,未必就會過得幸福。

前兩年,有本書在中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的名字叫《優秀的綿羊》

它的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從學習到任教,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這樣的常春藤名校待了24年。他所接觸的學生,很多都是這種畫風:

他們成績優異,每門功課都是A,似乎還博覽群書;

他們多才多藝,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好幾門外語;

他們富有長官力,能同時在多個社團裡擔任職務,課外活動排滿了日程表……

而且畢業後,這些藤校精英都會過上“優秀”的生活:憑借亮點滿滿的簡歷,他們多半會在幾家知名的投行或谘詢公司中選擇一家,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再不濟,也是成為醫生、律師、學者、商人,拿著讓人羨慕的高薪。

然而,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卻道出了這些藤校精英少為人知的另一面:他們不是自然走向了“優秀”,而是在努力迎合“優秀”的標準,使得這種追逐本身看起來更像是虛偽的表演——

這些學生從小就懂得如何討好老師和教練,如何表現得討人喜歡、親和得體,他們對自己向精英邁進的各階段指標也是一清二楚:拿到多少GPA、擁有幾座個人獎杯、參加幾次公益活動……

因為被壓迫式地追逐一個又一個目標,很多優秀的藤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孤獨……

在他們純粹為了給簡歷加分而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修經濟學金融學學位的時候,卻鮮有人思考過:這些追求來的成果,真的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嗎?

出於他人的期望,而隨波逐流選擇了“精英”的職業,年輕時也許不覺得什麽,但在三四十歲時,就會突然懷疑自己的追求是否正確,進而懊悔沒有好好體會青春,沒有活在當下。

“優秀”精英的中年危機,往往就是這麽來的。

不要以為中國精英大學生的現狀和美國有很大不同。

2016年,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講中披露,有40.4%的北大新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他發現,很多學生出現了一種名為“空心病”的心理障礙: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然而這些成就像是毒品,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就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是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產生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 3 -

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別誤會,我並不是在說優秀的人容易有心理障礙。追求優秀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是,這種“優秀”是存在於他人之口的外在標準,還是存在於你內心的真正渴望?

那麽多小紅花,你是否問過自己,哪一朵才是你真正喜歡和想要的?

學者蕭功秦曾經發問:為什麽中國人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

依我看,原因之一正在於,我們把對“優秀”的定義權交給了家長、老師、學校、社會輿論,我們在既定的標準之下循規蹈矩,不敢犯錯,絕少探問自己的內心,更缺乏活出自我的勇氣。

不過,“異類”的榜樣也還是有的。

竇唯,前黑豹樂隊主唱,王菲前夫,曾經站在中國搖滾音樂巔峰的傳奇式人物。這一連串標簽,你能和下圖這個鬍子拉碴、謝頂一半,抱著雙肩包坐地鐵的中年男人聯繫在一起嗎:

以世俗的標準看,如今的竇唯是“不成功”的,他不寫廣為傳唱的流行金曲,不走穴接受膜拜,也不參加綜藝節目吸粉。平常的日子,他就做做自己喜歡的小眾音樂,畫幾筆畫,去小館子吃麵,騎電動車買早點。

竇文濤說,竇唯是不開口唱歌了,他只要是唱,分分鐘都是錢,憑他身上那些事兒,若想炒作,汪峰一輩子也別想上頭條。

在一次採訪中,媒體人苗野問竇唯:做音樂的錢夠養家糊口嗎?怎麽看待名利?

竇唯說,這要看你怎麽去制定生活的標準。我的標準是很普通的,我有一輛富康車,除此之外和普通人沒什麽兩樣。……不一定別人說你成功,你就成功了,對自己應該有一個認識。反正我認為我有成就感,我做到了我想做到的事情,做了音樂。

也許你會說,他是竇唯,有那樣的才華和資歷,才敢活出自己。

不一定。你我的身邊,一定也有自己定義“優秀”的夥伴。

書單團隊的宅少,最擅長寫古今人物,旁征博引,文筆老道,幾篇文章就已圈粉無數。但你不知道的是,宅少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大一沒讀幾天便退學,開始了一個人埋頭寫作的日子,從投稿連續被拒到寫出500萬+閱讀量的文章,他已寫了差不多10年。

書單團隊的小九,一個用生命原力書寫文字的姑娘。但你想不到的是,她大學的專業是空乘,本可以靠顏值吃飯的她,出於對文字的熱愛,畢業後沒有去當空姐,而是去做了一名機場安檢,只想更篤定地生活,攢夠錢去拜師學寫作。從默默無聞到寫出200萬+閱讀量的作品,她已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走了兩年。

其實,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旅程。最初和很多人一起,但走著走著,慢慢會意識到目標各有不同,終歸要找出自己的路線。

海明威說過,優於別人並不高貴,高貴的是優於以前的自己。

因為不是“優秀畢業生”,就不能現場參加畢業典禮其實沒什麽,因為這是別人定義的優秀,而你擁有“不優秀”的權利。

你應該努力追逐的,應該是自己內心的真正渴望,向內扎得越深,就越明白你的獨一無二。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和標準裡,不然很可能人到中年,才發現這不是想要的自己。

與其做一隻優秀的綿羊,不如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或許後者才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偶像。

我們所受的教育,讀的書,走的路,都不是為了使一個人成為什麽樣的人,而是使一個人成其為人。

當你活出自己的優秀,才是真正的強大。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