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電圖各波段參考值

1 概述

心電圖從電學角度,用於判斷心臟的病理或生理改變,特別是用於診斷心律失常、房室肥大、冠心病、心肌疾患及其他異常改變有很大價值,是目前臨床上常用 的快速、無創檢查方法。心電圖由一系列 P - QRS - T 波群組成,能客觀及時地反 映心臟電學變化,展示心臟發生疾病時不 同階段的演變過程,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 的診斷依據,因此,認識並掌握心電圖各波段參考值尤為重要。心電圖各波段見圖 1 所示。

2 心電圖各波段參考值

2. 1 P 波 P 波代表心房肌除極的電位變化。

2. 1. 1 P 波形態

在大部分導聯上 P 波呈鈍圓形,有時有輕度切跡。由於心房除極的綜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所以 P 波方 向在Ⅰ、Ⅱ、aVF、V4 ~ V6 導聯向上,在 aVR 導聯向下,其餘導聯可呈雙向、倒置或低平。P 波的各種形態見圖 2。

2. 1. 2 時間 P 波時限 < 0. 11 s。

2. 1. 3 振幅

P 波振幅在肢體導聯 < 0. 25 mV,胸導聯 < 0. 15 mV。

2. 1. 4 PtfV 1≤ - 0. 04 mm·s 為左房負荷 過重 〔PtfV 1 測量方法: 以 V1 導聯 P 波終 末負向 部 分 的 振 幅 ( mm) 和 時 間 ( s) 相乘〕。

2. 1. 5 臨床意義

( 1) P 波增寬:

①左心房肥大: 多見於高血壓患者,也見於風心病 「二尖瓣狹窄」 患者;

②房內傳導延遲或阻滯: 當激動在心房內出現傳導延遲或阻滯時,致傳導時間延長,P 波 增 寬;

③心房梗死: 致心房除極順序發生變化,除極時間延長,並伴有 PR 段偏移。

( 2) P 波振幅增高:

①右心房肥大: 常見於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及三尖瓣狹窄患者;

②右房阻滯;

③甲狀腺功能亢進、交感神經張力過高等。

2. 2 PR 間期

從 P 波的起點至 QRS 波 群的起點,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反映房室傳導總時間。

2. 2. 1 參考值

選 P 波明顯的導聯測量 ( 如Ⅱ、avR、V1 導聯) 。正常成人 PR 間 期為 0. 12 ~ 0. 20 s; 幼兒及心動過速時, PR 間期相應縮短; 老年人及心動過緩時, PR 間期可略延長,但 < 0. 20 s。

2. 2. 2 臨床意義

( 1) PR 間期延長:

①常見於Ⅰ度房室阻滯;

②迷走神經張力過高: 常伴心動過緩,多為一過性;

③干擾性 PR 間期延長;

④激動經房室結慢徑路下傳。

( 2) PR 間期縮短: 常見於預激 綜合征、交界性心律、房室脫節等。

2. 3 QRS 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極的電位變化。

2. 3. 1 時間 正常成年人為 0. 06 ~ 0. 11 s。

2. 3. 2 波形和振幅

正常人 V1、V2 導聯多呈 rS 型,V1 導聯 R 波 < 0. 7 ~ 1. 0 mV。V5、V6 導聯可呈 qR、qRs、Rs 或 R 型,R波不超 過 2. 5 mV。在 V3、V4 導 聯,R 波和 S 波的振幅大體相等,正常人 胸導聯 V1 ~ V6 導聯 R 波逐漸增高,S 波 逐漸變小,V1 的 R / S < 1,V5 的 R / S > 1。 aVR 導聯的 QRS 主波向下,R 波不超過 0. 5 mV。aVL 與 aVF 導聯的 QRS 波群多 變。aVL 導聯的 R 波 < 1. 2 mV,aVF 導 聯的 R 波 < 2. 0 mV。標準導聯 QRS 波無 電軸偏移時,主波向上,I 導聯的 R 波 < 1. 5 mV。各肢體導聯每個 QRS 向上與向 下波振幅相加絕對值不應 < 0. 5 mV,胸 導聯的每個 QRS 波向上與向下振幅相加 絕對值不應 < 0. 8 mV,否則稱為低電壓。

2. 3. 3 R 峰時間

既往稱為類本位曲折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指 QRS 波起點至 R 波頂端垂直線的間距。如有 R 波,則 應測量至 R 峰; 如 R 峰呈切跡,應測量 至切跡第二峰。正常人 V1 < 0. 03 s,V5 < 0. 05 s。

2. 3. 4 參考值

Q 波振幅小於同導聯 R 波的 1 /4,時限小於 0. 04 s,V1 導聯中無q 波,但可呈 QS 型。RⅠ < 1. 5 mV,RⅡ + RⅢ < 4. 0 mV,RⅠ + SⅢ < 2. 5 mV,RavR < 0. 5 mV,RaVL < 1. 2 mV,RaVF < 2. 0 mV,RV1 < 0. 7 ~ 1. 0 mV,RV5 < 2. 5 mV, RV5 + SV1 < 4. 0 mV ( 男) 、3. 5 mV ( 女) , SV1 < 2. 0 mV,SV5 < 0. 7 mV,R 峰時間: V1 < 0. 03 s,V5 < 0. 05 s。

2. 3. 5 臨床意義

( 1) QRS 波電壓增高: 常見於左、右心室肥大。

( 2) QRS 波電壓降低:

①部分見於正常人,特別是肥胖者;

②四肢及胸壁皮膚水腫,胸腔積 液、積氣,心包積液或肺氣腫等;

③心包 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④電解質紊 亂、心力衰竭。

( 3) QRS 波時限增寬:

①室內阻滯;

②預激綜合征;

③室內差異傳導;

④室性期前收縮等。

2. 4 J 點

QRS 波群的終末與 ST 段起始的交接點稱為 J 點。大多在等電位線上, 通常隨 S - T 段的偏移而發生移位。有時可因除極尚未完全結束,部分心肌已開始復極,致使 J 點上移; 還可由於心動過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極與心房復極並存,導致心房復極波 ( Ta 波) 重疊於 QRS 波群的後段,從而發生 J 點下移。

2. 5 ST 段

自 QRS 波群的終點至 T 波 起點間的線段,代表心室緩慢復極過程。 ST 段的各種形態見圖 3。

2. 5. 1 參考值

ST 段為一等電位線,可有輕微偏移,下移不應超過 0. 05 mV; 在 V1 ~ V3 導聯抬高不超過 0. 3 mV,V4 ~ V6 與肢體導聯不超過 0. 1 mV。 2. 5. 2 臨床意義

( 1) ST 段抬高:

① 常見於心肌損傷、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

② 早期復極綜合征;

③室壁瘤。

( 2) ST 段壓低:

①常見於心肌缺血、損傷, 心動過速;

②預激綜合征;

③束支阻滯等。

( 3) ST 段延長: 常見於低血鈣( > 0. 16 s) 。

2. 6 T 波

代表心室快速復極時電位變化。

2. 6. 1 形態

方向與 QRS 主波方向一 致,在Ⅰ、Ⅱ、V4 ~ V6 導聯向上,aVR 導聯向下,其餘導聯多變,若 V1 導聯 T 波向上,則 V2 ~ V6 導聯 T 波不能倒置。 T 波的各種形態見圖 4。

2. 6. 2 振幅

T 波振幅在肢體導聯不應低於同導聯 R 波的 1 /10,胸導聯不應低 於同導聯 R 波的 1 /8。若 T 波倒置較深, 呈雙肢對稱性,則稱 「冠狀 T 波」 改變 ( 注: 也見於急性肺栓塞、腦血管病變等) 。

2. 6. 3 臨床意義

( 1) T 波高聳:

①可見於正常人;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高血鉀;

④早期復極綜合征。

( 2) T 波低平、 雙向、倒置: 常見於心肌缺血、低血鉀、 高血壓、心肌病等。

2. 7 QT 間期

QRS 波群的起點至 T 波終點的間距,代表心室肌除極和復極全過程 所需的時間。

2. 7. 1 參考值

QT 長短與心率的快慢有關,心率越快,QT 越短,反之則越長。 心率 60 ~ 100 次/min 時,QT 參 考 值 為 0. 32 ~ 0. 44 s。由於 QT 間期受心率的影 響,所以常用校正的 QT 間期,QTc 就是 R - R 間期為 1 s ( 心 率 60 次/min) 時 QT 間 期。正 常 QTc 的最高值為 0. 44 s,超過即屬延長。

2. 7. 2 臨床意義

( 1) QT 間期延長: 提示心肌缺血、損害; 藥物影響 ( 乙胺碘膚酮、奎 尼 丁) ; 電解質紊亂 ( 低血鉀、低血鈣) 。

( 2) QT 間期縮短: 見於 高血鈣、洋地黃效應、高血鉀。

2. 8 U 波

在 T 波之後 0. 02 ~ 0. 04 s 出 現的振幅低小的波。

2. 8. 1 該波的方向與 T 波方向大體一致, 振幅通常為 T 波的 1 /2。在胸導聯較易見 到,尤其 V3 導聯較為明顯。U 波明顯增 高呈駝峰樣改變常見於血鉀過低。

2. 8. 2 U 波的產生機制

U 波的產生有多種學說: 浦氏纖維、乳頭肌、基底部或其他部位心肌復極的延遲; 動作電位的後 電位; 舒張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伸張的後 電位; 動脈圓錐部某些組織激動過程中復 極波。不論 U 波的產生機制如何,U 波 改變的臨床意義不容忽視。對其振幅、方 向變化和所致因素的綜合分析對疾病的診治幫助較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 8. 3 臨床意義

( 1) U 波倒置: 見於心肌損傷、缺血等;

( 2) U 波明顯增高,TU 融合: 見於低血鉀、洋地黃作用等。

3 正常心電圖

3. 1 正常心電圖

當心律、心率、電軸、 P - QRS - T 各波段、間期、時限、電壓均正常,且又除外偽差等干擾因素後,即 可診斷為正常心電圖。但應除外一些心臟 疾患在某階段其心電圖的正常表現。

3. 2 正常竇性心律

竇房結規律地發放激動,60 ~ 100 次/min,形成勻齊的心律,稱為正常竇性心律。發生機制: 竇房 結的起搏細胞自動地、有節律地除極,發 放竇性激動,形成竇性心律。

3. 3 正常竇性心律心電圖表現

( 1) Ⅰ、Ⅱ、V4 ~ V6 導聯 P 波直立,aVR 導 聯 P 波倒置;

( 2) PR 間期 0. 12 ~ 0. 20 s;

( 3) P 波頻率 60 ~ 100 次/min;

( 4) 同導聯 PP 間期互差小於 0. 12 s ( 見圖 5) 。

4 小兒心電圖參考值

4. 1 心率

< 1 歲,110 ~ 150 次/min;

1 ~ 3 歲,90 ~ 130 次/min;

4 ~ 5 歲,80 ~ 120 次/min;

6 ~ 10 歲,70 ~ 110 次/min;

> 10 歲,60 ~ 100 次/min。

4. 2 電壓

< 3 歲,RV5 < 3. 0 mV,RV5 + SV1 < 4. 5 mV,RV1 + SV5 < 4. 0 mV;

3 ~ 14 歲,RV5 < 3. 5 mV,RV5 + SV1 < 5. 0 mV, RV1 + SV5 < 2. 0 mV。

4. 3 PR 間期隨不同年齡和心率的變化值 見表 1。

4. 4 ST 段

壓低 < 0. 05 mV; 抬高 < 0. 1 mV,右心前導聯壓低 < 0. 1mV,抬高 < 0. 2 mV。

4. 5 Tv1

初生 7 d 後應倒置。在 R 波為主的導聯中,T 波電壓不低於 R 波的 1 /10。

溫馨提示:本平台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