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以為我已經麻木,直到被她14歲時寫的書弄哭……

播放GIF

播放GIF

我,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寫手。

今年我做了一整年新書推薦,過手的書200+,看過的新書宣傳文案更是要有500+了,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後果:我對書快要無感了。

「感人之作!」「含淚推薦!」看到這些宣傳文案,我的內心毫無波動。拿到書翻翻,心裡想著「哦,果然是這樣」,也就放下了。

這絕不是書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沉浸書海過久,失去了感受力,快要「沉溺海底」。

結果,就在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只有二十頁,哭了兩次,現在我真的要「含淚推薦」了。

這本書叫《石頭與鳥兒》,是本童書。那天我工作間隙,想找本童書隨手翻翻解悶,選擇了這本書,然後那晚上就再也沒能正常地回到工作……

《石頭與鳥兒》

[新加坡] 周謝韶蔚 | 著

[新加坡] 梁安琪 | 繪

常立 | 譯

2018年11月 未小讀出品

這本童書的故事特別簡單:石頭深知自己會被海浪侵蝕成沙的命運,坦然等待結局;

鳥兒為石頭對一切都不為所動而感到不解,因為這隻鳥兒短暫的生命裡充滿熱情。

鳥兒感到悲傷,它為石頭避免海浪侵蝕做各種嘗試;石頭心疼鳥兒,它不想讓鳥兒把本來就很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努力上。

可是鳥兒說,「我在乎!」鳥兒說,「讓我們丟掉對結局的執著。」

看到這裡我第一次流淚,為鳥兒付出的愛,愛是知而無畏和自告奮勇。

這塊「冥頑不化」的石頭終於打開自己的心,開始接受愛。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接受愛比付出愛難得多。

很多人都像石頭原來那樣,因為知道一切皆有終結的時刻,對情感變得無動於衷,活在自己舒適的孤獨中。

可是終於因為鳥兒,石頭的內心開始有波瀾。當它感受到喜悅和悲傷,歲月才開始變得有意義,而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重複。

當有一天石頭沒有呼喚到鳥兒時,它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恐懼。

這時我第二次流淚了。愛會帶來怕,真愛就會真怕。

在這裡就不劇透故事的結局了,總之合上這本童書時,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驚訝,驚訝於寫這個故事時作者只有14歲,更驚訝於一個薄薄的繪本竟然能探討這麼多主題:死亡與生命、虛無與意義,還有什麼是愛……畢竟我的印象中,童書都很幼稚。

當一個成年人看童書,TA能看到什麼?這個問題成功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我抱來我司的一摞書,拿自己做了個實驗。

我最先看的是《長頸鹿的夢》。看開頭的時候,我還是有點不耐煩。

《長頸鹿的夢》

[西班牙]蘇安 · 羅佩茲 · 多米古茨 | 著

常立 | 譯

2018年12月 未小讀出品

「長頸鹿都很高很高,都有長長的脖子。他們生活在熱帶草原上,草也很高很高。」這種表述總讓我想到魯迅先生的「著名廢話」——「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然後,長頸鹿媽媽開始給女兒描述她們眼前的世界,因為小長頸鹿還太矮了,連草尖都比她高。所以媽媽說的一切,她都會腦補成另一番景象:水牛是長著角的黑雲,鱷魚是藏在水裡的木頭……

然後就完了。

我拚命地回味這本書講了什麼,甚至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能通過這本書學到什麼。想來想去只得出一個結論:這本書就是講小長頸鹿在遐(瞎)想,沒了。

就這樣?

可是為什麼不能就這樣呢?

我開始回想我剛才的思維過程,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太想給每一次閱讀找到所謂的意義了。也許因為我參加過的所有語文考試都要我「概括中心」和「點明主旨」;也許因為我現在的工作中,總需要我下定義貼標籤,快速把清晰的概念傳達給讀者。

我總在下意識地追問: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道理?卻因此喪失了感受閱讀過程的能力,就像鮑勃 · 迪倫說的:「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濕。」

我才發現,剛才我只看了字,連畫都沒看。重新翻開,我試著用小長頸鹿的視角去理解世界,那些奇思妙想的畫面才展示在我面前。

童書裡藏著我們許久沒有經歷,甚至從未經歷的「什麼也不為」的美好體驗。

《在空中釣魚》也延續了這種體驗。文字敘述這個故事很簡單:女孩和爺爺把城市當作一片海,然後在高樓上釣魚。

《在空中釣魚》

[美]吉迪恩 · 史德爾 | 著

[阿根廷]保利 · 伯納丁 | 繪

余治瑩 | 譯

2018年11月 未小讀出品

仔細看繪本,才會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

從樓上往下看,人群變成魚群緩緩移動。

狗狗也是魚,戀人也是魚,燒烤攤是一條大魚。

最有意思的是,地鐵竟然是一條生活在深海的大魚。

只要敢想,整個城市都可以是你的遊樂園。

童書的想像力,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浪漫。

童書不僅能「造夢」,也能深入現實的生活,並且經常超出我的想像。比如《阿爾茨海默先生》這本,書裡把阿爾茨海默症擬人化,成了「爺爺的好朋友」,經常帶爺爺到處玩,有時候還讓爺爺忘了回家。

《阿爾茨海默先生》

陳怡潓 | 著

薛慧瑩 | 繪

2018年11月 未小讀出品

這樣一位阿爾茨海默先生的形象可真妙啊,沒有把阿爾茨海默症和患者妖魔化,也絕不至於忽略,孩子就可以用一種平常的心態去認識這種病症。

這多麼重要!別說孩子,多少成年人真正地認識了疾病,認識了生活混亂與無常的一面呢?面對病患的長輩,我們通常隻學過「處理」而學不會接受,隻學過「孝順」而沒學過理解。

這樣的童書,能讓成年人也更懂生活吧。

一本本看過來,我不禁佩服起童書,居然能用看上去這麼簡單的形式,探討許多深刻的話題。比如《雨中的夥伴》這本書中,小男孩碰上一只可愛的小狗,但他卻始終不願和它走得太近,因為愛寵的死一直是他內心的隱痛。不過當一場暴雨降臨,小男孩帶這隻狗回家躲雨,他逐漸又和它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雨中的夥伴》

[美]埃米 · 赫斯特 | 著

[美]埃米 · 貝茨 | 繪

李筱葉 | 譯

2018年11月 未小讀出品

如何從過往的傷痛記憶中走出來?如何自我療愈?如何重建親密關係?這不正是成年人的生活中最受關注的那一類話題嗎?

當然,孩子並不可能想到這些,他們甚至還沒有體會過傷痛和失去。當他們開始經歷這些人生無可迴避的事情時,也許會記起小時候讀的故事裡曾給過生活一個出口。而早已長大的我們,則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因為不同的心境而在童書中找到不同的回應。

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未小讀」的代表作、獲獎無數的繪本《他們都看見了一隻貓》。

《他們都看見了一隻貓》

[美]蘭登 · 文策爾 | 著

劉暢 | 譯

2017年3月 未小讀出品

這本書一直在講不同視角下的貓是什麼樣子,而到最後一頁,這隻貓走到了水邊,它看到了自己。它一定會問出「我是誰?」這一哲學之問,而這個問題我們在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問過,並且會用一生的時間尋找答案。

所以好的童書,閱讀年齡向上不會設限。

它不是充滿善意謊言的童話,而是映照現實世界的寓言。

??

編輯 = 冷酸靈女士

動圖來源 = GIPHY

封面及內文插圖 = 《石頭與鳥兒》《長頸鹿的夢》《在空中釣魚》《阿爾茨海默先生》《雨中的夥伴》《他們都看見了一隻貓》

投稿/合作 [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