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戰德國在盟友選擇上的錯誤:結交奧匈奧斯曼交惡沙俄

“一戰”中,德國與奧匈帝國這個表面上強大的國家,實質上“並不穩固”的“二元帝國”結成盟友。其中,主要就是當時的世界六強英美日法四國的盟友關係較為穩固,德國與沙俄之間的矛盾也挺深,最終,德國只好和兩個“次強”國家結盟。以上這些詳見:“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1)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更是和當時的中國被劃為“病夫”一類。作為亞洲與歐洲文明對峙的代表國家,奧斯曼帝國與歐洲所有列強都有很深的矛盾,幾百年來,它與英法俄奧意不斷地在巴爾乾地區交流。

奧斯曼帝國進入19世紀後開始衰落,像歐洲的巴爾乾地區、東歐地區、外高加索地區開始動蕩,有些徹底成為他國領土。例如匈牙利就成為奧地利的領土。非洲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埃及等國家實際上已經淪為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殖民地。

作為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仍然是一個“極其畸形的聯合”。對奧斯曼來說,只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地選擇。

(2)日美與英國的結盟關係不可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意圖挑戰“英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的帝國間分贓不均而爆發的大戰。因為,美國和日本在當時,都需要依仗“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實力”來擴展自己的實力。特別是日本實力尚不強,很難與歐美強國相比,更重要的是,日本和沙俄都把侵略目標放在中國。

雖然,“日俄戰爭”中,日本打敗了沙俄,但沙俄的實力並沒有受到根本打擊,也就是說為了歐洲大本營和歐亞整體利益考慮,沙俄只是暫時停止了“積極侵略中國”的步伐,對於這場戰爭並沒有用全力。相反,日本則是以“國運”作為抵押。

因此,“日俄戰爭”後,日本依靠英國的幅度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因為,“日俄戰爭”後,美國勢力開始增強。特別是1899年“門戶開放”政策之後,美國意圖進入中國的目的非常明顯,以修築鐵路為名,美國在1905年後幾次試圖進入中國東北都被日本強力拒絕。最終兩國達成協議,日本不進入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美國也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

美國對英國在當時已經不再“依靠”,因為從經濟、科技實力上說,美國因為有拉美後院的大部分“做主”權,已經超越英國。只是在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方面不如英國。但因為兩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在“國際秩序”上的講解等方面思想高度一致,所以,英美關係相對更緊密。

因此,同是新興帝國,美國和日本與德國的發展道路是不同的。正如“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思想不要這麽死板”一文所說,德國無法走“金融帝國主義”方式,且歐洲可被殖民的地方很少了,除了非洲,亞洲、拉美都已經有了各自的強勢列強,也就是英美。因此,為了勞動力、原材料市場,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等,“一戰”爆發了。

但即使如此,德國在“一戰”中結交兩個“次強”與沙俄對陣,也是一個失誤。很顯然,德國太急迫了,忘記了沙俄這個次要敵人、潛在敵人應該是結交對象。甚至某種意義上,可以和沙俄制定密約。為什麽這麽說,“一戰”只是一場狗咬狗間的“分贓不均”戰爭,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唯有利益。

(3)“一戰”中,德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分清“歷史敵人”、“現實敵人”和“潛在敵人”

在國際關係中,“現實敵人”永遠是最該重視的,“歷史敵人”只要不傷害“現實利益”可以忽略,“未來敵人”也就是“潛在敵人”的重要性自然要低於“現實敵人”。

更重要的是“現實敵人”也要分世界範圍內與區域範圍內;最關鍵傷害、次要傷害等諸多等級。因此,對於敵人要進行明確劃分。在這點上,英國做得就非常好。早在1907年,英國統治階層就已經明確德國是最強大、最危險、最現實的敵人。

德國崛起後,在殖民地和海洋兩大方面對英國有了重大的衝突,英國和德國互相視為最大競爭對手。殖民地問題在進入20世紀後,其地位已經降低。但是“海洋霸權”則是英國更看重的地方,在之前的19世紀、18世紀對於“海洋霸權”也就是殖民地通道問題也同樣看重,但19世紀後期“海洋霸權”成為英國最看重的的“國際秩序因素”。

“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英俄美意皆非友是敵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