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財看見|從服裝龍頭到行業墊底 美邦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你上次買美邦的衣服是在什麽時候?

昔日的火爆一時的“國民品牌”,似乎已在消費者和媒體的話題中消失很久了。

2月28日,美邦服飾公布2018年業績快報,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42%至76.65億元,創2014年以來新高,淨利潤4290萬,同比增長114%,實現扭虧為盈。

表面看業績不錯,但一比較就露餡了:4290萬的淨利潤、0.5%的淨利率無論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顯得太寒酸———早在2011年美邦的淨利潤就已經超過12億元,而老對手森馬服飾2018年淨利潤高達17億元,淨利率10.77%,盈利能力碾壓美邦。

“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紅極一時的國民品牌

談起美特斯邦威這個品牌,相信很多80後都有一肚子的回憶。當時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有著洋名的品牌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國產貨。

1995年,裁縫出身的周成建在溫州開出了第一家美邦專賣店。品牌創立之初,美邦靠“虛擬經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短短幾年間就成為國內知名度最高的休閑服飾品牌。

虛擬經營模式,即“生產外包,直營與加盟相結合”,公司將生產和主要銷售渠道外包,自己隻掌控產品設計、品牌運營和少數直營渠道。這種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使得美邦能夠以較少的資本撬動加盟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服裝行業“渠道為王”的時代,虛擬經營模式使得美邦門市數量和銷售額迅速增長,在服裝市場站穩了腳跟。

品牌行銷,是美邦的另一大優勢。成立之初,美邦即將目標消費群體定位在18~25歲的青年,並將“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作為品牌口號。為了提升品牌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美邦曾簽約花兒樂隊、郭富城、周杰倫、張韶涵、潘瑋柏等一線明星,打造了“年輕活力、流行時尚”的品牌形象。

2000年~2005年是美邦高速發展的時期。那些年,H&M、ZARA還未進入中國,優衣庫也沒成氣候,對學生群體而言,美特斯邦威就是時尚、潮流的代名詞,穿美邦的衣服是一件很“有面兒”的事。

2001年,美邦門市數量達到429家,銷售額達到8.7億元,2005年門市擴張至1262家,銷售額增至9.17億元。2007年,美邦在國內休閑服飾零售業的市場佔有率達0.95%,在國內主要的12大休閑服品牌中位居首位。

2008年,美邦服飾在深交所上市,年底市值攀升至185億元,成為A股服裝板塊市值最高的公司。2011年是美邦發展歷程中的巔峰之年,年底門市數量高達4164家,全年公司營收將近100億元,淨利潤12億元,雙雙創下新高。

美邦做錯了什麽?

但在美邦的高速發展中,危機早已潛藏。從2012年起,美邦的營收、淨利潤一路下滑,至今也沒達到2011年的水準。而淨利率早在2008年就已經見頂,並在2011年反彈後加速下跌,從2011年的13.8%下滑至2014年的2.1%。

2015年~2017年是美邦最艱難的三年。2015年,公司首次虧損4.3億,經營性現金流為負值。2016年,美邦靠轉讓旗下資產扭虧,避免了被*ST的命運。2017年,美邦再度虧損3億,淨資產收益率在A股服裝板塊42家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一。曾經的服裝業老大,已徹底淪為“差等生”。

美邦的遭遇,首先是因為行業大環境發生了劇變。

2008~2012年,受宏觀經濟影響,消費市場持續低迷;而供給端則空前擁擠:一方面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洋品牌憑借產品品質、供應鏈和渠道優勢快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電商崛起勢頭正猛,給線下門市造成巨大衝擊。國內服裝行業爆發庫存危機,盈利能力承壓。

2012年,是服裝企業最艱難的一年。美邦遭遇上市以來首次業績下滑,淨利潤同比減少近30%。其他品牌也難逃厄運:浪莎股份淨利潤暴跌七成,紅豆股份、森馬服飾淨利潤分別下跌45%、38%。

不過,美邦業績的持續下跌不能全部歸咎於外部環境。畢竟同樣的市場環境下,森馬、太平鳥的業績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走出一條上升曲線。那麽,美邦究竟做錯了什麽?

首先,產品本身出了問題,衣服賣不動了。

通常,當行業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往往采取兩種戰略來應對:要麽采取成本領先戰略,薄利多銷;要麽采取差異化戰略,提高產品質量或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以提高利潤率,比如森馬就堅定地鎖定童裝市場而成為服裝行業穩固的龍頭。

美邦在這兩個方向上都做了嘗試,一方面提升產品性價比,另一方面針對特定消費人群推出獨立的新品牌,由單品牌戰略向多品牌戰略轉變:繼2008年針對都市消費人群推出高端品牌ME&CITY後,2011年又推出定位於都市時尚的品牌TAGLINE,以及兩個童裝品牌:米喜迪和Moomoo。

但這兩條並的行路線都不得其法,休閑服裝無論從時尚度和性價比上都難以和優衣庫、H&M等洋品牌抗衡,而高端產品的設計和質感,又難以打動白領群體;童裝市場則早已寡頭林立,立足空間很小。

於是,美邦的衣服越來越難賣了。公司營業收入在2012年首次下滑後,2013、2014年再度下滑17%、16%。存貨周轉率也從2006年的一年6次/年,降至2015年的2.1次/年。

其次,費用不斷攀升,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

當行業競爭加劇,公司向市場要效益變得困難,這時就需要向管理要效益:控制成本、減少費用,但在這方面,美邦做得也不夠好。

美邦營業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始終控制在55%左右,變化不大。但費用支出卻在不斷上漲,佔比最高的銷售費用漲幅尤其大:2008年到2018年,美邦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從21%增加至40%,幾乎翻了一倍。

究其原因,一方面店鋪擴張導致租金費用大幅攀升。2012年,美邦店鋪總數達到了峰值的5220家。2013年,美邦開始以“一城一文化、一店一故事”的理念在成都、廈門、廣州、杭州等城市推出多家新概念體驗店,店鋪升級導致租金、裝修費用大增。

另一方面,美邦的廣告支出也很“嚇人”。為了打造“年輕活力、流行時尚”的品牌形象,美邦在廣告行銷上一向很捨得砸錢。不僅重金邀請一線明星代言,還曾在2007年獨家冠名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2011~2013年,由於利潤下滑,美邦減少了廣告費支出。2014年起,美邦為了推廣主品牌和有范APP連續三季冠名《奇葩說》,並和《魔獸世界》等熱門遊戲IP開展跨界整合行銷,廣告費再度攀升,2015、2016年,美邦廣告支出都超過1億元。

再次,美邦三次互聯網轉型失利,不僅沒能討回消費者歡心,反而加重了費用負擔。

2010年起,美邦開始大踏步發力電商,在淘寶開旗艦店的同時,推出自己的電商平台“邦購網”。但由於低估了線上平台所需的運營成本,欠缺完善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上線一年後,邦購網便因持續虧損被剝離上市公司體系。

2013年,美邦收回邦購網的電商業務,發力線上線下融合的O2O戰略,計劃三年內開出千家O2O體驗店,但也以失敗告終。

2015年,美邦有又面向90後的時尚搭配體驗平台“有范”APP,殺入移動互聯網市場。但遺憾的是,“有范”APP同樣陷入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2017年8月,有范APP停止運營。

天風證券分析認為,美邦三次轉型失敗的核心原因在於,美邦將焦點放在了提升消費體驗上,但忽略了產品和品牌本身的升級和改革:希望以O2O、APP等新的經營模式吸引更多消費者,而不是用這些渠道收集的大數據探究消費者的需要,為產品端提供更多的決策。

有人調侃美邦和ZARA的差距,ZARA是“顧客需要什麽,我們提供什麽”,而美邦卻是“我認為用戶需要什麽,我就提供什麽”。

三次互聯網轉型,不僅沒能幫助美邦贏回市場,反而加重了其費用負擔。除了《奇葩說》的冠名費,網站和APP開發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美邦財報顯示,2015年,自有電商平台開發和移動APP研發支出合計1.15億元,受此影響,當年管理費用增加41.91%。

重新回歸主業

2016年以來,飽嘗轉型苦果的美邦開始重新回歸主業,推動品牌、產品、渠道、零售升級。

品牌方面,美邦開始挖掘年輕消費群體的細分需求,打造多元化品牌與風格矩陣。形成Metersbonwe、ME&CITY、Moomoo、ME&CITYKIDS、祺五大品牌,並將主品牌Metersbonwe由單一休閑風格裂變為五大風格:MTEE街頭潮趣、ASELF森系、Novachic都市輕商務、HYSTYL潮流范、NEWear休閑風。

渠道方面,美邦提出以“百城千店”+購物中心並行發展策略,即首先通過購物中心直營門市,樹立形象標準店後,再大規模向加盟渠道推廣。同時通過“百城千店”策略下沉到地縣級市場,全面覆蓋從一線城市到縣鎮級市場的發展空間。

從業績來看,轉型初見成效。2017年四季度以來,美邦業績改變了近年來的負增長局面,四季度Metersbonwe主品牌核心市場收入同店增長近10%,ME&CITY、Moomoo和ME&CITYKIDS全年零售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

2018年,美邦營業收入取得雙位數增長、利潤扭虧為盈。這一年,美邦在繼續產品和渠道升級的同時,也開始著力控制費用。業績快報顯示,2018年美邦整體費用率較2017年度下降4.59個百分點。

渠道為王的時代,美邦靠虛擬經營成為休閑服裝業的龍頭。但用戶為王時代,美邦仍在延續過去的思路,在經營模式創新和改善消費體驗上投入巨大,卻與消費者的需求漸行漸遠。如今,重新回歸主業的美邦,能否抓住千禧一代的喜好,找回迷失的那些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