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茨木則子:熠熠發光的鑽石般的日子

再也 不想倚靠現成的思想

再也 不想倚靠現成的宗教

再也 不想倚靠現成的學問

再也 不想倚靠任何的權威

長活至此

真正領悟的只有這些

僅靠自己的耳目

自己的兩條腿立足

沒什麽不方便的

若要倚靠

那只能是

椅背

——《不去倚靠》

1999年,這首詩的同名詩集《不去倚靠》發售後反響巨大,加印多次,直到2007年作者去世,發行量總計達十多萬冊。本詩的作者茨木則子當時已73歲,一生共出版九部詩集,被譽為日本“現代詩的長女”。直到今天,日本人一說起茨木則子,都會自然聯想起這首《不去依靠》。

《不去倚靠》

1989年,柏林牆倒塌,引發了眾多的思潮湧動。學問世界的權威不複存在,宗教教派也無法令人信服。1995年,奧姆真理教給大量無辜市民帶去災難,城市之中人心惶惶,放眼四周,沒有任何思想、宗教與學問能帶來解救方法。或許正是在這種時代氛圍中,橫空出世的《不去倚靠》切中了人們內心的動搖與迷惘,給人以拋棄陳舊觀念、尋找新事物的勇氣和力量。詩集不斷加印的同時,茨木則子的名字也開始被更多人知曉。

茨木則子,1926年6月12日出生於大阪,原名宮崎則子,父親是醫生,經常輾轉各地,母親在她11歲時離世。同年日本與中國步入戰爭,仿佛命中注定似的,則子的青春與戰爭交織起來:

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

街道房屋轟然崩落

從意想不到的地方

竟能窺見湛藍的天空

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

周遭人群大量死亡

在工廠 在大海 在無名的島上

我失去了愛美的動機

……

——《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

這是她最廣為流傳的一首詩,因為所處的特殊時期,她在詩歌中多次表達對戰爭的反思和批判,《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便是她具有代表性的反戰詩歌,被載入日本教科書,還被譜曲演唱,甚至有了英文版民謠歌曲《When I Was Most Beautiful》。

‍‍

從童話到詩歌

說到寫詩,茨木則子最初先因興趣開始創作戲劇和童話,直到24歲,方才投稿自己的詩歌作品,而茨木則子這個名字更是出於偶得:

……(茨木則子)向《詩學》雜誌的“詩歌研究會”欄目投稿,並首次使用了茨木則子的筆名。“茨木”來源於歌舞伎《茨木》這一曲目,只因在她考慮筆名的時候收音機裡正好放到這首曲子,於是被她信手拈來作了筆名姓氏。

因為“詩歌研究會”,則子開始結識了一批詩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谷川俊太郎,是她一生的摯友,也是她詩集的重要選編者。谷川俊太郎曾評價她:“因為彼此熟悉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偶爾我也會對她說些不中聽的話。像是那首有名的《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的第五、第六以及最終段落去掉更好,比起《不去倚靠》還是《青梅大道》寫得更好之類,茨木女士總是一臉不滿卻真誠地傾聽著。”

她也作詩玩笑地提到谷川:“茨木女士該多寫些荒唐的詩嘛 / 比如說啊 自己的尿尿或是什麽的 / 谷川俊太郎氏如此說道 / 那樣的詩 明明你自己也沒怎麽寫過嘛 / 哈哈大笑著……”

“詩”的一生

縱覽茨木則子的一生,她的“詩歌生涯”始自1955年:

1955 年,茨木則子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對話》,首印四百本,銷量低迷,出版該詩集的新社“不知火社”也很快倒閉。本書中收錄的第一首詩《靈魂》也是《對話》這部詩集中的第一首。如果說處女作能反應出一個創作者日後寫作的方向與主題,這首《靈魂》多多少少也展現出茨木則子詩歌的“對話性”——與自己對話的同時,將結果強烈作用於讀者。她的作品大都語言質樸,較少使用艱澀的修辭,常用對話體或口語體,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但也有虛實相生、不易理解和把握的部分;內容多取材於日常生活、文化歷史以及戰爭時期的各種體驗,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特色的詩風。

繼則子在29歲發表第一部詩集後又過了三年,她便出版了第二部詩集《看不見的郵遞員》,之後她以平均間隔7年的速度,穩定地接連出版了《鎮魂歌》《人名詩集》《自己的感受力至少要》《寸志》《餐桌上流淌著咖啡香》《不去倚靠》六部詩集,在她寫詩的這四五十年間,也因她漂泊的身世加上戰亂的整體時代氣候,她始終或明或暗地在詩中表達對國家和社會的批判,表達她的反戰,以及對侵略國家人民的關心。其中《劉連仁的故事》令人感到格外震撼與動容,長達5000字,超過560行:

劉連仁 中國人

有件後悔的事

在趕往熟人家的途中

被日軍抓走了

那是在山東省一個名為草泊的村子裡

昭和十九年 九月 某個早上發生的事

……

途徑村莊 途徑城鎮

窗戶緊閉 大門緊鎖

仿佛人跡斷絕一般

好些村莊 好些城鎮

連貓崽子都看不到一隻

從門戶間窺視 瑟瑟發抖的人們

如果認識我的臉就請代為轉告

說我落入陷阱被帶走了

告訴我的妻子趙玉蘭 告訴趙玉蘭

……

茨木則子與Y

茨木則子有一個小盒子,上面標記著“Y”,裡面裝滿了她手寫的詩稿。直到她去世後,這一遝詩稿終於付印,也就是她的第九本詩集:《歲月》。

原來,Y便是茨木則子對丈夫三浦安信的代稱,這是他名字的首字母。1949 年,23 歲的茨木則子與醫生三浦安信步入婚姻;1975年,在與丈夫相伴了25年後,安信因肝癌離世,則子痛失所愛,一度想過追隨他而去。之後她默默寫了對丈夫的愛與懷念,藏進盒子,她曾向編輯透露,公開後會害羞,因此堅決不願在世時發表,直到2007年茨木則子離世,這本詩集才問世,也是谷川俊太郎所認為的茨木則子最好的一部詩集。

失去了肉體

你越發 成為了你

變成純粹的原漿酒

越發讓我沉醉

戀情或許不需要肉體

然而如今 戀慕之情長久不息的這種懷戀

已成為不通過肉體

便終究無法獲得之物

有多少人

鑽進了

這樣的矛盾之門

心慌意亂 淚流滿面

——《戀歌》

茨木則子與丈夫

大我與小我

谷川俊太郎在編選茨木則子的詩集時寫道,“《歲月》裡收錄的作品裡則棲息著更鮮活的茨木女士。當投向天下與國家的視線轉而傾注到所愛之人身上時,包含‘小我’使茨木女士的‘大我’變得更加深刻與宏大。”

茨木則子的詩除了反映戰爭,以及戰時戰後人民的疾苦,也有更多細膩也更入人心之作,古靈精怪又不失力度,讀之仿佛進入另一微觀宇宙。

茨木則子的詩歌並非皆是著眼於公眾和社會,也有描寫某種幽微情緒、講述某個奇妙事件、懷念某個故去之人的輕靈柔軟之作。例如《水之星》以宏大的地球也有寂寞的時候襯托人類寂寞的渺小與理所當然;《行蹤不明的時間》裡拋出能讓人穿梭異世界的神奇之門;《訪問》用擬人方式描寫小精靈般湧入腦中的靈感;《夜晚的庭院》以桂花馥鬱的香氣喚回逝去丈夫的身影——這也是筆者很喜歡的一首,失去摯愛伴侶的沉痛化作妖冶的幻覺撫慰詩人,幾乎將作者與讀者一同吸入另一個世界中。

氣味 流淌而出

這才留意到

花兒們的綻放

庭院裡的一棵金桂

粒粒小花

從奶油色到薑黃色

轉眼就變了顏色

毫不吝惜地釋放妖冶的芳香

某些地方有點恍惚的你

是個頻繁弄錯

生發水與剃須膏

將其塗抹的人

因此 被氤氳在夜色裡的馥鬱花香引誘著

推動彼世與此世之間

透明的秋日旋轉門

猛然 出現在門的這一側也未必不可能

身穿嗶嘰面料的和服

說著

咦?

一邊撓著頭髮

即使發現了你

我也會佯裝不知

為了不嚇到你而若無其事地

對你說話吧 就像昨日你還在一樣

呀 不知不覺

長成了這樣的大樹還開滿了花

種下去的時候 明明只有屈指可數的五六枝花

你看 地上還鋪了這麽多

瞅準時機

徐徐抓緊你的腰帶

一起翻個跟鬥

這次一定要一起走

從這邊 到那邊

在這小小的庭院某處

似乎就隱藏著那樣的旋轉門

不要消失 夜晚的庭院

——《夜晚的庭院》

天真爛漫

茨木則子一生都保持著天真爛漫,她的詩句裡隨處可見她的童心,就像谷川俊太郎所說:“本該早已是老太太的茨木女士,卻一如既往保持著天真爛漫。”

據宮崎治回憶,姨母晚年喜歡看電視劇,21世紀初韓流席卷亞洲之時,她也熱心地收看了《冬日戀歌》《大長今》等韓劇,甚至迷上裴勇俊,購買了不少與他有關的周邊產品。前面也曾提到的那個裝有《歲月》手稿的寫有“Y” 字的盒子旁邊,便是一個裝滿裴勇俊照片的盒子。這樣一想,則子孤寂的晚年生活似乎也蒙上了一層少女心的粉紅色。

……

柑橘的果實 在飄雪之日 也在葉片下熠熠生輝

路過的行人 也被它逗樂

由附近小學的理科老師率領著

孩子們也來了 “大家看 這就是蜜柑樹”

被排成兩列的小小眼珠們 一動不動地觀察著

蜜柑因害羞 變得更加紅了

——《蜜桔樹》

※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茨木則子詩集〉譯者序》,作者熊韻。

小通薦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