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於謙主演的電影出乎意料!《老師·好》好在哪裡?

講述師生關係的電影有很多,比較知名的就有《死亡詩社》、《心靈捕手》、《放牛班的春天》等作品,它們或直接描繪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結並傳遞富有內涵的人生哲思,或間接賦予人生導師的價值意義,令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深受觸動。

每一次看這類描繪師生關係的電影,都會情不自禁地感歎“老師”這一社會角色對一個人的成長居然會有那麽強烈的影響作用。在沒有血緣關係的情況下,一個人願意將他的學識與人生智慧教導於另一個人,並在這個過程中傾注心血與情感,這種師生關係超越了尋常的人際關係,具備了令人敬仰的精神力量。

自古以來,師生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儒家文化尊崇“天地君親師”的位序排列,強調“尊師重教”的價值觀。數千年以來,這種價值觀對中國人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甚至還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社會語境下的“師生關係”似乎變得有些淡薄,重申“尊師重教”的意義就變得很有必要。

實際上,以“老師”為主要敘事對象的國產電影並不算多,印象深刻的只有《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以及《我的教師生涯》,但都算比較老的電影了。《老師·好》的出現,不僅讓“老師”題材的電影得到了豐富,還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

說實在的,如果只是看電影的名字以及主創陣容,《老師·好》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很難懷抱較高的觀影期待。但在看完之後,收獲的觀感卻是出乎意料的不錯:影片不僅有很強的年代感,還有許多令人捧腹的笑點,關鍵是,它裡頭還有足以打動人心的情感表達與足夠引人思考的內涵傳遞。

因為故事主要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服化道以及場景布置都需要表現出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老師·好》創作組沒有敷衍了事,反倒是投入了很細致的工作,令片中大到操場、教室、家庭的樣態布局,小到角色穿的衣服、背的書包、騎的自行車,都很有年代感。

除了服化道做得年代感十足,裡頭的許多行為細節也表現得很貼切:在課堂上看武俠小說,然後被老師沒收;在課堂上多嘴,然後被老師罰站;參加文藝匯演,穿著健美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騎自行車代表了某種條件的優越等等諸如此類,都很有那個年代的感覺。

這種年代感的塑造,並不只是單純地追求時代的還原,而是要營造一個能夠令觀眾投入其中的氛圍。只有當整個氛圍出來了,片中的故事才更有說服力,人物也才更立得住,觀眾也就不會因此而出戲。

有意思的是,影片雖然是一個探討師生關係的嚴肅題材,卻在很多時候都能令觀眾忍俊不禁。大家都熟知於謙老師是著名的相聲演員,還以為他會在片中以講段子的方式來製造喜感,沒想到他卻是以一種非常嚴肅和藹的狀態示人,反倒製造了一種反差萌——尤其是苗宛秋一本正經地批評學生的時候,這種反差感就很強烈,足以令人會心一笑。

不過,影片大部分的笑點還是集中在“老師教訓學生”與“學生對抗老師”的諸多細節之上。

老師沒收武俠小說、沒收口紅、沒收斧子,然後罰站、罰坐到最前面;學生跳霹靂舞吸引老師注意力,然後破壞他的自行車;學生為了入團買冰棒給老師孩子吃,卻被當成是要挾自己;找人代寫入團申請書,然後寫成了武俠風格濃烈的宣言......這些原本很平常的細節,都會撓到觀眾的笑點,並非因為它本身真的有多好笑,而是它讓我們回想起我們自己的學生時代。

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生時代,不就是類似於這樣的和老師“鬥智鬥勇”嗎?而這些當時覺得沒什麽的舉動,如今再去回望,會覺得很幼稚,會覺得很無聊,但也會覺得那很珍貴——因為那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是絲毫沒有惡意的單純。

也恰恰是這份回不去的單純與美好,又構成了影片最為動人的情感表達。苗宛秋這個老師形象,或多或少都能從我們的記憶裡找尋到類似的影子。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一切以學習為重,注重集體榮譽,對“不聽話的學生”毫不留情,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極盡偏愛,哪怕學生表現出對自己的好(比如找回自行車),也會嚴厲地要求將精力放在學習之上,禁止參與文藝活動......這在我們的校園記憶裡,總有一款“班主任”會和“苗宛秋”很相像。

也許,我們在學生時代會很厭煩這樣的老師,甚至對於比較叛逆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老師會被記恨。可當我們離開學校,尤其是多年以後再去回想往事,那些對我們很嚴厲的老師,會逐漸成為內心敬重又感激的對象。因為大多數這樣的“令人生厭”的老師,背後其實都傾注了大量的關懷,而他們那些我們“不願意聽”的人生指導,慢慢會被證明“很有道理”。

就像苗宛秋所表現出來的那樣,課堂上非常嚴厲,似乎不近人情,但一旦學生出了什麽事,他第一時間予以關懷。比如得知“小商人”耗子被抓到了派出所,他第一時間跑去“營救”;聽聞洛小乙的爺爺住院,他騎著自行車載著洛小乙奔向醫院;“耗子”生病需要治療,他捐了一個月的工資;看到安靜在給礦區同學補習,他免費辦起了補習班……如此這般,都是嚴厲背後的溫柔體現,是“老師”傳遞給學生的責任與愛。

尤其在得知了苗宛秋學生時代的遭遇之後,觀眾對這位老師的同理心將會變得更為強烈。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校園經歷代入到影片勾勒的細節當中,並由此蕩漾出感慨與感動。但其實,影片並沒有一味地歌頌,也沒有刻意的煽情,反倒還加入了對老師以及教育體制的某種批判。

苗宛秋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與其說是他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如說是大多數老師的思想頑疾。以成績為導向,以集體榮譽為核心,強調刻苦學習,禁止發展個性,對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存有偏見,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寄予希望......這不是一個“苗宛秋”的毛病,而是大多數教育者的通病。

影片沒有通過說教式的台詞來表達批判,而是以“苗宛秋”最後的轉變來傳遞觀念的變化:影片後半段,“苗宛秋”拒絕了學校獎勵的房子,錯過了班級的合影,選擇了前往偏僻的鄉村開展支教工作,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履行“老師”的職責,最終實現內心的和解。

這種批判性的融入,令影片有了引人思考的內涵,也避免了落入說教的俗套。也許有些觀眾會覺得影片的結尾稍顯刻意,但若是結合“苗宛秋”這個人物的轉變以及安靜的命運變化所隱藏的批判性,就不會覺得後面那些橋段是多餘的。

可以說,《老師·好》對“苗宛秋”這個老師形象塑造得很好,性格特點鮮明,足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於謙老師的表演也大大增強了這個人物的弧光,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會驚歎於謙“大爺”的演技:居然能演得如此準確和細膩,將“苗宛秋”這個角色刻畫得那樣生動!

有笑點、有感動、有批判,這些都是《老師·好》值得肯定的亮點。但是嚴格而言,影片在視聽語言上其實並沒有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敘事、節奏、轉場、鏡頭的運用以及場面的調度,都屬於中規中矩的水準。整體的完成度出乎意料的好,強於大多數國產校園題材的青春片。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還有不少熟悉的名人臉參與客串,比如張國立、吳京、何冰、胡軍、馬未都等等,大大增強了影片的趣味性。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