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70億代餐行業魚龍混雜,打減肥擦邊球成微商賺錢利器

隨著肥胖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市場上各種控制體重和減肥產品應運而生,尤其是各種代餐產品,因服用方便而且減肥痛苦程度較低而迅速走紅。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目前國家對於代餐產品尚無標準,這也導致代餐行業野蠻生長,魚龍混雜,大量的食品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代餐產品,並宣揚或暗示具有減肥功能,而由於代工簡便,甚至成為微商的搖錢樹。

代餐魚龍混雜,淪為微商賺錢工具

“減肥可獲20萬元大獎”的一條朋友圈微商廣告,讓山東消費者唐女士頗為心動。根據廣告,購買一定數量的纖妃笑的代餐粉產品,就可以參加減肥大賽並有機會獲得昂貴獎品,而該品牌也是新晉的網紅代餐品牌之一。

該微商不斷發布使用該代餐減肥成功的對比照片和視頻,在一段視頻中,一位自稱是北京外資行政主管的女子在一個活動現場現身說法,稱6個月減重47斤,目前還發展起了一支微商代餐銷售團隊,月入逾8萬。

不過唐女士在和代餐銷售聯繫後發現,對方提供的價值690元的代餐產品卻是6盒水果口味的方便食品,外包裝上沒有任何關於減肥的內容。在產品的配料表上,標識了包括芡實、薏仁、山藥、茯苓、魔芋等產品,看起來很像一款雜糧粥。

客服向唐女士表示,服用這一產品就可以每月瘦8~15斤。而發來的宣傳材料中,也宣稱“針對下半身肥胖效果特別好”、“調節內分泌”等內容。

記者在纖妃笑的官網看到,產品介紹中並未提及減肥等字樣,但是在成功案例內容中,卻發布了多款使用代餐減重的案例和對比照片。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這家代餐公司成立於2016年,但聲稱在2年中大代理商已經超過600個,年銷售額超過6個億。

據了解,該產品主要在微商渠道銷售,並制定了嚴格的5級代理製,從一級代理商、總代、銷售總監、合夥人到高級合夥人,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拿貨總價和折扣,成為一名總監需要1.7萬元貨款,高級合夥人則需要支付16萬。高級別的代理靠發展下級代理賺取不同級別的代理差價,從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銷售體系,一名高級合夥人手下的下級代理多達2000人。

而在不少代理的朋友圈中,大量曬出下單、銷售和賺錢等充滿誘惑力的信息,如某下線代理2天賺取4萬多元、某寶媽月入數萬等。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該產品的生產許可證查詢發現,此批產品是由山東戴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企查查數據顯示,這是一家生產方便食品、固體飲料、壓片糖果的廠家和供應商。

後者客服表示,上述代餐是該公司代工生產的食品,而這樣類似的產品都可以代工,成分以五穀為主,水果粉增加口感,魔芋粉增加飽腹感,一般一盒的最終價格在20元左右,若量大還可以更便宜。

在微商和各大電商網站上,類似的產品並不在少數,除了代餐飲料,還有代餐餅乾、代餐棒、代餐奶昔等多種品類,其中不乏“脂老虎”、“159”等網紅品牌,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而其中不少產品在宣傳材料中都暗示或宣稱減肥、瘦身、纖體等內容。

曾運作過某代餐棒項目的天津商人劉春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實不少代餐產品的操作模式都非常類似,在注冊商標後,利用食品生產企業生產資質代工生產,成本非常低,而銷售價格往往是成本的數倍,這樣才能有足夠多的渠道利潤推動經銷商銷售。同時還要經常舉辦活動,比如以減肥大賽的方式招攬用戶參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工藝簡單,在網端各種代餐代工廣告比比皆是,安徽一家工廠甚至給出了500盒就可以代工的低門檻,也就意味著花1萬多元,就可以擁有一款自有包裝的網紅代餐產品。

行業標準缺失代餐概念被濫用

近年來,隨著肥胖問題逐漸加劇,代餐產品正在進入爆發期,但由於標準的缺失讓這一行業陷入混亂。

市場上到底有多少代餐品牌不得而知。2019年初,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布了國內首份代餐粉行業白皮書,稱2018年已有406家企業,市場需求規模達到60億元。而代餐粉只是各種代餐產品的其中一類而已。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研究員朱丹蓬介紹,中國代餐食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專業公司或保健品公司為主的專業線代餐產品。現階段,整個代餐產品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代餐型的產品功能更加豐富,也有越來越多的快消品企業涉及。

但不難發現,由於標準的缺失,代餐的概念已經被混淆。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代餐概念是從國外直譯過來,當下比較時髦的產品。但由於缺乏相關標準的約束和管理,市場比較混亂。在行銷過程中也容易出現擦邊球或者誇大虛假宣傳情形。行業需要加強規範和管理。

另一方面,盲目地使用代餐正帶來更多健康問題。在市場銷售中,代餐的概念明顯被放大了,甚至對市場產生了一種誤導。

有報導稱,2019年2月,為減肥吃了半個多月的代餐粉、代餐餅乾後,寧波市23歲女孩肝功能衰竭,不得不接受肝移植手術。

雖然是極端案例,但也暴露出盲目食用代餐帶來的問題。比如代餐是代幾餐,代餐的頻率應該有多高,代餐的營養成分應該包含什麽,如何才能滿足人體最低的營養標準而不致害,企業推出的代餐產品的科學依據是什麽?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代餐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肥,但正常情況下,食用代餐應該是在保證微量營養素攝入的基礎上,幫助肥胖人群控制營養攝入過多的問題,但現在很多產品的生產者並不懂營養學,只顧降低產品熱量,而消費者也並不清楚其中利害,在銷售人員的推波助瀾下盲目購買和食用。

代餐行業監管亟待破題

食用代餐食品已經成為肥胖人群減重的渠道之一,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肥胖預防與控制藍皮書》中也將代餐列為健康有效的減肥方式之一。

中國的代餐行業正在進入快車道,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約在571.7億元人民幣,預計2022年會達到1200億。但行業也面臨監管難題。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中國保健食品的27個功能聲稱中,已經包含了減肥功能,在目前市場上,也有一批具有減肥功能的“藍帽子”代餐保健食品在銷售,截至2018年6月,國家有關部門總共批準了392個減肥功能產品。

要申請“藍帽子”需要企業具有保健食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同時產品還需要在國家指定實驗室進行包括產品穩定性實驗、動物試驗、減肥功能試驗後,再經過專家組審評和主管部門審批,這將大大提升行業的門檻和規範性。

但作為減肥產品,代餐行業為何沒有嚴格納入保健食品範圍來進行監管?

知情人士透露,早前衛生部管理保健食品時期,曾批準過具有減肥功能的一批保健食品,但到食藥監總局分管之後,就沒有再審批過類似的產品。新市場監管總局暫時也沒有把代餐納入保健食品管理的計劃。

厲曙光表示,代餐本身也很難納入保健食品管理,因為在現有的減肥功能中,大多數產品是類似阻礙脂肪合成、促進能量消耗、加快排泄等原理,和代餐的原理差距較大。

記者了解到,由於目前標準缺失,因此行業希望先從標準上對代餐市場進行規範。

據中國營養學會科技服務與項目部部長周瑾透露,由中國營養學會推動的國內首個代餐食品營養標準團體標準有望於本月公開征求意見,但她並未透露標準的具體內容。

參與此次團體標準制定的美國康寶萊公司向第一財經回復稱,目前國際上也沒有專門針對代餐食品的強製性標準,在中國,康寶萊的標準是在遵循食品安全標準上,基於中國居民飲食結構和權威機構的科學膳食營養指南作為參考,以保證在代替每日1~2餐的同時滿足膳食營養需求。因此他們建議國內代餐團體標準根據中國居民飲食結構和肥胖趨勢,制定符合中國居民生活習慣和體質的代餐標準,為行業提供參考。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康寶萊也是全球最大的營養代餐生產商之一,其在中國銷售的代餐產品通過了保健食品注冊。

但有受訪人士認為,當下國內代餐行業是魚龍混雜、優劣難分,但團體標準並非強製性標準,能產生多大的規範作用還有待觀察。

厲曙光認為,當下代餐概念火熱引來眾多入局者,消費者減肥的欲望直接而盲目,短期內很難解決代餐市場亂象,倒不如教育消費者如何科學減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