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版喬峰、戰神冉閔的奇特人生:還原殺胡令那段塵封歷史

文:林鷂(讀史專欄作者)

冉閔生活的歷史大背景

五胡亂華時代,上演了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成為華夏民族千年的噩夢。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漢民,視漢人如豬狗,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這段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期,在中原地區前後有七個民族建立了二十幾個政權。北魏史學家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即五胡亂華時期。據“胡朝”北魏到北齊時的史學家魏收《魏書》和其它史料所記,公元350年:魏郡漢人將軍冉閔,推翻了胡人的石趙政權,建立漢人政權冉魏。

冉閔要求各胡退出中土,各還本道,被眾胡聯軍圍攻。冉閔發布了“殺胡令”,致書各地,號召華夏漢人掃清中原,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常山以南、安微江蘇北部等地被殺的胡人不計其數。

冉閔也親自帶兵殺胡,魏書中稱冉閔攻下鄴城後,僅在鄴城一地就殺滅胡族二十幾萬(主要為匈奴和羯族,還包括部分羌、氐、鮮卑、巴氐等)

據史載,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鐵弗、盧水胡、鮮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體都是金發碧眼的白種人,這些來自蠻荒之域的野蠻胡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食人獸性,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凶惡。

公元304年,“八王之亂”之時。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段氏鮮卑來對付成都王司馬穎。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發現後,要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至於羯族,就簡直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了。

史書記載羯族軍隊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之為“雙腳羊”,意思是用兩隻腳走路像綿羊一樣驅趕的性奴隸和牲畜,夜間供士兵奸淫,白天則宰殺烹食。

在羯族建立的羯趙政權統治下,曾經建立了雄秦盛漢的漢民族已經到了滅族的邊緣。到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大概只剩下400萬(西晉人口2000萬),冉閔攻佔鄴城後一次解救被擄掠的漢族女子就達20萬。

這些少女雖被冉閔解救,但卻無家可歸,只得繼續留在鄴城。後來冉閔被慕容鮮卑擊敗,鄴城被佔。這些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惡魔慕容鮮卑的手中。慕容鮮卑不但奸淫汙辱她們,還把她們充作軍糧,一個冬天就吃了個乾淨。鄴城城外少女的碎骨殘骸堆成了小山!

一、一個極具爭議的歷史名人

很少有一個歷史人物像冉閔(rǎn mǐn)這樣充滿爭議,以至於主流教科書因為無法定論而不得不將他忽略。在那個扭曲的時代,特別是殺胡令的實施,使得他的行為備受爭議。兩千年後的今天,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痕跡,一起領悟那段不堪回首的塵封往事。

公元352年,冉閔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龍城遏陘山(今遼寧朝陽市)。但是關於冉閔葬於何處卻沒有明確記載。有一說法是冉閔葬於遇害地遏陘山,但據朝陽市地方文獻記載,冉閔戰死後,因痛恨其殺戮胡人過重,於是胡人爭剖其屍,將其遺骨棄之荒野,不許下葬,冉閔的遺骨被胡狼野獸所食,朝陽因此不存在冉閔之墓。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葬於今安陽內黃縣。冉閔被殺後,冉閔部將收屍未果,便把冉閔的衣冠靴子,帶到冉閔先祖故鄉魏郡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高堤鄉冉村,為冉閔築了一座衣冠塚,風光下葬,這就是內黃當地的冉閔墓。既然只是衣冠塚,因此稱為“冉閔墓”而不是“冉閔陵”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公元350年建國,352年被滅。而且,冉閔兵敗後,冉魏大臣多自殺殉國,冉閔子孫被胡人斬殺殆盡,因此沒有人給冉閔著書立傳。

後來鮮卑、北魏統治北方百餘年,其間史官大多謾罵冉閔,片面強調冉閔的凶殘殺胡,貶其為殺人魔王。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也未將冉魏列入其中。同時期的東晉王朝乃華夏正統,亦不承認冉魏政權的對等地位,只是將他與其他胡人政權視為一類,尤其是冉閔稱帝後,更是漠然對待。

冉閔頒布殺胡令後,曾邀請東晉共擊胡人,就被東晉斷然拒絕。因此,歷史上更多的是將冉閔定性為“偽帝”或者一方諸侯,比作項羽、孫策一類的悲劇性人物,所以歷代王朝沒有將冉閔視為一位帝王也就不足為奇。不過,畢竟冉閔為漢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是很值得後人追思紀念的。

二、冉閔的身世迷霧

父親:冉良,也稱冉瞻

母親:王太后

妻子:董皇后

兒子:皇太子冉智、太原王冉胤、彭城王冉明、武興王冉裕

冉閔,又作染閔(?-公元352),漢族,字永曾,小字棘奴,父親冉瞻(又名冉良),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祖先是漢朝黎陽騎督都,世代的牙門將。

冉瞻初隨乞活軍將領陳午。後趙石勒擊敗陳午,俘獲冉瞻,當時十二歲,石勒命石虎收他為養子,並改名為石瞻。石瞻勇猛多力,歷任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

三、冉閔的爺爺是乞活軍將領

冉閔的爺爺是冉隆,乞活軍將領。關於乞活軍,這個頗負西晉末年特色的組織,有人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特種部隊。這神話了乞活軍,從字面上理解,乞活就是“乞求活命”的意思,所以“乞活軍”不是正規的職業軍隊。

西晉末年,經過八王之亂的相互征伐,原本就已經脆弱的農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匈奴為首的五胡作亂,使得並州人民到了無法生活下去的地步,只好攜家帶口的外出逃難,很快形成難民潮,最後連作為西晉社會上層的官員、將領、士大夫階層也加入難民行列。

五胡亂華時期,西晉的公侯將相尚不能自保,根本沒有人會理會難民的死活,為了求生,這些難民自發組織起來對抗五胡和西晉潰軍的侵擾,並逐漸規模化、組織化、根據地化,最終這股難民潮就形成“半兵半民”的乞活軍。

而冉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入了乞活軍陳午的部隊,且成為陳午的一名得力將領。

四、後趙黃帝石勒時期對冉閔及父親冉良(石瞻)的影響

公元319年,匈奴劉曜在長安稱帝,改“漢”為“趙”,是為“前趙”。

西晉統治時期,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的廣闊區域,不斷的有各胡酋佔山為王,擾亂地方。但大都不敢公開反對晉朝的統治,為害的區域只是個別郡縣,不對晉朝統治集團構成威脅,直到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石勒等的出現。

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佃農,在西晉末年的動亂中,被賣做過奴隸、當過山賊,後來因為山賊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做得不錯,於是在西晉王朝即將全線崩盤的關鍵時期,大肆征戰。最出名的是,公元311年,石勒率軍在平城、洧倉兩地,逮住了西晉王朝王公貴族的南逃隊伍,其中包括了五十多位西晉的王爺,上百位西晉朝廷的高級幹部,可以說把西晉朝廷一鍋端了。同年,他和劉曜一起攻克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

憑借卓著的戰功和多年的經營,石勒終於建立起以襄國(地名,今河北邢台)為中心的根據地,羯族人石勒和劉曜公開對立,成立“後趙”。隨後,雙方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區開展了廣泛的爭戰。

不識字石勒非常傾心漢族文明,雖然自己看不懂書,但常常讓漢族士大夫說史給他聽。石勒最崇拜和他一樣出身草莽的漢高祖劉邦,並從各種各樣的歷史故事中總結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刪定律令,減百姓田租,嚴禁胡族兵士欺侮衣冠華族士人,並在襄國都城內立小學十餘所,崇文敬教,還鑄造趙國自己的錢幣,鼓勵商業發展。可以說,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少有的英明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後趙最終戰勝前趙,使得後趙國土“南逾淮海,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至燕代”。

陳午的部隊一直在同石勒的軍隊打仗,大概在公元310年的黎陽之戰中,冉隆12歲的兒子冉良在河內與劉聰、石勒作戰,小小年齡,英勇驍戰,臨弓矢不退,令交戰兩軍肅然。之後,陳午戰敗,冉隆戰死,冉良被石勒俘獲,石勒非常愛惜人才,讓他的養子石虎收養冉良為養子,從此改名石瞻,成為石虎手下得力的戰將。

從此,那個乞活軍小將冉良深受養父石虎器重,最後官至左積射將軍、西華侯,“封侯拜將”。

後趙軍的主力石勒的侄子石虎,屢屢在關鍵戰役中打敗前趙軍隊,從而樹立起自己在後趙國中絕對的權威地位,石瞻此時作為石虎的養子自然也是活躍在各個戰場之上。

公元328年,石勒又派石虎帶領四萬大軍進攻前趙河東地區,一時之間,有五十多縣紛紛投誠,後趙軍勢如破竹,直攻蒲阪。蒲阪為河東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見要地已失,劉曜親帥大軍十萬會攻石虎,兩軍在高侯會戰,石虎大敗,也就是在這一戰,石瞻被劉曜俘殺,死時連三十歲都不到,留下6歲大的兒子冉閔。石瞻一生大部分時候都在替石虎賣命,戰場上驍勇異常,石虎自己也是個殺伐無數的屠夫,對自己這個養子是格外欣賞。石瞻死後,石虎便把冉閔收在身邊引為孫兒輩。

冉閔生下來時,父親冉良早已改名石瞻,在石虎手下南征北戰,所以冉閔一出生就是在後趙的皇宮貴族裡,深受石勒政局的影響,簡直是“喬峰”的另一個翻版。

石勒雖身為羯胡,但並不輕蔑漢人,反而他手下的重要謀士大臣均為漢人所擔當,因此,在後趙帝國的羯族皇帝身後,其實有一個由漢族知識分子組成的“官僚集團”在駕馭國家。可以說在石勒時代,沒有出現羯人待漢人如畜,任意虐殺這樣的事情,而且還是一個胡人加快“漢化”,民族之間摩擦較少,且不斷融合的過程。

但可惜這種融合很快就趨於緩慢、對抗卻有所抬頭,因為石勒沒有安排好自己的繼承人問題,在他死後,掌控後趙軍政大權,又有大功的侄子石虎發動政變,篡奪了皇位。

五、石虎當政時期對冉閔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不少,但暴君其實並不多,其中很大原因在於中國強大計程車大夫官僚體制對皇權的製約,但石虎卻就是出名的暴君之一。

公元337年,石虎稱帝,遷都到自己的大本營鄴城,其實也就是徹底否定了石勒辛苦建立起來的“胡漢合作”的政治體制。在拋棄了漢族官僚體制穩定管理的情況下,為了維護統治,石虎實行是殘暴殺戮的恐怖政策,同時不斷大興土木及對外戰爭。

史載,石虎發男女16萬,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於鄴北。時逢暴雨,漳水水漲,死者數萬人;他已有多處宮殿,還不滿足,又驅漢丁40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積原野;修林苑甲兵,50萬人造甲,17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奪漢女5萬入后宮肆意變態凌殺汙辱;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恐嚇世人。

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北方漢人銳減至六七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

最後,石虎本人和他的幾個親生兒子也被這種“殘暴殺戮”的政策所吞噬。事實上後趙王朝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只是在看什麽人來給它最後一刀。

石虎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時候曾經向人誇耀,西晉滅亡在於漢人嫡親宗法上的厚此薄彼,司馬家的人不相親相愛,因此石虎幾乎給他三個兒子一樣的政治、經濟待遇,以為這樣的“公平”加上自己“恐怖”的高壓政策就能保證後趙帝國的長治久安。但他三個親生兒子最後自相殘殺的結局,卻給了石虎一個大大的嘴巴子,也給了冉閔一個機會。當然,他這個時候還叫石閔。

冉閔第一次亮相是在公元337年,這一年,石虎發兵三十萬攻打段遼(北方鮮卑族部落),年僅15歲的冉閔也在其中,討伐段遼取勝後,石虎又想順便率領大軍平滅慕容鮮卑。石虎率大軍進攻棘城,結果被慕容皝的兒子慕容恪在城門拖樹枝揚塵的兩千騎兵嚇得肝膽俱裂,棄甲而逃,跑回襄國。各路後趙兵馬均有損失,共計被殺三萬多,唯獨冉閔一軍邊打邊撤,有條不紊,無一人損失,從此因一場敗仗而“名揚中外”。這足以證明冉閔實在是天生將種。當然這也與石虎在石瞻死後,把他收在身邊後悉心教導分不開。

之後,冉閔被派到荊揚地區對東晉的作戰,並且一路大勝,殺東晉兵一萬多人,胡亭一役,更是掠七萬戶晉民凱旋。

就在冉閔為後趙開疆擴土的時候,石虎正在吃下因為“平等的放縱”自己的孩子,最終導致親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苦果,走向人生的下坡路。

歷史中沒有記載冉閔此時對正在發生在國都的喋血事件有著什麽樣的反應,因為對於後趙來說,他只是一個外放的將軍而已,根本進入不了國家的核心層,對國家的命運構不成什麽大的影響。但一切正在發生轉變。

公元349年,因為石虎兒子相互殺戮,而被無辜發配到涼州的原東宮衛隊軍官梁犢造反,各地戍卒也紛紛加入了隊伍,結果竟然一路攻城陷地,“至長安時,眾已十萬”,並開始攻擊洛陽,石虎沒有等到勝利的消息就病死。

石虎一死,後趙又亂成一鍋粥,石虎死時立10歲的小兒子石世,但大權掌握在大臣張豺手中,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張豺大殺後趙宗室和朝中重臣,而在外剛剛收拾完梁犢的冉閔於回軍途中,聽聞石虎病逝、張豺大開殺戒的消息,率軍前往河內找到手握重兵,卻又不知所措的宗室親王石遵。因為石遵是石虎長子因此冉閔乾脆擁立石遵,在李城起兵向鄴城進軍。

由於張豺所為實在不得人心,因此進軍鄴城的部隊很快殺入鄴城,殺掉了張豺的同時也捎帶把石世和他母親一塊兒抹了脖子。石遵封功勞最大的冉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卻獨獨“有意”忘了一件事——在進軍鄴城前,為了激勵冉閔替自己賣命,石遵承諾一旦自己做了皇帝,就讓冉閔做儲君,但進城之後,石遵卻自食其言,立另一個宗室石衍為皇太子。

雖然冉閔從小在石家長大,和石家人宛如一家人,可以說是已經“胡化”了的漢人,關係親密,但在石家人眼中,他充其量只是石家人的打手和保鏢,在把血緣看做是惟一紐帶的帝王繼承權問題上,他一個沒有石家人血緣關係的異族人怎麽可能繼承大業?

實際上,自石虎登基以來,冉閔的感受明顯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生死規則面前,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

石遵卻怕他在朝中勢大,處處牽製。但冉閔畢竟掌統內外兵權羽翼已豐,最終,他發動兵變殺掉石遵,另立石鑒。

六、冉閔與李農難以捉摸的關係,“殺胡令”的導火索

這時,有一個人出現在冉閔身邊,他就是李農,早年原為乞活軍將領,與冉閔的爺爺應該互相認識,在石虎還未登上權力頂峰時就追隨左右,石虎稱帝後,歷任後趙王朝的高官,至石虎病逝前,已位列三公。梁犢造反時,石虎並沒有派遣石姓宗室作為征討部隊的總指揮,而是交給李農,可見石虎對李農的能力和忠誠非常有信心。

李農從年齡上和輩分上應該可以算是冉閔的叔伯輩,一直處於後趙帝國的權力核心,與冉閔有著天壤之別。因為位高權重,李農在石虎死後也被掌權的張豺列為清洗對象,逃到上白依附當地的乞活軍與張豺對抗,直到石遵打進鄴城、張豺被殺,才重新還朝。

冉閔發動政變必須有在政變後能壓得住台面的政治強人,因此李農便走進了冉閔的勢力圈。《晉書》、《資治通鑒》等權威史書都說,冉閔後來挾持了李農發動政變,殺石遵而立石鑒,這樣說來,李農應該是被逼迫的,但從後來種種跡象又表明,李農一直在積極的幫助冉閔,似乎又不那麽“被迫”。

總之不管怎麽說,冉閔和李農算是一起發動了政變,將朝廷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同時,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冉閔被封大將軍武德王;李農被封大司馬,錄尚書事。

七、從“石閔”到“冉閔”的變化滋生“殺胡令”土壤 影印漢晉蹤跡

冉閔、李農勢力越來越大,慢慢發生變化,在城內的羯族貴族們竟然也開始將矛頭指向閔、農二人。於是,龍驤將軍羯族人孫伏都等羯族貴族密結了三千多羯族士兵發動“胡天殿暗殺事件”,結果三千多人愣是沒殺掉隻帶百把親兵的閔、農二人,但這一事件卻徹底把冉閔和李農徹底激怒,也把開啟了羯族人自己的墳墓。

對於李農來說,羯族皇帝和羯族人是兩碼事,對羯族皇帝忠誠,隻代表他對皇權的崇拜,並不代表他這位從乞活軍時代就一直跟羯族打交道的老江湖,對羯族人有多少好感。相反,在石虎統治時期,由於石家父子暴虐,很多漢族官員都遭到過這家羯族父子的欺辱。

皇家欺辱臣下,在古代比比皆是,但到了後趙這裡,由於民族不同,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是一種民族壓迫。因此,在李農內心深處,那個年輕時乞活軍時代“抗胡求生”的記憶很可能因為“胡天殿暗殺事件”而被再次激活。

事實上,有部分石家老人沒太把“石閔”這個從小長在石虎身邊的“養孫”當外人。在進入鄴城之後,石遵和冉閔很快交惡,石遵打算除掉冉閔,還把石家人聚集起來開了個家庭會議,可見石遵是把“殺冉閔”這件事作為家事來處理,石姓宗室大多無人反對,倒是石遵的母親鄭太后求情說:“棘奴(冉閔的小名)從小無父,功大,無他便無今日,小事應忍讓,不可隨便殺人!”

石遵聽後也就作罷,可見石家人和冉閔是有感情的。只可惜最後石遵被冉閔亂兵所殺時,這位好心腸的鄭太后也成了刀下鬼,不過這都是石虎惹下的禍根。

在“石閔”看來,他掌權和其他石姓宗室掌權沒有什麽兩樣,可是在羯族乃至其他害怕漢人上台的胡族看來,卻完全不一樣,整個後趙帝國徹底分崩離析。

在“胡天殿事件”發生後,為試探人心,冉閔在鄴城內下令:“近日孫伏都等人構逆,支黨伏謀,余皆不問。自今日起,與本官同心者留於城內,不同心者聽任外出。”結果,鄴城周邊的漢人,扶老攜幼,全往鄴城裡面湧,而鄴城的羯胡及六夷外族,全都拚命往外跑。

如此一來,冉閔算是徹底清楚了,無論姓石還是姓冉,“漢人”都是他一生永遠不可能抹去的身份,胡人根本不會為自己所用,其結果之一是“石閔”認祖歸宗從此改名“冉閔”。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春季,正月,冉閔想消除石氏的痕跡,以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辭,更改國號叫衛,改姓李氏,是否因為是李農的義子就不得而知了,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青龍。

太宰趙庶、太尉張舉、中軍將軍張春、光祿大夫石嶽、撫軍石寧、武衛將軍張季,以及公侯、卿、校、龍騰衛士等一萬多人,全都投奔襄國。汝陰王石琨投奔冀州。撫軍將軍張沈佔據著滏口,張賀度佔據著石瀆,建義將軍段勤佔據著黎陽,寧南將軍楊群佔據著桑壁,劉國佔據著陽城,段龕佔據著陳留,姚弋仲佔據著灄頭,蒲洪佔據著枋頭,各有兵眾數萬,全都不歸附冉閔。

司徒申鍾等人向冉閔進獻尊號,冉閔要謙讓給李農,李農執意推辭,不肯接受。冉閔說:“我們原是晉朝的人士,如今晉皇室尚在,我希望和諸君一起分割州郡而治,各自稱為牧、守、公、侯,然後上表迎接晉朝天子返回故都洛陽。”尚書胡睦進言說:“陛下的聖德順應天意,理應登上天子之位。如今晉氏衰敗,遠逃江南,怎麽能駕馭各路英雄,統一四海江山呢!”冉閔說:“胡尚書之言,真可謂識時務知天命啊。”於是冉閔便即皇帝位,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永興,立國號為大魏。

三月下旬,魏國主冉閔恢復冉姓,尊奉母親王氏為皇太后,立妻子董氏為皇后,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立兒子冉智為皇太子,冉胤、冉明、冉裕三個兒子全都被封為王。任命李農為太宰、兼太尉、錄尚書事,並封為齊王,李農的兒子們全都被封為縣公。冉閔派遣使者帶著作為憑證的符節向駐扎在各地的將領通報任命,他們都不服從。

八、《殺胡令》是冉閔的歷史標簽 此令可謂是懸賞性質的滅族絞殺令 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石虎等殘暴的必然產物

“漢人斬一胡人首級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東門。”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殺胡令》本只是一道下發給公務命令,但由於其中含有“獎勵機制”,就不可避免的將殺胡的範圍擴大化,史書上說,一日之中,就有數萬顆羯人的腦袋堆在鄴城鳳陽門的大廣場上。屯據四邊的各鎮,也根據命令四處捕殺羯胡,由於以首級詣功,有些長得高鼻深目多胡須的漢人也倒霉,紛紛被左右鄰居、兵士殺掉以邀賞。

冉閔推翻後趙,分兵四面出擊,與各大小胡酋互攻,數百萬胡人被中原人們驅逐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餘萬,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因為《殺胡令》下後,冉閔雖受諸胡圍剿,但憑著自己神勇無敵,竟然一次又一次打敗東西南北諸路強敵。

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將數名,逐百裡,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但就在冉閔的權力登峰造極達到鼎盛時,一個令人費解是事情發生了,冉閔殺掉了李農!翻遍史書,都沒有對冉閔殺李農進行過任何解釋,冉魏政權只有三年不到,甚至不被列入“十六國”之一,因此也沒有史官記錄。

史書記載,連帶被殺的除了李農和他三個兒子外,還有一些如“侍中”這樣的內廷官員,可以想象,要麽是李農發動宮廷政變要殺冉閔,要麽就是冉閔栽贓陷害殺戮李農。

不管怎樣,李農的死對冉閔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漢族勢力尤其是乞活軍對冉魏政權的支持大打折扣。

九、短暫的冉閔帝國 影響深遠

公元350年年底,也就是在李農死後不久,冉閔親率步騎十萬進攻盤踞在襄國的石祗,出征前,他給兒子冉胤的官職竟然是頗具胡人特色的“大單於”,而冉胤帶領計程車兵竟然也是由胡人組成,儘管有官員提出異議,但冉閔仍固執己見,可見冉閔是在通過這樣的舉措,向世人表明自己放棄“殺胡”的政治立場,以降低胡人的抵觸情緒,減少敵對勢力。但事實證明,冉閔的想法過於天真,此戰,冉閔四面受敵,不幸戰敗,兒子冉胤竟然也被自己的胡人士兵千刀萬剮。

作為一個從小就被“胡化”的漢人,冉閔對胡人的民族仇恨也許不那麽強烈,因此《殺胡令》的頒布,即便是冉閔的政治伎倆,“民族復仇,恢復華夏”的大義凜然也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似乎總是有一種規律在背後牽引著。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慕容霸(即名將慕容垂)等人深入中原,這次他們的目的不是襲擾邊境、掠奪財富,而是徹底的跨越長城,入主中原。在國力匱乏的情況下,面對鮮卑軍大軍壓境,感覺自己天下無敵的冉閔拒絕了屬下避實就虛的戰略,決定和燕軍決戰。

應該說,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冉閔身上表現出的絕對是一種剛武雄渾的男兒血性。但就算冉閔是楚霸王轉世,但終究也是肉身凡胎,終於被燕軍所擒。

於是,冉閔一生最後一個精彩橋段上演了,在燕王慕容俊和他的對話中,慕容俊其實瞧不起這個石家的養子,高聲斥責道:“汝奴仆下才,何得妄自稱帝?”

冉閔不愧為一代英豪,雖然被捆成個粽子,但仍然衝天之豪氣,聲如銅鍾:“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可做帝王?”

慕容俊大怒,斬殺冉閔於遏陘山,這年冉閔三十歲不到。

冉閔被斬後大旱,蝗蟲漫天,燕王俊謂閔為祟,遣使祀之,諡曰悼武天王。

史書上列舉冉閔與諸胡的戰爭,竟然沒有一次冉閔不是處於劣勢和被包圍的情況之下進行的,而每次冉閔總是身先士卒,親率處於劣勢的軍隊左右拚殺,竟然可以十戰九勝!單就取得的軍事勝利而言,冉閔絕對穩居中國古代武將前列。

可惜的是,內耗李農,卻使得漢族精英和他離心離德,身邊缺乏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輔佐智囊,結果搞得自己始終處於孤立無援的環境當中,而在一柱擎天的戰鬥中又養成剛愎自用的習性,敗亡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冉閔被殺後,其子被鮮卑圍城,吃光宮女。

十、一篇廣為流傳的《討胡檄文》(現流行版)

稽古天地初開,立華夏於中央,萬裡神州,風華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華夏大地,舉德齊天。蠻地胡夷無不嚮往,食吾漢食,習吾漢字,從吾漢俗,此後胡夷方可定居,遠離茹毛飲血,不再獸人。然今,環顧胡夷者,無不以怨報德,搶吾漢地,殺吾漢民。中原秀麗河山,本為炎黃之聖地,華夏之樂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前晉八王亂起,華夏大傷,胡夷乘亂而作,擾亂中原,屠城掠地。永興元年,胡狗鮮卑,大掠中原,劫財無數,擄掠漢女十萬,夕則奸淫,旦則烹食,千女投江,易水為之斷流。狗之暴,以漢為“羊”,殺之為糧。永嘉四年,圍獵漢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餘萬。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縱火,烤漢為食,死者二十餘萬。太興元年,帝受辱,崩於匈奴。凡此種種,罄繡難書!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擄掠屠戮為樂,強搶漢地為榮。而今之中原,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天地間,風雲變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懸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

不才閔,一介莽夫,國仇家恨,寄於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殘喘於世。青天於上,順昌逆亡,閔奉天舉師,屠胡戮夷。誓必屠盡天下之胡,戮盡世上之夷,複吾漢民之地,雪吾華夏之仇。閔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扭乾坤。華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公元349年,冉閔屠胡之前,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有武裝打進來的。

《殺胡令》一下,數十萬人頭落地,直接導致羯族的消亡。這也使得冉閔被攤上“種族滅絕者”的罵名。冉閔使胡族大返遷,造成中原百餘萬胡人死亡達十之七八,這就變相的殺了百萬胡人。

雖然胡人又建立了不少國家,但這時胡人數量大減,民間漢人恢復增長。胡人見識過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為尋常更好的辦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仗,這才開始促使了漢胡和睦共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