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土高原最具年味的“一道菜”:花樣社火 各有滋味

春節期間,甘肅各地社火“躁動”起來,除了常見的扭秧歌、旱船、舞獅舞龍、太平鼓等以外,甘肅當地還流行一些特色傳統社火,因地域差異,表現形成不同,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傳統感覺。圖為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馬社火。 雷金鋒 攝

中新網蘭州2月17日電 (記者 劉玉桃 李亞龍)演員穿戴傳統戲劇服裝,按歷史戲劇故事裝扮成各個角色,騎在馬上,伴隨著鑼鼓聲走村串巷、拜年祈福,給新春的山村增添無限歡樂。這便是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的馬社火。

圖為馬社火“轉”馬祈福。 雷金鋒 攝

“馬社火在當地流傳已久,每年老百姓自發組織,參與度高,是過年最熱鬧的一次盛會。”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戲曲家協會主席緱紅斌稱。

圖為天水市秦安縣村民們會聚在一起觀看社火表演。 師永紅 攝

馬社火就是在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中國西部山區民眾根據居住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其衍生於秦腔,隻演不唱。每年春節,則雷打不動地“轉”起來。

圖為秦安縣社火表演,正繪製臉譜。 師永紅 攝

緱紅斌介紹說,馬社火地方特色濃厚、歷史悠久,在清水十裡八鄉都久負盛名,由“裝身子”“出行”“轉”“搭貨”“下馬”“卸將”等六個部分組成一套完整的程式與規矩。

圖為敦煌踩高蹺表演。 王斌銀 攝

緱紅斌說,如今由於農村養馬已少見,村民多養騾子作為勞力,所以“馬社火”表演用騾子代替馬。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村裡的大喇叭一早就唱起了秦腔,人們伴著熟悉的腔調從被窩裡爬起來,直奔戲台院,準備耍社火。

圖為蘭州市皋蘭縣鐵芯子表演。(資料圖) 魏海東 攝

社火,是甘肅人過年最有味的“一道菜”,也是年文化的精髓,春節期間,甘肅各地社火“躁動”起來,除了常見的扭秧歌、旱船、舞獅舞龍、太平鼓等以外,甘肅當地還流行一些特色傳統社火,因地域差異,表現形成不同,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傳統感覺。

甘肅定西市臨洮縣“張李合戶”祭祖社火,每十年舉辦一次,具有濃厚當地特色。張李既為同宗,六百年來,族人一直恪守同宗不通婚的禮規,但各房頭之間的親情往來卻沿續不斷。地處洮河邊的李家灣和水泉村分別屬大、二房,由於川區地域之便,人丁興旺,利用農閑時節,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合戶”的習俗便一直沿續了下來。

“張李合戶”一般選擇春節期間,以社火為載體,水泉和李家灣兩村輪流做東。一為主方,社火主迎,另一方為客方,社火主送,兩村輪流交替。

社火是甘肅農村春節的壓軸“大戲”,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三棵樹村村民何萬順今年68歲,參加30多年社火表演,如今他已是當地社火隊的“導演”。“以前女的不能參加,現在新時代女性參加增多,佔到60%以上。”

“每年正月初五、初九,村裡都要表演社火。社火經過長久發展,逐漸發生變化,有些地方的社火還增添了廣場舞表演,但我們的社火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感覺,有些服飾道具買不到,我們就按照老人留下的樣式自己製作。”何萬順說。

社火,亦稱“射虎”,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指在祭祀或節日裡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也是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的通稱,黃土高原社火因地域不同具體形式也存在較大差異。

蘭州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社火中一門獨特技藝——鐵芯子表演,其以險、妙取勝。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上泥灣村魏鈺坤今年5歲,他年齡雖小,卻已是鐵芯子表演的“老手”了。剛參加演出的時候還有點害怕。今年自己主動報名,一點不怯場。“今年我演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變,是我最喜歡的英雄。”魏鈺坤說。

鐵芯子一般選五六歲的兒童裝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兩層或三層固定在鐵支架上,鐵支架不外露,而是隱藏在戲裝下面,相互連接在一起,支架根端固定在一個平台上。從遠處看,就像人物懸在空中表演。

魏鈺坤的爸爸魏德財是社火太平鼓表演者,已有10多年表演經驗。“孩子從小喜歡國術、舞蹈,社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讓他也參與到民俗表演,一來練練他的膽量,二來培養他的獨立性。”

蘭州市皋蘭縣鐵芯子非遺傳承協會會長魏懷堂表示,鐵芯子表演形式多樣,多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或當地民俗文化,如精忠報國、楊家將、白娘子與許仙、五子登科、太平鼓等,旨在弘揚儒家文化。

甘肅各地社火因區域差異而各不相同,敦煌社火,最吸引人眼球的則是高蹺表演,俗稱長腿子。演員一般二、三十人不等,演出者腳下綁有二尺多高的木腿,舞隊由一白鬍子老漢為首,率領全體演員載歌載舞,表現出歡度佳節,慶賀豐收的喜悅場面。此外,各地還會上演鑼鼓、舞獅、秧歌、旱船、舞龍等常見節目,給春節增添滿滿的年味。(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