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網評論員:讓“四大發明”爭議回歸學術

光明網評論員:輿論場上每一次爭議,都是普及常識的一個絕佳機會。這一次,輪到了“四大發明”。

6月中旬左右,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鄭文鋒在課程QQ群“創新的本質2019”發表言論,稱“四大發明在世界上都不領先”、“中國古代沒有實質上的創新”,隨後有學生提出質疑,並將聊天記錄截圖發在某問答平台,認為鄭文鋒侮辱四大發明。7月16日,電子科技大學發表聲明,認定鄭文鋒有師德失范行為,並取消其教學工作,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資格,期限為24個月。

連日來,此事迅速發酵,引發各方廣泛關注,網友紛紛介入討論“四大發明”。此事,儘管鄭文峰已表示自己接受處罰,日後只想安靜地做學問,但公眾的焦慮顯然沒有因為當事人“認账”而自動消失。

這中間,科學史家江曉原2015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篇文章也被翻了出來。在這篇題為《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的文章中,江曉原談到,一項發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需要很多細節內容去支撐的。

這表明,討論“四大發明”,人們不能凌空蹈虛,而是應該建立在細節、證據、傳播路線等等具象之上。簡單的判斷固然容易,但往往會流於情緒與意氣,與學術無關。

面對學術問題,一個學生如果只是滿足於幾條程式化的判斷,而不願與其他人進行平等、深入的討論,一旦聽到、看到與自己固有知識不符的說法就驚為異端,甚至不惜搬運來一些大帽子和大棍子,只能敗壞學術討論的寬鬆氛圍,令人驚懼。

正如江曉原所說,“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不能不切實際的拔高,但貶得一錢不值也不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大發明”究竟是不是偉大的發明?這個問題大可以討論。大家都可以拿出自己的證據來,並遵循學術的起碼規矩,“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詰問也好,駁難也罷,總歸應該在學術的場域之中。這樣的討論,也必然會增進人們對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的認知。

此事件中,即便鄭文峰老師的表述確有不嚴謹之處,比如從“四大發明”引申出“中國古代沒有實質上的創新”這樣的判斷,顯然有失粗疏,但具體如何,仍然可以繼續討論。學生無視學術討論的基本原則,一味上綱上線,其將私人聊天記錄公開在社交平台的做法,也無疑是希望“把事鬧大”。這樣縝密的心思,實在可怕。而如此播弄是非的做法,已經產生了一些惡劣效果。且不說電子科大對鄭老師的停課處理,很多人在朋友圈轉發類似信息時均小心翼翼,可見此事已經產生了寒蟬效應。

情形如此,令人遺憾。學術討論、學術爭鳴,本來就應該有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爭論可以激烈纏鬥,觀點可以針鋒相對,但都要用事實說話、拿證據說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捍衛你的表達權利。如果動輒就訴諸權力施壓,無疑就走到了學術討論的反面。

好在互聯網有記憶,也有辨識的能力。就像俠客島公號文章說的那樣:“正確的發展路徑應該是,同意的找證據證明,反對的找證據反駁,哪裡有上綱上線、說老師侮辱‘四大發明’的道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