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加碼企業服務,阿里投資的下半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企服行業頭條

(ID:wwwqifu),作者:沐木,鈦媒體經授權轉載。

只要盯住巨頭在做什麽、追趕什麽,就能描繪互聯網行業風起雲湧、潮漲潮落的晴雨表。

從被稱為企業服務元年的2015年開始,阿里就在該領域不斷加碼投資。

根據IT桔子收錄的投資資訊,目前企業服務在阿里巴巴所投的行業中,總投資金額最多,總投資數量僅次於阿里的發家支柱業務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投資戰績分布表 (不包括螞蟻金服、雲峰基金、eWPT)

就拿今年的情況來說,阿里巴巴向企服領域投資了31筆,騰訊向企服領域投資了29筆,百度則只有21筆。阿里巴巴在企業服務領域的總投資金額逼近400多億人民幣,比百度(26億人民幣)、騰訊(127億人民幣)之和還要多一大截。

阿里加碼企業服務,背後的投資邏輯和原因是什麽?從阿里、被投資者、市場等不同角度來看,又意味著什麽?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To B,阿里的基因和未來

加碼企業服務,其實在2012年就已經成為阿里最重要的目標。

當時阿里巴巴B2B退市不久,馬雲在在杭州體育館召開了一場面對B2B員工的大會,他帶去了兩個資訊:

一是鼓勵B2B員工在集團內部進行轉崗;

二是阿里巴巴B2B要從銷售驅動型的公司向服務型的公司進化。

2B是流淌在阿里血液中的基因,B2B事業群已經在中小企業服務裡扎根了18年,其主營業務包括:跨境B2C平台速賣通、中國內銷B2B平台1688、海外B2B平台國際站和農村淘寶等。

雖然阿里後來憑借淘寶、支付寶在C端走向巔峰,一度讓人有些忽略阿里2B的實力。但阿里雲、釘釘、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新兵崛起,讓阿里B2B故事有了不一樣的筆觸。阿里B2B業務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今年阿里巴巴投資者大會上,剛接任不久的張勇將阿里描述為“正在從新零售進入新製造的初期階段”,打算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去實現按需定製,圍繞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從B2C走向C2B。

這離不開阿里已經建立起的2B服務生態,新技術、新製造、新金融、新零售、新能源將引領阿里未來三十年的發展。

從市場環境來看,互聯網下半場需要新的驅動力。正如王興所言:“下一波中國互聯網如果想回暖的話,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供應鏈和2B行業的創新”。

因為拿國內和美國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你就會發現在美國互聯網圈上市的2C和2B公司,他們的市值各佔一半。

也就是除了谷歌、亞馬遜、Facebook、蘋果這些明星企業,還有Salesforce、SAP、Oracle等企業級巨頭。但在國內,2B公司基本上不能和互聯網巨頭BAT抗衡,有的還活的很慘。

有做的不好的市場,就有新的市場機遇。只是在國內互聯網企業中,阿里的2B下半場會來的更早一些。

普華永道在今年6月份發布的《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中指出,T2B2C將給科技企業帶來鋼彈40~50兆元的整體市值,而ATM(阿里、騰訊、螞蟻金服)就是其中的代表。

投資和被投資,合適更重要

阿里資本從2008年成立已有10年,去年張勇直接對外表明“投資始終服務戰略目標,從來不做財務投資。”

這樣的投資原則下,被阿里看上的企業,要麽就是要和阿里實體業務強強聯合,擴展現有業務的邊界,要麽就是對未來有探路型作用,在市場中佔領先機。

簡單來說,阿里要的是流量、用戶和技術,投資並購是最快的方式。

其實阿里投資變得激進的關鍵之年還是2013年。當時阿里已經大力發展的移動業務3年,卻一直跟不上騰訊微信魔鬼的步伐。

2013年下半年,阿里開始實行“All in無線”戰略,同年9月,阿里正式推出社交應用來往,並賦予後者抗衡微信的戰略地位,但收效甚微。

馬雲對移動業務增速的不滿意直接改變了阿里的投資策略。阿里投資開始從財務投資轉向完全的戰略投資,在移動和O2O領域火力全開,如今企業服務也頗有當年之勢。

從優勢上看,阿里生態獨當一面,是不爭的事實。但阿里巴巴投資總監謝鷹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劣勢是不知道為什麽風評不好”。

“強勢、控制力太強”

“自己拿不下的,別人也不要想拿下”“阿里從0到1行,從1到N有多少成功的例子?”

“多數被阿里投資的項目,都難免被整體收購,成為阿里眾多外包公司之一,比如高德、UC、餓了麽”

……

這些都是針對阿里投資的一些評價和質疑。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他把管理者分為manager和leader。前者管理業務,實現KPI;而leader的使命是帶領團隊,不僅要拿到結果,同時還要創造未來。“我們要的是leader。

如果這個創始人不能All in怎麽辦?

“那就換掉他。”

阿里強勢的風格,讓很多企業排斥將管控權、主導權交給阿里,謝鷹也清楚這一點,但是對於圍繞實業進行戰略投資的阿里來說,除了業務強強聯合,沒有第二種選擇。

數據、經驗、資金,這些都是阿里能夠提供給被投公司的資源,同時也對被投項目提出更高的要求,到底是投靠阿里還是選擇其他的可能。最主要的還是看創始人們對公司的定位,到底是把企業當老婆養?孩子養?還是當豬養?

當老婆養,就像阿里騰訊一樣,能夠不斷孵化出新的項目,當孩子養,長大了總歸要跟外部聯姻,當豬養,就比較省心,養大之後賣掉換錢也很劃算。

AT,企業服務領域最大的黑馬

今年騰訊經歷了遊戲限號、短影片跨界打擊、股價破新低、被批“沒有夢想”等事件後,終於邁出了一大步,轉身2B行業,要做“產業互聯網的助手”。

雖然騰訊也有些2B基因,比如騰訊企點郵箱、企業微信、騰訊雲、騰訊文檔等,相對阿里來說,在2B領域落下了可不只一點。

騰訊雲比阿里雲晚了將近5年,企業微信的用戶量也遠不及釘釘,騰訊也沒有技術中台,而阿里在2015年就宣布構建“大中台、小前台”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也就是把阿里的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進行整合,並且成立了中台事業群。

從投資中也能看出,騰訊投資額最大的行業是文化娛樂、金融、電商、汽車交通和生活服務,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額和投資量也少於阿里。並且騰訊投資原則基本上是做財務投資,不會像阿里主攻戰略投資和並購,對投資公司業務的干涉也不多。

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就曾表示:“我們並沒有自己去做零售,我們對很多人說我們不做零售,我們甚至不做商業,我們隻做連接器、打底層的東西,用雲、AI等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客戶。甚至,我們可以把系統集成也讓給所有合作夥伴。”

正是因為這樣,騰訊的人緣和風評似乎都要好一些。在每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總是能和一幫互聯網公司創始人談笑風生,馬雲卻只能和國際友人表現得客客氣氣。

低調的騰訊雖然在企業服務領域起步晚,但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國內沒有一款App能夠像微信那樣,讓用戶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小程式應用的低門檻,能夠下沉到各種服務中去,一直被稱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的風口”。

但是經緯投資人左凌燁曾這樣評價國內2B市場:“如果說美國企業服務市場正在由青年向壯年發展。那麽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只能用小嬰兒來形容,現在可能還不會爬,剛剛出生。”

如今阿里也正在招兵買馬,不斷拉攏或者收購老牌軟體廠商取經。騰訊雖然“起的晚”,但也是投資界的老手,也有可能後發製人,在企業級市場大展身手。

拉開下半場投資的帷幕

2018年,BAT都進行了架構調整,都對技術部門進行了重整。

阿里雲事業群更新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並且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騰訊新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平台與內容事業群;百度在前不久也宣布將ABC智能雲事業部更新為智能雲事業群組,搜索公司及各BG的運維、基礎架構和集團級共享平台整合至基礎技術體系……

與組織架構和人員變動相呼應,BAT的投資策略也開始有些不同。

今年在企業服務領域,阿里以150億人民幣戰略入股分眾傳媒、以50億人民幣的價格並購樂鑫科技、12.2億並購中興軟科,以及先後投資商湯科技(6億美元)、Video++(3.49億人民幣)、曠視科技(6億美元)等AI企業,總投資金額不低於40億人民幣。

從細分行業來看,主要在IT服務、人工智能、行銷、物聯網等細分行業投入較多。另外,跟藍凌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與SAP展開戰略合作等,都標誌著阿里在企業服務領域將繼續嘗試和深耕。

今年5月,阿里巴巴也發布了第一隻源自中國、定位全球化的基金——eWTP生態基金。

跟阿里巴巴投資部和螞蟻金服不同的是,eWTP將站在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業務的層面進行投資,並且脫離前兩者,因此也將更加具有包容性,不會像前兩者那樣激進和急迫,對於企業業務自身發展的乾預和競爭也會減少。

對於阿里巴巴投資和螞蟻金服來說,除了圍繞業務發展戰略,進行“中心化”投資,阿里在投資上關注最關注的還是前瞻性投資,比如AI、芯片、IoT、生物識別等。

另外,從今年騰訊和百度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情況來看。騰訊把投資重點放在了行銷、金融和電子商務領域,在AI、大數據、物聯網等行業也沒落下,算是全面布局,重點突破。

比如騰訊在行銷領域投下了不少於50億人民幣的資金,在IT領域,也斥資25億戰略投資了東華軟體、東華誠信。

百度雖然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投入稍微落後騰訊和阿里,但是在AI領域的投資還是重中之重,今年在企業服務領域的39%的份額都是跟AI相關,同時也在IT、物聯網領域加強布局。

總之,BAT都開始結合自身業務,開始“增長補短”,完善自身的生態優勢,從而更好地服務C端和B端的用戶。

只是隨著C端市場的紅利期已過,B端市場崛起,BAT在2B市場的爭奪戰才剛拉開帷幕。

毫無疑問,這場2B大戰將帶來更多震撼和驚喜,同時也將給產業和商業帶來更多向上的改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