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炒鞋”價格十天九倍 莫被暴利迷人眼

新京報插圖/陳冬

熱點聚焦

球鞋並不是剛需商品,替代品滿地,不會因材質增加了高科技含量、設計多麽有時代感而改變,從甚囂塵上到無人問津可能只需一個夜晚。

誰會想到,“炒鞋”的風頭之勁不僅一舉蓋過“炒幣”,收益率更是直接碾壓股市、匯市、債市等一眾投資市場。

最近,如烈火烹油般的“炒鞋”市場已經為人所熟知,某些款式的鞋價甚至出現“十天九倍”的漲幅;若乾熱門款球鞋單日成交額居然超過當天新三板的總成交量;某些“鞋交所”(轉售球鞋的APP)甚至吸引風投入駐,在提升自身估值的同時,把“炒鞋”業務做得更加專業,開發出交易指數,直接加入漲跌幅和K線,界面布局也更接近傳統的交易所,從“買一”到“買五”,從“賣一”到“賣五”,應有盡有。在鞋交所二級市場交投活躍的同時,一級市場也有聲有色,生產商不停地發售新鞋,類似IPO,還催生了“打新”市場,在官方渠道準點等候,搶到鞋後就在市場售賣賺利差,中簽的人必賺。貴州茅台股價突破千元,足足經歷了十餘年;但在鞋交所,“一雙鞋破萬跟玩似的”。

“炒鞋”雖然目前只是小眾市場,但跟過往的“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油你漲”“蘋什麽”相比,“炒鞋”的投資門檻更低,對年輕人(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學生)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很多年輕人開始“炒鞋”的初衷,往往是賣不掉還能自己穿出去“浪”,可一旦嘗到甜頭,膽子就會越來越大,開始嘗試“加杠杆”,一些家境一般的學生往往以借唄、花唄、信用卡套現的方式借錢,透支額度通常已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一旦出現意外,往往會出現難以收場的結果。

人就兩隻腳,能穿多少鞋?以此判斷“炒鞋”的邏輯,的確難以站得住腳。但資本市場的“拉高”行為,靠的就是價值信仰,靠的就是“講故事”。一雙球鞋,價格一天翻一倍,靠的是什麽?只能說,在資本介入球鞋市場後,原來的“限量款”已經變了味,其價格走勢已經與球鞋本身沒有什麽必然聯繫,本質就是“莊家”在投機、“韭菜”在跟風,大賺或大賠都在轉瞬間完成。越是球鞋這類小眾產品,越容易拉高製造跟風,比大蒜的存儲還方便,比鬱金香還不需要打理。球鞋並不是剛需商品,替代品滿地,不會因材質增加了高科技含量、設計多麽有時代感而改變,從甚囂塵上到無人問津可能只需一個夜晚。

“炒鞋”的火爆,當然離不開球鞋生產廠家或經銷商的“助攻”,沒有他們的參與,鞋圈就難以成勢,越來越五花八門的“限量版”不斷推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現在已經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出現了,懷疑鞋交所的那些限量版球鞋有不少是“山寨”貨,更有尖銳者指出,目前就沒有“山寨”仿造不出來的鞋。

更為值得警惕的是,不少買賣雙方在鞋交所的整個交易過程甚至不需要真正做實物交割,而是隻做一個虛擬所有權的轉讓,鞋交所能看到買賣雙方的實時底倉,可以自己“坐莊”或操作“老鼠倉”,先於買家建倉,再先於賣家將自己手裡的貨賣出去,實現套利。如果再衍生下去,鞋交所完全可以設計出一種期權或期貨交易,直接將客戶打到爆倉,真要實物交割也不怕,可以找個“山寨”廠商出貨。

對於國內投資者來說,當前確實缺少一些收益率和安全性較高的投資產品,“炒鞋”的暴利確實非常具有誘惑性和吸引力。但成熟的投資者都知道,收益和風險都是共存的,千萬不要被“炒鞋”表面的暴利迷了眼,而忽視了背後的巨大風險。尤其是對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花費上萬去炒一雙鞋,背後隱藏的風險絕非他們所能承受之重。

蔣光祥(基金從業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