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你不能通過運動健身逆襲 反而越來越胖

趙先生在過去一年都有堅持跑步的習慣,但是在看到體檢單的時候仍然會嘆一口氣,其實他的身體也沒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但是微微發胖體型的他從去年的「兩高」正式步入「三高」人群的行列之中。

讓他不能接受的不是身體的日漸「油膩」,而是一年間,無論酷暑嚴寒,還是陰雨霧霾,他都在午休時間堅持的路跑,絲毫沒有像預想中那樣幫助他「減負」,更沒有阻止他血脂的上升。

於紅也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養成了運動的習慣,早晚各7到10公里的健步走成了每天的必修課,而她的目的很簡單,希望可以通過運動把體重降下來。可堅持了一段時間,體重秤上的數字不降反升,讓她滿是哀怨。

通過採訪專家,記者發現了運動健身這一「良藥」在他們身上「失靈」的原因。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常年從事運動健身的鮑克老師觀點,減肥或減脂,簡單說就是一個消耗多攝入少的過程,如果運動強度達不到消耗掉多餘攝入的水準,那這樣的運動一定不會產生太大效果。

這也直接解釋了趙路的堅持沒有起到效果的原因——他在路跑過程中,幾乎「成功」迴避了一次有效運動所要求的所有要素。

每天五公里的路跑,看似運動量並不低,但用趙路自己的話說「比快步走快不了多少」。這樣的運動強度,對於他的降脂訴求來說,明顯是不達標的。

同時,他不僅沒有控制飲食,反而「運動過後胃口特別好」。並且對油鹽糖脂的攝入毫無顧忌。

鮑克解釋說:「最簡單的說,就是他的運動即使能給他帶來體成分的變化,但是他不合理的飲食也會造成他現在的結果,更別說他運動的量太小了,消耗量根本比不上攝入量。」

運動健身專家趙之心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我們要問一句話,就是從事運動的人,是不是僅在生活方式裡頭增加了一項運動,但其他的方式注意了嗎?比如說什麼該少吃什麼不該吃,必須要嚴格的控制,沒有這個概念,那運動的消耗瞬間又被一頓飯補充回來,有時反而攝入比消耗更多,那肯定還會是導致一些問題。」

而對於運動量的問題,趙之心告訴記者,一次運動需要達到一定強度或者量的要求才能夠對人的身體指標產生影響:「你達不到那個運動強度,身體就不會啟動調節機制」。

這也就回答了於紅的困惑。據她的介紹,每天步行的路程雖然不短,但基本都是沒有強度的散步:「有時還停下來看看風景、拍拍照」。

在強調運動量的同時,趙之心還指出了運動適應性的概念。

他舉例說,他曾經接觸過一個堅持了20年健步走運動的訓練者,20年前,剛開始運動的時候,他的身體指標有了明顯好轉,「三高」都得到了控制。但是近來儘管他仍舊在堅持,但現在又出現了高血壓、脂肪肝,血糖也在出現問題。同樣的堅持,也注意控制飲食,為什麼越來越不靈了?

「除了一次訓練的強度,還要注意一個階段的強度,」趙之心介紹說,「常年做同一個強度的訓練,一定會失去原有的訓練效果,那麼這個時候就涉及到運動模式和運動強度的改變。」

根據他的解釋,當達到一定強度後,運動會對人體指標產生影響,同時人體也在對運動產生適應。

長期堅持運動的人在逐漸對運動強度甚至運動方式產生適應性後,這樣的強度或方式就不能夠再身體指標產生影響,就需要改變運動強度或者運動方式。這也是另外一些人長時間堅持運動以後,效果會有「反彈」的原因。

這是他們的故事,卻不只是他們的困惑。

運動健身如今已是潮流,從個人愛好逐漸轉變成一種廣受歡迎的生活方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對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運動健身保持或改善身體狀況。但與之相配套的運動健身知識甚至是常識卻並不普及。

在採訪過程中,專家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同一個概念。

鮑克在採訪中說道:「人無論是肥胖還是三高,都屬於疾病。運動可以預防或者幫助改善身體情況,但運動並不能治病。」

而趙之心則在採訪一開始就提出,大多數人對運動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因為身體有了問題而去做運動,根本不叫健身。而是應該稱作康復性訓練。比如你有高血脂、有高血壓、你超重,那你就是病人,或處在一種病態,那麼你去運動的時候,就應該叫康復性訓練,根本不能叫健身。現在很多人運動都是盲目的。」

他表示,健身應該是身體健康的的情況下,通過運動來提高身體機能。與現在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問題而參加運動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上升到更高的領域,目的在於提高運動能力和運動成績的訓練屬於專業體育範疇;而普通人群所需的康復性訓練或健身,則屬於大眾體育範疇,也就是以運動的途徑,幫助改健康狀況。

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的體育研究和體育教學著眼更多的在專業體育。

因此大多數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會有意或無意間掌握一些運動技能,如跑步、踢球等,但對於運動健身或運動訓練所應掌握的知識甚至常識卻知之甚少,健身知識在中國的社會普及度和認知度都極低。

或者說,長期以來我們所獲取的有關體育的知識結構是有些「畸形」的。

另一方面,當體育與健康結合,試圖以體育的方式塑造或改善健康狀況,就不單是體育一家的事,同時需要配合醫學知識。

「但有很長一段時間,體育涉醫是一種忌諱,」趙之心說到,「我們過去學術的要求和學術的氛圍對自己做出了限制,因此真正的健身專項的研究和推進是一直非常滯後的。」

所以當健身、健身教育要應對疾病、應對健康問題,而不是應對運動成績時,能夠提供專業有效指導意見的從業人員數量和品質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某種意義上說,在如此「激昂」的健身需求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憑藉一腔熱血在無知中「裸奔」。

也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人人都能上演依靠運動健身「逆襲」的勵志劇。(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