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富養一個像林徽因這樣的女兒?

物道君語:

前幾天,一個95後的女子酒駕,開著瑪莎拉蒂撞上一輛車,致2人死亡,1人受傷。事發後,網友扒了她的微博,大多是炫富的內容,這面容姣好的女孩是個富家千金。

人們常說:窮養兒,富養女。

但這個用金錢養出來的女孩卻無視生命的寶貴。

難道富養女兒,有錢就可以了?

16歲時的林徽因因為AI修複照片上了熱搜,有人說是網紅臉,也有人說這是照片是假的。

我倒覺得,林徽因的美更多在於五官與氣質的搭配。

如果說陸小曼的美是十裡洋場的風情,那林徽因的美便是人間四月的清淡。

清淡而文藝的氣質,溫柔亦剛毅的眉宇,真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像林徽因這樣的女子卻不僅僅是用金錢富養出來的。

富,還有精神的豐富。

1920年,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歐洲

面對是非

用家風養氣節

林徽因的祖父是清末辦新學的先驅,中西文化的熏陶讓林家人都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站上了歷史的風口上。

辛亥革命前,林覺民留下一封《與妻書》,便前往黃花崗起義,從容赴死。那年他24歲,是林徽因的叔叔。

五四運動前,林長民從梁啟超那兒收到了消息,巴黎和會談判失敗,有人把山東賣給了日本。林長民義憤填膺,執筆一揮,寫了篇不足三百字的《外交警報敬告國民》:

“......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淞滬會戰

2天后,這篇社論引爆了五四運動,一場大火席卷中原。

而林長民那年43歲,他的女兒林徽因15歲。

25年後,日軍已佔領了貴州,臨近的川渝地帶岌岌可危。

林徽因當時正流亡在四川李莊,兒子梁從誡問她: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麽辦?”

“中國讀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林徽因不僅是那個一身詩意千尋瀑的女文青,這溫柔背後也有不屈的脊梁。

有句話說:真正優秀的父母,是孩子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在人間的大是大非面前,他們不會隻講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與胸懷去解讀這個世界,然後帶給孩子答案。

家風如血脈,千百年來流淌著,悄無聲息沉澱著。潤物無聲中,滲透到風骨裡,成為人的品性。

富養子女,家風是最好的傳承。

面對世界

用旅行來開眼界

五四運動一年後的春天,林長民得到機會去歐洲考察。這位留學日本的父親,先進開明,不拘傳統,所以他決定帶上16歲的林徽因。

“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在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林徽因,雙眼清澈,看世界明媚如同新生,父親正好給她打開一扇窗。

1920年在倫敦的林徽因。

在歐洲,父親帶著她去遊覽巴黎、羅馬、日內瓦、柏林等城市,這些古老城市保留著上個世紀的模樣,古跡和文物無一散發著歐洲古典文化的味道。跳出中國五千年文明,西方另一塊大陸的古文明也同樣讓她震撼。

不僅文明,還有工業革命後飛速發展的整個世界,父親帶著她走過工廠報社,從實地去感知資本主義的運作,即便浪漫的林徽因並不感興趣。

林長民卻說:“不可不觀。

多年以後,林徽因決計想不到,這次所見的西方文明和工業發展,正在悄悄地拓寬其眼界,甚至改變了她的一生。

遊學期間,她結識了一位女建築師,她們常常一起寫生,畫建築。林徽因也開始慢慢認識建築,陶醉在哥特式教堂的肅穆神聖裡,皇家宮殿的莊嚴精致中....

懵懂的她也因此撥開人生迷霧,找到一條路,選擇了集藝術和技術於一身的建築學,並以此畢生事業。

父母的眼界,決定著子女所見到的世界。

只有廣闊眼界的父母,才能看到山丘後面的星辰大海,子女的世界也更加完整。

林徽因考察古建築。

面對自我

用文學來養品性

林長民曾十分驕傲地對徐志摩說過:

“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正因平等,林長民與林徽因在詩歌上才有共同語言。

建築是林徽因的主業,而詩,是她的氣質品性。

1924年,泰戈爾來北京,當晚北京文化圈的人為他安排了一場詩劇表演《齊德拉》,出演的人員正是林徽因、徐志摩、林長民。報導給予讚譽:“父女合演空前美談。”

1924年春,泰戈爾訪華,左一梁思成,左三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右一徐志摩,右二林徽因,右三泰戈爾。

林長民也熱愛詩,與林徽因都是新月社的成員。在詩歌面前,兩人是朋友。所以才能跳脫血緣關係,去探討更廣闊的問題。林徽因亦對別人說過:父親是她唯一的知己。

林長民走出父親的位置,以朋友的身份走入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借詩培育其品性。

在中國,詩從來不是有用的東西。

右一林徽因。

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價值體現在家庭中,評判的唯一標準便是會女紅,會家務,然後相夫教子,碌碌一生。而林長民並不關心社會這些規矩標準,而是更在意女兒的作為一個人的品性。

正如梁啟超所講:若所學太專,就需要分點精力在文藝上,如此生活才不會單調以至於煩惱。

人生有許多無用的事,恰恰能成為我們所追求的意義。

1927年,林徽因以優異的成績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

面對愛情

父愛在場培養理性

每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春心萌動;可也常因所謂的愛而迷失自我。

正如林徽因在倫敦遇上徐志摩時,他鄉得遇知己,相談甚歡,“愛”一時蒙蔽了這個少女的眼睛。她並不了解,這位已有妻兒的人是否就是正確的人?

局外人林長民看得更清楚點,他的理性讓林徽因知道:徐志摩並非理想的人生伴侶。

從國外回來,徐志摩先發布了與張幼儀的離婚通告,之後,便準備到北京跟林徽因求婚。

面對來勢的求婚,林長民聯合梁啟超,站了出來保護林徽因。

徐志摩一到北京,林長民先請他吃飯,他寫道: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友誼長葆,此意幸亮察之。”

林父明白要先穩住他,於是說你感情熱烈,我女兒還小,嚇到她了,只好先由我來答覆。你來我家吃頓飯,我們聊聊,還強調了一下友誼天長地久,友誼畢竟不是愛情。

接著,梁啟超為了未來兒媳,也寫了封信:“....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

左一為林徽因母親何雪媛,梁林的姻緣也得到了兩家長輩的首肯和祝福。

大概是:徐志摩,林徽因是你不可得的夢境,不要因此沉迷。

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之後沒幾日,徐敗下了陣,因為林徽因與梁思成訂婚了。

林長民並沒勒令林徽因不能與之交往,亦不粗暴地拒絕徐志摩,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大而化之。

父愛的在場,能讓懵懂的女兒在愛情上保持清醒,在人生的選擇上保持理性。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結婚照,婚紗由林徽因自己設計。

也許有人會說: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如林家那樣的財富地位,怎麽富養?

沒錯,這是事實,但不是借口。因為富養,不僅是物質。

抗戰爆發後,林徽因帶著五歲的梁從誡和八歲的梁再冰,在槍林彈雨中四處輾轉流亡,長達九年。

1938年,林徽因(中)和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流亡在大西南。

在艱苦逃亡生涯中,林貧病交加,奶粉是最高級的補品,煤油燈是最現代化的奢侈品,行軍床便是席夢思,就連吃飽一頓飯都是奢望。

即便如此,林徽因每天都會給孩子朗誦古詩,讀“劍外忽傳收薊北”、“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樣的詩句,文學結合遭遇,給孩子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

還一起跟孩子們讀英文版《米開朗琪羅傳》,她讀完一章就給孩子講一章,一起領略藝術的共鳴。

梁從誡和梁再冰,一個當了學者,一個當了記者。最終,他們都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可見,富養,物質很重要,可父母眼界,及其人格精神更重要。

因為只有心中裝著星辰大海的父母,

才能富養出懷抱天地的子女。

1948年,林徽因(前排左起中)的大女兒梁再冰(前排最左)入伍前照片。

物道:使物有悅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微博@物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