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林徽因64周年祭: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她是一代才女,

寫詩、繪畫、研究建築。

她一生被三個男子傾心,

被譽為最美人間四月天,

她是林徽因。

4月1日,是她64周年祭。

1

簪纓之族

1904年6月10日,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誕生在古老的杭州。從此,這座山溫水柔、煙雨朦朧的老城,又平添了些許風姿嫵媚。

她的降生讓整個老宅的人都欣喜不已,祖父林孝恂更是喜悅地吟哦著《詩經·大雅》中的詩句:“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為她起名徽音。

這句詩實則是讚美了文王妻子大姒(太姒)兼有周薑(文王祖母)的賢淑美好和大任(文王生母)的雍容端莊,祖父為她如此起名,其中不無對她的殷殷厚望。

後來,徽音因常有作品見諸報刊,而當時有另一位常寫詩的男作者也叫林徽音,報紙刊載時常把兩人弄錯。她便為自己改名徽因。

她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金華、石門、仁和等地知州。

祖父有五女二男七個孩子,徽因父親林長民是家中長男。祖父十分重視家中子侄輩的教育,於是在杭州家中設立了家塾。家塾分國學與新學兩齋,國學延請林紓為主講,新學延請林白水為主講。

徽因兩歲時,父親林長民赴日留學,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法律。在幼年的徽因記憶裡,父親就是一封封從日本寄來的信,一個遙遠而模糊的影子。

四歲時,祖父讓她跟著表姐們,由大姑母發蒙讀書。大姑母常常向家人感歎徽因的聰慧穎悟,上課時看似漫不經心,每逢背書時卻能夠滔滔成誦。

2

不幸家庭

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出生於一個詩書淵源頗為深厚的官宦之家,後又赴日留學習得國外的文明風氣,不僅善詩文,工書法,且留心於國家大事,心懷廣大。

徽因的母親卻是出身於浙江嘉興的一個商人家庭,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舊式婦女。且因生長於商人家庭,不曾習得琴棋書畫,又自小嬌生慣養、不善操持家務,因而既得不到丈夫的疼愛,又得不到婆婆的歡心。

在徽因的小妹妹不幸因病夭折後,父親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輕貌美的三夫人程桂林。此後,徽因母親的境遇就越發不堪,被父親冷落,被婆婆嫌惡。

徽因和母親一起住在後面的小院子裡,二娘和弟妹們一起住在前面的大院子裡。

每逢父親歸家,為二娘買來各種新奇物件,徽因卻只能在前院的歡聲笑語裡,在身畔母親對父親的抱怨、數落和啼哭裡,體味著一個孩童不該有的心靈的陰翳。

多年後,兒時的這段經歷仍然如影隨形,揮之不去。1937年4月18日,她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了一篇小說,題目是《繡繡》。

小說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繡繡的小女孩,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懦弱無能,得不到父親的寵愛而盡日哀歎抱怨,父親娶了新姨娘又生了小孩子。繡繡整日掙扎在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中,她愛父親,又恨他的冷漠無情;她也愛母親,卻又恨她的抱怨嗟歎讓父親越來越遠,最終繡繡在這種沒有溫情和愛憐的家中因病而寂寞地死去。

小說雖是虛構,然而其中不無鏤刻著兒時徽因對父母既愛又恨的心聲。

3

遊歷歐洲

1920年,徽因已是16歲的纖纖少女。就在這一年,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歐洲訪問考察。

這是一次為時一年半的長旅,他決定帶上徽因同行。在給徽因的信中,他展露出一個慈愛且開明的父親的姿態諄諄教誨道:

“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

第二要汝近在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

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瑣碎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1921年初夏,父親帶著徽因遊歷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的一些城市。一處處文化名勝、博物館和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工廠、報館。父親忙碌之時,她便敞開心靈,任憑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寧、蕭伯納的文學作品的滋潤。

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少女林徽因,之後她對文學、對藝術、對建築乃至對國家大事的關切蓋源於此。

4

志摩情思

1921年9月,徽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倫敦聖瑪利學院學習。

父親行程忙碌,更多的時候都是她一人聽著倫敦不絕的雨,陷入寂寞的心緒中。便在這時,浪漫小說裡才有的一個聰明有趣的年輕人敲開了她少女的門扉。

11月16日,一個叫徐志摩的年輕人來拜訪林長民。那時的徐志摩在英國作家狄更生的幫助下,獲得了劍橋大學特別生的資格,可以隨意在各個學院聽課。

在與林長民相識後,兩人都有知己之感,還玩過一場互通“情書”遊戲。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個有夫之婦,林長民扮一個有婦之夫,雙方假設在這樣不自由的境況中互相愛憐,在書信中互訴衷腸。

這原是兩個文人的一場心心相惜的軼事,足為後人一笑。卻沒想到這竟成了徐志摩一生的映照,只是故事的主角換成了林徽因。

隨著與林長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與林徽因兩人也相熟起來。他們常會在一處談論一些作家作品。

徽因對藝術和文學的獨特見解常常激發出他靈感的火花,她的穎悟靈秀、江南女子獨有的溫婉氣質更是讓他心旌搖曳。而對少女林徽因來說,徐志摩廣博的識見、坦率真摯的性情以及他詩人般的灑脫奔放同樣讓她感到精神的舒展與升華。

他們常常會在暮春時節結伴在劍橋漫步,順著蜿蜒的河流,走在靜謐的小徑上,聽著遠處教堂的鍾聲,感到一種心靈的寧靜。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曾寫道:

“我這一輩子就隻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他的情感來得迅疾而熱烈,他曾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而今,他看到林徽因便覺得此生有幸,他要去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自由與美”。

儘管那時的他早已為人夫,為人父。他坦率地向林徽因表達了自己的愛,他決定為了這份愛結束自己不幸的婚姻。

可是那時才17歲的林徽因卻不知所措了,她畢竟只是一個少女,第一次遇到除父親以外有好感的異性,她所有的眩暈、喜悅、害怕、羞澀、困惑、擔憂都是那般地真實。

最初的慌亂後,她沉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她知道她對徐志摩更多的是仰慕、是感激、是如師如友,況且他已有家庭,她所受的傳統倫理教育,她高傲的性情,她理性的一面都不允許她接受這份愛。

1921年10月,她隨父親乘海輪歸國。

而徐志摩,即便遭到了拒絕,仍是不顧一切反對地同張幼儀離了婚,他覺得這不僅是為了林徽因,也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境界。

此後的歲月中,兩人始終保持著朋友間的真摯而純潔的情誼。

1924年4月,梁啟超、蔡元培以北京講學社的名義邀請了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林徽因與徐志摩一路伴隨在泰戈爾身側,當時的報刊有這樣記載:“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肩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一幅三友圖。”

許多年過去後,徽因在徐志摩遇難後曾懷著悲痛給胡適寫過一封信,她說:

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麽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

5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1922年,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即將從清華學堂留美預科班畢業。這一年,他21歲,林徽因18歲。

梁啟超與林長民俱是政界名流,兩人是摯友,兩家的兒女自然很小的時候就見過面。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再加上長輩的撮合,梁林兩人很快便相愛了。

梁思成待人謙和、斯文有禮,個子雖不高,忠厚裡卻有一種調皮與幽默。兩人無論是出身教養還是文化構成都有許多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常能讓兩人感到一種靈魂的契合

1924年6月初,兩人一起前往美國。他們原計劃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系,但最終因建築系不收女生,兩人只得改報了美術系,同時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

國外的生活豐富而充實,兩人均天資聰穎,且肯刻苦鑽研,於建築一學頗多精進。

1925年,林長民不幸中流彈身亡的消息傳來,徽因悲痛欲絕。那是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殘酷,感受到命運的莫測。

父親沒了,從此她不再是養尊處優的林家大小姐,她要擔負起生活的重負,要照顧好母親和尚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不允許自己悲傷太久,她有太多的事要做。

1927年6月9日夜,兩人挽著手慢慢走在月色下,梁思成將一面圓圓的仿古銅鏡鄭重地遞到她手上,上面鐫刻著一行小字:“徽因自鑒之用思成自鐫並鑄喻其晶瑩不玨也。”

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相戀5年後,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了婚禮。婚後,兩人進行了三個多月的歐洲遊歷,也是他們永結同心的蜜月之旅。

1928年秋,兩人回國後,先後來到東北大學任教。徽因擔任專業英語課和美術裝飾史課的教師,思成則講授《建築學概論》梁思成放下了一切守護在她身邊,陪著她一起悲傷,一起振作,此後的萬水千山,他們還要一道扶持著走過。

1929年8月,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在沈陽出生,為了紀念孩子離世不久的祖父飲冰室老人,他們為女孩起名“再冰”。但不久,徽因卻累垮了,少年時得過的肺病複發,因東北氣候不宜療養,她只得和寶寶先回北京。

此時,東北時局已很不穩定,日本人對東北的野心毫不掩飾。1931年,思成在結束學年課程後,辭去教職,也回到了北京。

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佔領了東三省,東北大學也被關閉。

梁思成回到北京後,應聘到朱啟鈐先生任社長的“中國營造學社”任職,這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民間學術機構。

兩人在靠近東城牆的北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四合院,一家三代搬了進去,與他們相鄰而居的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金嶽霖先生,朋友們都叫他“老金”。

一次,徽因和思成如孩子般爬到前院正房的屋頂上笑嘻嘻地喊“老金”,金嶽霖笑著道:“我送你們一副對聯,上聯是梁上君子,下聯是林下美人。”

6

詩與小說

1931年夏,徽因來到香山養病,徽因娘和小再冰隨往,一道住在雙清別墅。思成工作不忙時常上山來陪伴,老金、沈從文、徐志摩等也常來探訪。

在這段日子裡,徽因開始了寫詩、寫小說。

徽因堂弟林宣後來憶道:“徽因寫詩時,要點上一炷清香,擺一瓶插花,穿一襲白綢睡袍,面對庭中一池荷葉,在清風飄飄中,吟哦釀製佳作。”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那一晚》、《笑》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均寫於這一時期。

1932年8月,兩人第二個孩子出世,取名“從誡”,徽因懷著愛意寫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一句愛的讚頌》。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此時,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要以體弱的身子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奉養老人,還要時時關注時局的動蕩、物價的漲跌,可是她的心靈永遠高居在其他地方,在詩歌裡,在音樂和繪畫裡,在建築裡,在朋友裡,生活的瑣碎平庸處永不能磨損了她的光彩。

1936年8月,她選編的《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剛一上市便很快售罄,僅隔三個月又再版。

7

遺跡考察

從1930年到1945年,兩人共同走過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1935年,兩人登上了天壇祈年殿進行測繪。

徽因一邊測繪一邊感慨道:“世界上所有能載入史冊的建築都是權力意志的體現。最能體現權力意志的除了皇權就是神權;所以這樣的建築不是宮殿就是廟宇。”

思成應道:“是啊,所有建築都是人造出來的,可他們一旦屹立在大地上,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人站在偉大的建築面前反而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

千山萬水,兩人始終相依相伴走過。

張清平在《林徽因傳》裡這樣寫道:

“如果用思成和徽因終生癡迷的中國古建築來比喻他倆的組合,那麽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簷,精致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8

流亡生涯

1937年7月7日,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人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紛紛呼喊道“保衛盧溝橋!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強盜出中國!”

7月29日,北京淪陷,日軍入城。8月的一個清晨,思成一家五口踏上了漫長的流亡之路。

在給友人的信中,徽因寫道:“從盧溝橋事變到現在,我們把中國所有的鐵路都走了一段!”

到了長沙後,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們暫居在了長沙韭菜園教廠坪134號。每當大家心情沉悶、思念故土的時候,思成就會領著大家唱起歌來,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民”唱到“向前走,別退後,生死已到最後關頭。”

那是無數個陰翳日子裡的一抹亮色。

離開長沙後,又是一番坎坷,一家人終於到達昆明。梁思成因連日辛勞脊椎病發作,徽因承擔起了全部的家務。為了維持生計,她接受了雲南大學為學生補習英語的工作,每次去上課來回要翻四個山坡。

終於領到了40元工資,徽因幾經猶豫,終是買下了一種皮尺,那是外出考察古建築必不可少的工具。皮尺要23元,幾乎花掉一大半工資,可她想,思成見到了一定很高興。

戰爭仍在進行著,物價飛速上漲,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越來越貴。可就是在這樣貧窮而淒清的日子裡,兩人仍然筆耕不輟。

思成決定著手撰寫《中國建築史》,徽因雖早已因操勞臥病在床,卻仍想著多讀一些漢代歷史,給思成的研究一些幫助。

在《中國建築史》終於完成後,梁思成在前言中深情地寫道:“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

9

最後的日子

1945年8月10日晚,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全城的人都跑到了大街上,他們盡情地歡呼著,慶祝著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而徽因的病卻愈加嚴重了,費正清和妻子費慰梅專程請來有名的胸外科專家朋友為她醫治,他告訴費慰梅:“林徽因的雙側肺部和一側腎均已被結核菌嚴重感染,她的生命最多還能維持五年。”

費慰梅說道:“我沒有告訴她,她也沒有問。我想她全知道。”

1946年7月,梁林一家乘飛機北歸。回到北平後,梁思成被聘任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建築系剛成立,資料不夠豐富,徽因便把家裡珍貴的善本書、絕版書推薦給年輕教師,任他們挑選、借閱。她很開心,覺得這些書總算體現了價值。

年輕學生都很願意同她談話,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每次談話結束後,她是怎樣咳嗽地喘不過氣來,整夜整夜地難以入眠。

1947年12月24日,林徽因做了一側腎切除手術。手術成功了,然而她的體質實在太弱,傷口久久無法愈合。

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圍城月余,傅作義部堅守城池。國民黨政府擬就了北京各大學欲“搶救”教授名單,梁思成也在其中。許多文化名人都乘著飛機走了,但梁林二人選擇了留下來,留下來,與祖國一起。

一天,兩位共產黨軍人帶來了一張軍事地圖,讓他們標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古跡和建築群落,以使攻城時炮火能夠避開。他們激動不已,不必多加思索,一處處位置便被精確地標注出來,那是他們用盡一生去研究、去呵護的東西,視若生命。

1949年隨著解放全中國的命令,梁林二人又迅速組織人員編寫出了《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因為他們的努力,無數古建築、文化古跡得以被後世觀賞、驚歎。

此後,他們又一道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當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紀念碑終於在1956年7月建成時,林徽因卻再也見不到了。

她的雙肺已被結核病菌深度吞噬,腎髒也已被切除一側,夜裡靠安眠藥才能睡四五個小時。

1955年4月1日清晨6點,當夜色終於褪盡,光明終於到來時,她卻已永遠地離去,一同帶去的還有那人間的四月天和梁間燕的聲聲呢喃。

10

萬古人間四月天

1955年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其中一幅挽聯中寫道: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作者是金嶽霖。

林徽因去世近10年後,一次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問道,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金嶽霖為林徽因終身不娶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梁思成道:“1931年的一天,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麽辦才好。......我說,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他們永遠幸福。

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

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此後我們再沒有談起過這件事,因為我相信老金是個說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個誠實的人。......所以我們三個始終是好朋友。”

福建的陳鍾英、陳宇二先生在80年代編纂完成林徽因詩文集後,曾想請時已年過八旬的金嶽霖寫篇關於林徽因的文字。他卻在沉默良久後,一字一頓地道:“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深情如此,也許是因她美好地值得他如此!

李健吾在《林徽因》中所寫的一段話,我想最能概論林的品質。

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

對比同時代其他的才女,她沒有張愛玲對情感的決絕,沒有陸小曼身姿的穠豔,也沒有蕭紅身世的淒涼,她始終理智而冷靜、柔婉而堅韌,如一杯淡雅的清茶,初時不覺濃烈,回味無限悠長。

參考文獻:

張清平《林徽因傳》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林徽因全集》

· 億課精品課程推薦 ·

唱出來的經典

打造絕美詩詞世界

僅需2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