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思成孩子談母親林徽因:世人都誤解了她,她從未鋒芒畢露

談到林徽因,總有人想起高曉松的那句“我看見女知識分子就疼痛“。雖然,高曉松這句話裡滿含對女性的歧視,但也收獲了不少的追隨者。

網絡時代,太多人愛捕風捉影的花邊新聞,對於事實的真相,反而不關注了。而基於此,建築大師林徽因,是被詬病得最多的。

林洙的《林徽因,梁思成和我》這本書的出版便火爆,恰恰應證了人心變得浮躁。這本書裡說林徽因1932年和梁思成坦誠,自己同時愛上兩個人。可實際上,1931年金嶽霖便已經出國。

甚至當時還有人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曖昧,在徐志摩去世後兩年便追隨而去,可實際上,林徽因的去世時間,是1955年。

一、梁從誡談林徽因,很少有三從四德的溫順

梁從誡作為梁思成的孩子,曾經寫過一篇小文集,講的便是他的母親林徽因,可真正看過這本文集的人,少之又少。

他說,世人都說母親是多才多藝的女子,可在自己印象裡,母親卻“面容削瘦“,對待專業卻很”忘我“,對待孩子則很“平等”。

那時,家長主義盛行,可林徽因卻是一個喜歡以“成年人的友誼”來平等對待自己孩子的女子。他說,關於當年的往事,母親林徽因很少談,仿佛眾人口中的那個“民國女神”根本不是她。在記憶力,母親常常遭受病痛的折磨,卻總是有新的追求,每天也活得很開心,從不曾抱怨。

關於母親的性格,梁從誡提到,或許是因為幼年的成長經歷。她愛自己的父親林長民,卻也恨他不愛自己的母親;她也愛母親何雪媛,又恨她不爭氣只知道抱怨;對於家中幾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她也抱有真摯的感情。

偏偏是那種扭曲的家庭關係,偏偏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因此母親林徽因在成長的路上,極少表現出如封建女子那般的溫順,不愛三從四德,卻追求人格的獨立和自由。

也正因為如此,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上,母親林徽因很少采取粗暴的權威的說教,更多的是彼此尊重的相互溝通。

二、和父親相遇很早,很得爺爺梁啟超的歡心

關於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相識,梁從誡說是“在去英國之前”。但是等母親林徽因從英國回來以後,他們的來往更多了。而這段婚姻,最得祖父梁啟超的歡心,卻不被祖母喜歡。

關於父母是不是包辦婚姻,梁從誡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父母最後走入婚姻的殿堂,是一起經歷了許多西方民主思想以後的自主選擇,他們之所以覺得彼此親近,是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方面具有高度一致。

當然,這種喜愛的表現形式卻很不一樣。比如父親最愛動手,愛木工愛繪畫,最愛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行動;而母親則不同,林徽因最愛創意,愛文學,她靈感來了便會投入工作,常常顧不了其他的東西。這也是為何母親不被祖母喜歡。

不過梁從誡倒是證實了,選擇建築學是父親受了母親的影響。當時的父親美術才能優渥,想致力於雕塑藝術,不過後來轉學了建築學。至於母親,之所以選擇建築學的原因,是因為聽說這門學科中國當時還沒有。

而他們一起出國留學,並非家裡的特意安排,而是命運恰好。父親本來比母親早一年上學,只是因為車禍,斷了左腿,不得已推遲了一年。而母親林徽因則是在父親斷腿以後,考取的半官費留學。

三、母親從未鋒芒畢露

在梁從誡心中,那個光芒萬丈,據理力爭的林徽因仿佛不是自己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他印象裡,從來不曾鋒芒畢露。

母親林徽因喜愛的,也是女孩子都喜愛的東西,比如戲曲,甚至在國外的時候,她還學習舞台美術。很少有人知道泰戈爾訪問中國的時候,母親就串過《齊德拉》,後來也曾寫過不少獨幕劇本。

關於婚禮,母親林徽因之所以自己涉及婚紗,是因為她不願意以西方的白紗做結婚禮服。她想要用中國的東西,可那時候,根本就沒有中國的禮服。於是,最終才自己設計。當然,這一次設計,是母親第一次親手設計東西,看上去也比較幼稚。

後來,父親去東北大學任教,當時東北的環境並沒有北京舒服,只是,他們都覺得,有志氣的人應當不怕吃苦。最後,他們去了東北,並在那裡生活了幾年。母親從來沒有抱怨,哪怕被寒氣傷了身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