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科學家《Gut》發文:中國人的高脂飲食,傷不起的腸道菌!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播放GIF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頓油膩膩的大餐後倍感腹脹、臃腫、睏乏並行動遲緩。事實表明,高脂肪飲食下肚,我們腸道中的很多細菌也都如我們的體感般「睏乏並行動遲緩」,因此無法很好地完成它們的本職工作。

播放GIF

2月19日發表在《Gut》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當個體在六個月內將脂肪攝入量提高到每日飲食的40%時,有益腸道細菌的數量會減少,而有害腸道細菌的數量會增加。這項研究在中國完成。

該研究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首席教授李鐸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脂肪飲食與腸道細菌種類和數量的不利變化存在相關性。」

除了改變微生物組的組成,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體內炎症誘因的增加。這些變化或將導致代謝紊亂,如糖尿病和心臟病。

紐約大學Langone健康中心的營養學家Samantha Heller說:「腸道細菌對人類健康有著廣泛的影響,而且它們以我們所食為食。研究表明,這些細菌以植物纖維為生,如存在於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和穀類中的纖維;而富含脂肪、紅肉、加工肉類、乳酪、甜食、精製穀物和油炸垃圾食品的飲食則會在某種意義上毒害細菌。」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飲食是低脂肪並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然而,現如今也轉變為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了。與此同時,肥胖率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

在該研究中,為了觀察當個體從低脂飲食過渡到高脂飲食時,腸道菌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研究團隊招募了217名志願者,他們年齡18至35歲,BMI小於28。

李教授說,參與者們在研究開始前的平均脂肪攝入量約為31%。

參與者們被隨機地分到三組中的一組,三組飲食中的脂肪攝入量分別為20%、30%和40%。同時,研究人員改變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比如大米和小麥麵粉,以補償脂肪攝入量的變化。膳食中的纖維和蛋白質含量維持不變。

研究持續了6個月。結果顯示,這三組人都減輕了體重,但脂肪含量最低的一組減掉的體重最多,腰圍、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降幅最大。低脂飲食組的腸道細菌豐度也有所增加,包括含有丁酸鹽的Blautia和Faecalibacterium,已知這些細菌具有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還與降低膽固醇水準有關。而攝入脂肪更多的人表現為Faecalibacterium的豐度減少,而Bacteroides和Alistipes增加。在中國人群中,Bacteroides和Alistipe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在糖代謝正常的人中更為豐富。另外,它們也與膽固醇水準升高相關。高脂肪飲食還與長鏈脂肪酸代謝的顯著變化存在相關性,而長鏈脂肪酸代謝產生更高水準的化學物質會誘導炎症發生。

圖片來源:《Gut》

李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飲食處於轉變期的健康年輕人中,高脂肪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組、糞便代謝組學和血漿促炎生物標誌物具有顯著的不利影響。而低脂飲食則表現出與這些生物標誌物更有利的特徵。這些結果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表明處於營養轉變狀態的國家營養指南應建議不要增加膳食脂肪的攝入量。這一發現也適用於脂肪攝入量高的發達國家,但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看看不同人群是否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

他補充說:「我們建議,對於一般健康人群(至少是亞洲人)來說,脂肪攝入量不應超過總能量的30%。大部分的脂肪都應該源於健康脂肪,如豆類、花生和橄欖油。」

營養學家Heller強調,不要把這項研究的結果解釋為飲食中的脂肪是不健康的。我們需要吃脂肪來保持健康,尤其是不飽和脂肪。

但是,她補充說,有時我們的身體無法承受過多脂肪。富含動物脂肪的流行飲食(比如生酮飲食和原始人飲食)長期來看可能對腸道微生物產生有害影響,從而增加炎症和慢性病風險。

為了使腸道微生物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健康,Heller建議人們多吃蔬菜、豆類、水果、穀物和堅果,同時避免加工肉類、限制紅肉和乳酪,平衡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攝入量。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