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下這兩類人最擔心房價下跌,真正的剛需應該這麽做

最近,中原地產發布了一組有關上市房企的數據。

結果顯示,100家上市房企2018年三季度業績預告,盈利房企佔比達到了91%,僅9家房企虧損。

此外,營業收入方面,100家上市房企合計為1.07兆,同比上漲31.2%,淨利潤為1012億元,淨利潤率為9.44%,淨利潤漲幅達到了35.2%。

還有一條更勁爆的消息,來自新京報。北京萬科天地項目注冊一批公司,通過法人變更的方式為購房者獲得購房資質,這就是典型的以公司名義買房。

而在29日,新華社發布了一則評論《如何看待未來房價走向?》,正面懟了所謂放鬆調控的論調。

這幾條新聞都是零散的,但是如果組合起來看,卻也能一窺當下房地產巨集觀預期層面的角力。

當下哪些人最擔心房價下跌?

1、開發商

毫無疑問,首先擔心房價下跌的肯定是開發商。

道理其實很簡單,相比較購房者,開發商是吃這碗飯的,他們要不停地借錢,不停地拿地,不停地蓋房賣房。

房價下跌,購房者觀望即可,但開發商有方方面面的壓力,有債務要還,還要維持股價,照顧股東的利益。

當下的調控已經嚴絲合縫,任何違規操作都會招來極其嚴厲的懲罰。上述萬科天地以公司名義幫助購房者繞開限購政策如果被核實,相應的懲罰絕對輕不了。

面對如此嚴苛的調控體系,開發商能做的其實不多,以退為進算是比較合適的。當前房地產預期層面一片綠,這裡面自然也少不了開發商的功勞。

比如變相降價賣房子,老業主鬧售樓處,又死扛者不退房等等。對於開發商來說,是不可能給老業主退房的,對於所謂降價,實際也並未讓利多少,大多數數取消了以前的捆綁合約而已。

這並不是一種好的策略,也不能說是開發商一手導演的,但順水推舟,借力打力卻是肯定的。

會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但現在,高喊“活下去”的房企並未能盼到及時雨。從調控的角度來說,當前樓市的表現已經基本達到預期。

從購房者層面來說,投機和投資需求明顯降溫。而已經買房的剛需,雖然也會面臨房價下跌,但大概率是不會主動斷供的,我們有優良傳統,節衣縮食也要按時還月供。

從開發商層面來說,扭轉了預期,房企自然也不會太放肆,以往那種無腦借錢,無腦拍地的行為會明顯收斂。

房地產行業也必然要斷然出清,至於那些因為拿了高價地而陷入困境的房企,出局是必然的,等待他們的基本上是被大房企收購。土地環節也有泡沫,這個泡沫主要由房企來承擔。

現在開始鼓勵成屋銷售,這不會是大規模冒進,但也是為爛尾風險在打預防針。非常時期,爛尾可以有,但要控制在安全線以內。

2、地方城市

靠著土地,地方城市舒服日子過得太久了。但是從2017年開始,脫虛就實,去杠杆已經成為共識,各地要努力幫助實體企業渡過難關。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以上策略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央媽多次降準,商業銀行手裡有錢,但仍然不願意給大量中小實體放貸。大量資金又開始流入各類基建項目中,這些項目都是央企國企操刀,貸款利息極低,還能拉動GDP。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開始下調房貸利率,縮短放貸周期。

在脫虛就實這條路上,能突圍的畢竟是少數,數得著的也就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大概也就是20個左右。剩下的城市都要面臨人口流失,產業凋敝等紅利到期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其實也做不了長遠的打算,維持住當前的數據,不在任上下滑就算OK了。所依靠的仍然是土地和房價。土地財政,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無疑是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現在,它的副作用正在放大。

從2015年到現在,房地產經歷了一個最強的爆發周期,該漲的不該漲的都漲了。

對於新華社的這則評論,其實我們也能聞出一絲無奈。

當然,擔心房價下跌的還有更多角色,比如炒房客等,這裡就不做一一展開了。

那麽作為普通購房者,我們能做什麽?

有人說,現在堅決不能買房了,持幣觀望。

這話沒毛病,畢竟房價的確在下跌。

北京東邊的燕郊,房價已經跌了5成,而且還根本停不下來。

但是,對於真正需要房子住的人來說,一刀切卻並不一定對。

實際上,在房價下跌周期中,剛需往往才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壓力沒那麽大,因為投資投機客是為了賺差價,中短期操作為主,下跌周期往往不願意動。

此外,對於低點的絕對值,誰也吃不準,但對於高點卻可以確定。放眼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上漲是肯定的,趨勢最重要。

調控卡死的永遠是短線投資投機需求,而無法影響中長期的居住需求和價值型需求。

具體到挑房子,從城市、地段到房企等等,謹慎是必要的。只要是從居住這個需求出發,就不會有大問題。

還是那句話,買房子別太情緒化,一套剛需房而已,真正決定是否買房的仍然是居住需求和購買力這些微觀因素,巨集觀因素可以參考,但不能被所裹挾。

真心問自己一個問題,當你有首付,有資格,有喜歡的房子的時候,會忍住不出手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