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撲朔迷離的燕下都故城:揭開“疙瘩台”身世之謎

公元前316年至前314年“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即位,一方面修複燕下都被戰亂所毀之建築,另一方面選取故城以北“疙瘩台”之處另建新的宮室。其正北約5公里處有一座靠山的陵墓,當地傳說為燕昭王之墓,俗稱“昭王墳”,此處曾出現過山雲紋瓦當。“疙瘩台”又俗稱“香台”,傳說是朝北為燕昭王燒香祭祀的地方。這些不同版別的碩大規製瓦當以及高規格的建築構件,便是這處宮室建築從建設、修繕、更替、更新不同階段的產物。

垂脊裝飾構件

圖1

圖2

垂脊裝飾構件用在垂脊帶當筒瓦頂背上,整器呈“山字形”,中部高,兩端低,依次曲折,其長度與承載它的垂脊筒瓦相對應,約在94厘米左右,正中高度相當於長度的一半略有余。此種裝飾構件,安裝使用在垂脊前端筒瓦的頂背上,與筒瓦方向相同,亦呈縱向(見圖1)。磚飾構件底部正中有一個橫向長方形,長約28厘米、高約7厘米,其中飾以對向的抵角雙龍紋,與燕下都獨龍類紋飾瓦當構圖(圖2)極其相似,模壓貼製,磚飾左右兩面紋飾圖案相同。那些整個裝飾構件殘損但紋飾部分完整的遺物(圖3),從藝術角度看還是很可觀的。

圖3-1

圖3-2

瓦釘與瓦釘飾

瓦釘與瓦釘飾是配套使用的構件。瓦釘飾底口一般略呈長方形,外邊長約5.5厘米至7厘米、高約25厘米,上部尖頂,外形整體呈方錐狀。瓦釘飾的四個三角形平面,飾有變形寫意團龍紋,與當面紋飾,筒瓦背表紋飾從內容含義和風格特徵上都相互關聯統一。瓦釘飾的大小及形狀與之相協調(圖4)。瓦釘穿過垂脊筒瓦上瓦釘孔,下半部分插入筒瓦覆蓋的泥背中,上面一部分露出,瓦釘飾覆扣於露出的瓦釘之上,底部與垂脊筒瓦上的瓦釘孔相吻合銜接,再用灰泥將縫隙處抹實封嚴,以防漏雨,起到既裝飾美化又固定保護作用。目前所見,燕下都故城出土瓦釘與瓦釘飾的總量並不多,而“疙瘩台”出土此類構件,則是以百為部門計算。

圖4

鳥形滴水構件

鳥型滴水構件(圖5),目前所見,“疙瘩台”出土殘件數量較大,修複完整者十幾隻,造型奇特,華麗壯觀,以前燕下都考古發掘中少見出土。大鳥從嘴到尾長約80厘米,兩翼寬約46厘米。在製作手法上,大鳥通身整體造型為塑,背、翼、尾與頸、頭上的細部紋飾為雕,造型別致,前所未見,其工藝水準令人歎為觀止。使用時,背朝外,腹朝裡,頭朝下,尾朝上,腹部由孔入水,鳥的口部吐水。按大鳥造型的頭部、口部、雙目特徵和雙爪的造型以及顯示出的力量感,與燕下都雙鳳紋瓦當(圖6)相比較,似有風神韻致上的暗含之處,形式上的異曲同工之妙。

圖5

圖6

磚飾構件

磚飾構件,采集於疙瘩台南端,精美華麗,前所未見。從殘存的正面看,呈平長方形,長約37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厘米;從橫向長方形的紋飾圖案看,正中主體部分為一饕餮正面頭像和兩條尾裡頭外的雙龍紋構成,整體圖案的左右兩下角部分各飾有一“半山字”形紋飾。饕餮的構圖與瓦當上同類紋飾構圖大體相同,細致變化處又有所區別,雙龍與饕餮角呈疊壓、穿叉的多維太空效果(圖7)。此件磚飾構件採用高浮雕技法,整體紋飾構圖新奇巧妙、刻畫細膩生動,表現精美華麗,可謂目前所見戰國時期燕國陶飾珍品。

圖7-1

圖7-2

根據“疙瘩台”遺址和周邊出土的大量高規格的建築構件,以及台基規格和所處的地望關係,筆者認為,“疙瘩台”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宮室建築遺址。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原文作者:杜菊 吳磬軍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5月刊《燕下都“疙瘩台”身世探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