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寒熱體質如何調理?為您在線解答

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由於體質偏寒,吃了寒涼食物則胃痛、拉肚子;有的人體質偏熱,吃多了香燥食物則口舌生瘡、大便乾結。

還有的人患感冒了,自己找一些中成藥吃,但由於辨不清是寒證還是熱證,於是就1包風寒感冒沖劑加1包風熱感冒沖劑混合服下,結果無效。

如何辨別自己是屬寒還是屬熱呢?

其實中醫辨寒、熱,主要是根據人們自身的感受和一些外部體征來辨別的,中醫稱之為「以外揣內」「以表知裡」。因此,把握寒、熱的表現特點,辨別起來也不難。

概括起來寒、熱有以下特點:

寒的特點:冷、白、稀、潤、靜

「冷」即自己感覺冷,穿的衣服比別人多,怕吹風,不喜歡到陰冷之地,喜歡吃熱的東西,吃多了涼的就不舒服。同時會還出現一些冷表現,如手腳冰冷,陰冷天時更甚,有時大熱天手摸起來還是涼的。不耐受寒,耐夏不耐冬。

「白」指人體皮膚及一些分泌物、排泄物的顏色偏白。如,面色、唇色及舌質的顏色比較淺淡,紅色不足,白色偏甚。流的鼻涕、咯出來的痰、婦女帶下等顏色白。

「稀」指人體的一些分泌物、排泄物是清稀的。如大便稀不成條狀,或呈水樣。流的鼻涕像清水一樣止不住,咯的痰清稀,婦女帶下清稀量多如水等,如果顏色還是白色的,寒的表現就更明顯了。

「潤」指人體的官竅不乾燥。如人體感覺口不乾,舌不燥,眼睛、鼻孔不乾燥,大便不乾結,小便量不少。

「靜」指人的動作姿態。偏寒的人看上去身體不舒展,說話不多,不喜歡多走動。一般看到衣服穿得多,踡縮成一團的人多偏寒。這也是人體為了減少散熱、保護陽氣的一種被動體態。

當具備以上特點時,就可以初步判斷為體質偏寒,或者患寒性病證了。

熱的特點:熱、黃赤、稠、燥、動

「熱」發燒是熱的表現,除此之外,病人自己感覺到體內烘熱,喜歡涼而耐受不了熱也是熱的表現。比如,穿的衣服比別人少,吃熱的東西感到難受,吃涼的舒服。或者身體局部有熱,比如手足心熱,心胸部有熱感,解大、小便時肛門、尿道有灼熱感等。不耐受熱、耐冬不耐夏。

「黃、赤」黃,指分泌物及排出物的顏色黃,如尿黃、涕黃、痰黃;赤,即指皮膚粘膜的顏色發紅,如面色、唇色、舌色、咽喉、眼睛發紅。

「稠」指人體的一些分泌物、排泄物是黏稠的。如鼻涕稠,痰稠難咯,婦女帶下黏稠,眼屎多且粘住眼皮。

「燥」指人體的官竅失去滋潤而乾燥。如口唇、咽喉、鼻孔等乾燥,口渴多飲,小便量少、大便乾結。

「動」與寒相反,偏熱的人喜動不喜靜,肢體動作頻繁。如煩躁,坐立不安,話多,睡覺時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以上是寒、熱的辨別要點,對於寒、熱的判斷必須注重整體性,不能隻抓住其中一點,而是要綜合分析。如,寒證病人的痰、涕、帶下色白質稀的同時,通常沒有太濃烈的氣味;而熱證病人的痰、涕、帶下色黃質稠的同時,還夾雜著較濃烈的異味,口氣也較重,大、小便之氣味也會比平時更臭些。

明確了寒、熱怎麼辦?

中醫認為,正常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狀態。寒、熱的產生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所致。因此,調平陰陽是中醫防治疾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對於寒、熱之人,對應的分別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法。

1.寒者熱之

體質偏寒或寒性病證,中醫採用溫熱的方法來防治。

如體質偏寒者,平時宜食溫性食物以調之。如羊肉、牛肉、雞肉、鹿肉、黃鱔、蝦、刀豆、韭菜、薑、茴香、核桃、栗子、桂圓、荔枝、紅茶等。寒性病證,日常可用溫熱之品調治。

如風寒感冒病人,出現怕冷、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癥狀時,可用蔥白、生薑加紅糖煮水喝。婦女經期小腹冷痛,可用艾葉、紅糖煮雞蛋服食。

適用於寒證病人的還有艾灸、熱敷等療法。偏寒之人平時應少食生冷之品,即便盛夏也不宜過食寒涼的東西。注意保暖,不宜在陰冷氣象或潮濕之處鍛煉身體。

2.熱者寒之

對於體質偏熱或熱性病證,中醫採用寒涼的方法來防治。

如體質偏熱者,平時宜食涼性食物以調之。如,鴨肉、豬皮、鯽魚、龜、鱉、海參、螃蟹、豆腐、綠豆、蘿蔔、冬瓜、苦瓜、黃瓜、木耳、青菜、蓮藕、柚子、梨、綠茶等。

熱性病證,日常可用寒涼之品調治。如患風熱感冒,出現發熱,咽喉腫痛,口鼻乾燥或鼻涕黃稠等癥狀時,可用金銀花、薄荷、麥冬等泡茶飲。若眼屎多,小便黃少,可用竹葉芯、綠豆煮水喝。

偏熱之人平時應少吃辛辣燥烈之品,生薑、大蔥、辣椒、狗肉、鹿肉、牛肉、羊肉、白酒等溫熱食品和飲品宜少食和少飲。

總之,辨明寒、熱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根據自身的體質情況選擇進食適宜自己的食物,同時,還能運用一些簡單驗方或葯膳來調治寒、熱病證。

就拿感冒來說,風寒感冒,一般可服風寒感冒沖劑,或者感冒疏風丸等;風熱感冒,則應當選擇風熱感冒沖劑,或者桑菊感冒片、強力銀翹片等。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一般的風寒或風熱感冒是寒邪或熱邪傷了人的體表,病證單純,選擇服用上述中成藥有效。但是,疾病往往是複雜的,如果寒、熱之邪傷了人體內臟形成裡證,甚至形成表裡寒熱錯雜的複雜病證,表現出大不一樣的癥狀時,治療用藥也就大相徑庭了。因此,治病用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忌盲目亂吃。

文章推薦

好文!必須點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