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電商尋流量變現,便利蜂試水線上超市

全文共191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伴隨門市規模不斷擴大,便利蜂開始了更頻繁的全渠道嘗試。繼上線自營外賣服務後,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便利蜂又上線了“蜂超市”功能,主要作為傳統便利店的補充,為消費者提供覆蓋更多商品品類的,滿足他們目標明確的“計劃性採購”需求。

此舉被視為便利蜂提高線上平台粘性,進一步挖掘門市和用戶資源價值的表現。不過儘管線上渠道可彌補便利店在商品數量上的部分不足,但是總體來看便利店的即時消費場景與電商、家庭消費訴求仍有諸多不同,便利店企業做電商在多重試水後尚未尋得最優解。

01

提前預訂,店內自提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便利蜂在其線上平台新增了一個“超市”入口,其中除售賣便利店的原有商品外,還包括蔬菜、水果、肉蛋等sku更豐富的生鮮類商品。采取的模式為消費者線上預訂支付,並在指定提貨日期於線下門市自取。

便利蜂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蜂超市目前僅在北京部分門市做測試,未來會看運營情況決定具體的推廣計劃。與便利店相比,“蜂超市”有更多的SKU,可以更好地滿足顧客計劃性採購的需求,結合便利蜂的便利店、外賣業務,可以形成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事實上,在蜂超市之前,便利蜂剛剛試水了自營外賣服務,為門市三公里範圍內的線上訂單提供30分鐘配送服務,且配送範圍目前已經覆蓋北京大部分區域。消費者在便利蜂的小程序和APP上下單,可配送的商品覆蓋門市內銷售的包子萌煮、熱食便當、現磨咖啡、休閑零食、日用百貨等全部品類,部分區域也可配送蔬菜水果、肉蛋水產等商品。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不同於外賣的即時配送,蜂超市主要針對“計劃性採購”需求:消費者在線上提前下單後可預約提貨時間,但是提貨時間通常都是下單的兩天以後。對於消費者來說,在提貨時間的選擇上方面似乎不夠靈活。對此,便利蜂相關負責人表示,蜂超市的商品在消費者下單後主要由倉庫配送到門市,這項業務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還在持續優化,配送效率很快會得到提升。

02

各種跨界,尋流量變現

對比其他便利店品牌在發展前期基本都將業務重點放在線下門市的商品運營和供應鏈等方面,便利蜂在創新業務上的嘗試顯得頻繁。除了正在試水的便利蜂外賣與蜂超市以外,無人支付設備已經在大部分便利蜂門市上線,前不久,便利蜂還宣布推出影視合作計劃,擬開放門市和產品線,與影視作品進行更深度的場景與內容合作。

各種跨界合作背後,便利蜂或在尋找流量變現的機會。根據最新數據,便利蜂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門市總數已經達700家。業內人士認為,便利店門市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企業一方面要考慮怎樣為不斷增長的用戶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另一方面則是如何挖掘現有門市和用戶資源的更多價值。

舉例來看,全家便利店在有了一定的門市和會員基礎以後,也推出了付費會員服務和線上商城,滿足用戶的更多細分需求。

新零售分析師雲陽子認為,由於便利店門市內的商品數量有限,借助即時配送或電商有機會觸及更多消費者,對於傳統便利店來說,還是很有做電商的價值的。對於小業態來說,維護好門市範圍內的用戶至關重要。線上渠道除了能帶來新的流量和更全面的服務模式,促進銷售增長以外,便利店企業也可以通過線上渠道進一步探索發展社群等更多模式,增加與消費者的互動。

03

場景差異,擴客群迎挑戰

sku數量有限的便利店實體門市較難滿足更多場景的消費需求,因此也引發了各種電商嘗試,打通線上渠道後,便利店企業無疑能拿到更立體、多場景的消費數據,進一步完成數字化轉型。此前全家、7-11等不少便利店也都已有觸網行動。不過便利店做電商尚未有較成功的案例,具體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摸索。而自營電商和配送儘管能在服務品質上更有保障,但是背後也面臨著更多挑戰。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外賣還是蜂超市,儘管與傳統便利店相比便利蜂銷售的商品範圍已經增加了不少,但是與超市快送或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對比,可選擇的品類還是相對有限。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認為,從傳統綜合電商到生鮮電商,再到超市的電商和外賣服務,當下消費者面臨的線上購物選擇已經非常多,有太多各種層次的選擇,線上平台不僅需要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商品,還要能讓消費者以最便利的形式購買,從採購到物流、用戶體驗、大數據技術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都不簡單。對於便利店企業來說,目前來看電商平台只是原有服務的延伸,顯然無法與市面上其他更專業的電商平台做對比。

雲陽子也認為,便利店的商品結構主要是滿足一些急需的、便利性的需求,很難滿足家庭日常的消費需求。另外,傳統便利店門市主要是做即時消費的流動客為主,電商是做固定客為主,二者經營思維不同,要想深度融合流動客和固定客的話,勢必要對傳統便利店進行門市、商品等方面的系統性重構,否則的話加碼電商渠道可能也只是輔助,價值不會太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