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那些被父母逼瘋的90後

一起來做行動派!

在我以往的人生經歷中,有無數次因為溝通不良導致資訊不對等,進而產生誤會和矛盾的時刻。

比如和朋友爭論一件事,說著說著突然發現原來雙方說的並不在同一個點上;又或者是和長官的對話,他以為你懂了,你也以為他懂了,最後陰差陽錯把事情搞得一團亂。

其實我們和父母的代溝也是由於資訊誤差造成的,作為成年人,我們可能需要學會如何一點點地去填補溝通中的巨大縫隙。

——溝通溝通再溝通的小黃瓜

? 配樂:蕭敬騰- 放開

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跟父母“說不清”的時刻。

你愛美想少穿點,父母非讓你套得裡三層外三層才安心;

想要染個頭髮,一定要選不仔細看絕對看不出來的顏色,否則一定會招來一通嘮叨;

你說的“新詞匯”他們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你也覺得好笑……

有網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分享最近的生活感悟。

圖片來源:微博

結果,媽媽的回復讓她哭笑不得。

圖片來源:微博

其實,成長的時代不同,有代溝才是常態,有時只是鬧個笑話,笑一下就過去了。

就算偶爾小小爭吵,也並無大礙。

可是有時候,代溝發展到極端,也會讓人覺得可怕。

01

很多代溝的產生

是控制欲在作祟

幾天前,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講述了他和母親因為一條床單差點鬧翻的經歷。

他在外租了房子,準備搬出去住,於是按自己的喜好給新家買了一套灰黑色的床單被罩。

圖片來源:虎撲

包裹寄到家裡,他沒來得及打開,母親說先拆開洗一下。

他沒放在心上,但母親拆開包裹卻瞬間暴怒:

“你是希望我早點升天是不是?”

“我們家好日子到頭了是不是?”

“我做錯了什麽,你要這樣子懲罰我。”

圖片來源:虎撲

照片裡的床單其實並無異樣,有人偏愛灰黑系的床品也不難理解。

然而母親卻因此聯想到了:

“這是送給死人的東西、這是母子關係問題、買黑床單是想要我死、請你放棄這些黑暗念頭……”

圖片來源:虎撲

如果說母親只是因為覺得白繩子系黑床單“不吉利、忌諱”,老一輩的人信這些,其實也不難理解。

然而,母親接下來的指責和逼問,卻像是“氣瘋了”一般“句句戳心”。

圖片來源:虎撲

“你為什麽那麽喜歡黑暗的東西?為什麽要這麽做?”

“我老了,血壓高、心髒也不太好,你是想我哪氣象出個偏癱或一死了之?”

“你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態,別再作了行嗎?”

他想勸母親冷靜一點,可母親情緒激動,根本無法溝通。

後來,他妥協,答應母親換一個顏色,詢問母親意見時,母親說“拒絕黑”。

他問母親能不能換藏青色、深藍色。

母親回答,她不想跟他說話。

他只能發帖詢問網友的意見。

有人說母親年紀大了應該多體諒,把床單換了就沒事了。

但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事真的不是體諒一下那麽簡單。

圖片來源:虎撲

而母親發怒時完全無法溝通的狀態,看起來也有些“可怕”。

換成別的顏色,母親或許依舊有話可說。

圖片來源:虎撲

博主和他母親的問題,根本不是出在一套床單上。

黑色床單只是導火索,背後隱藏的,其實是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你為什麽那麽喜歡黑暗的東西?為什麽我已經表明了立場你還要我行我素,為什麽要這麽做?”

翻譯過來,就是:“你為什麽不聽我的話?”

很多時候,父母想控制的,不是子女該鋪什麽床單、留什麽髮型,而是“你該聽誰的話”。

現在干涉生活雜事,未來就有可能干涉學業事業,結婚生子。

這位母親的話語多少有些極端,但很多話稍微軟化一點,其實經常在生活中聽到:

“你怎麽能這麽不懂事,真是太讓我們失望了。”

“我們是過來人,這事必須聽我們的。”

“我們辛辛苦苦養了你這麽多年,就養了個白眼狼。”

思維方式不同很正常,可面對不同,很多父母的解決辦法不是溝通。

而是首先要拿為人父母的權威壓迫子女,“你應該”、“你必須”、“你快去”……

代溝的背面,其實寫滿了“控制”。

02

過度的擔心

只會帶來過度的控制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麽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就像床單事件中的母親一樣,她擔心黑色系的房間影響心情、擔心孩子有了“黑暗念頭”,於是開始“操控”孩子的行為。

《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的數據顯示,52%的年輕人,發朋友圈時屏蔽了父母。

選擇屏蔽父母的理由各式各樣:怕他們瞎擔心、怕他們反對或者不理解自己、怕他們嘮叨……

種種理由背後,其實都是一樣:“這些年輕人們,不需要父母這樣的‘擔心和愛護’。”

如果不屏蔽,結果會是怎樣呢?

隨手發條動態,就會被語重心長地教導;換了個髮型,會被訓斥“不三不四、好好反思”。

更多人“共同的痛”,則是在微信頭像這一環:

不能用動物做頭像,動物是‘不吉利’的象徵;不能用暗色頭像,有陰影也不可以;

更有網友,每次換了異性偶像的頭像,都必須跟爸媽解釋一下這是誰。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a2in

審美不同,可以溝通。

但總有一些父母,因為自己所謂的“信仰”,擔心一個頭像就影響了孩子的運氣、會讓孩子學壞……

有人在微博吐槽說,爸媽一年都不會聯繫自己超過五次,可是自己換個頭像,爸媽卻特意發微信,語氣強烈霸道地要自己換掉。

她覺得憤怒且委屈:“我難道一點主動權都沒有嗎?”

她知道自己性子軟弱,沒有主見,所以更想珍惜那一點小小的主動權。

可是父母從來不理解自己……

圖片來源:微博

美國《時代周刊》曾發表關於“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文章。

即父母過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們的人生。

他們的父母不願意孩子承擔任何平凡的任務,例如學習系鞋帶,自己擦乾甚至梳理自己的頭髮。

臨床心理學家Judith Locke調查了130名學校輔導員和心理學家,其中有90%的人就曾遇到過度教養的案例。

過度的擔心,帶來過度的控制,在我們身邊從來不少見。

可是,教育從來不是一個“控制”與“臣服”的過程。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很可能會釀造兩代人的悲劇。

03

明明互相深愛

卻總在互相傷害

話劇《黑暗是有光的》裡,有這樣一對母子。

兒子天生是個盲人,但作為兒童心理學家的媽媽沒有因此放棄他,而是為他付出一切:

為他高薪聘請家庭教師,為他編寫專門的教材、書籍,鼓勵他去挑戰那些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整理家務、唱歌彈琴……

在媽媽的教導下,除了失明,兒子在其他方面,與健康人無異。

他可以照顧自己,可以彈唱自娛,有了戀情,有了理想,有了想要離開母親獨立生活的念頭。

可是母親無法接受兒子這樣的變化,她開始固執地反對兒子戀愛、阻止他搬出去生活、天天電話轟炸、經常例行抽查……

兒子則在母親的“瘋狂之舉”中,開始變得“叛逆”,他不再對媽媽說“我愛你”,而是嘲諷她老土,呵斥她別靠近自己。

兩個人都陷入了痛苦中:

母親看著兒子不再舉止優雅,變得像個“混混”,不知自己的付出是為了什麽;

兒子一邊報復母親,一邊清醒地意識到,他的一切都來自於母親,沒有母親,他不會去思考理想、愛情、獨立……他厭惡母親,何嘗不是厭惡自己。

一個想要自由,一個不肯放手,於是最終只能是悲劇。

這樣的情景並不少見。

有讀者曾經講述過自己的經歷:

父母怕自己學壞,每年帶自己去做處女膜檢查;

因為媽媽堅持,選擇了違心的愛情,強忍眼淚堅持著“守寡式育兒”……

最擔心的一件事,是到死之前,隻學會了聽話。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

也有的人在父母的抱怨中,放棄了年輕時的理想,回到他們身邊。

圖片來源:網友評論

“認命”背後,很難說他們沒有過怨恨。

“整個人生不像是自己的,像是爸媽手裡的一根蘿卜,想雕出什麽花,想切成條還是剁成塊,都由他們決定。”

最可悲的是,明明互相深愛,卻總在互相傷害。

04

孩子的成長

需要父母的退出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金星問孟非:“假如你的女兒,談了一個男朋友,你一點都不喜歡他,怎麽辦?”

孟非回應得很淡定:“少來往。”

後來在另一檔節目中,他又補充道:“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這個直白簡單的道理,太多人懂得卻很難做到。

伊能靜曾在節目中講述了她和兒子第一次吵架:

她想讓兒子哈利學習編劇,可哈利自己更希望學習剪輯。

爭吵中,兒子的一句話卻讓她茅塞頓開。

他說:“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麽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圖片來源:《幻樂之城》

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覺得這才是愛,才能讓孩子安然無恙地長大。

卻很少意識到,子女長大,必然需要父母的退出。

事事“親力親為”,是愛,是擔心,可更是“不信任”。

沒有哪位父母能一輩子時時刻刻為孩子“保駕護航”,真正的成長,是離開父母、獨自去面對人生中的關卡。

陳冠希在採訪中說,他相信女兒一定可以改變世界。

他作為父親需要做的就是:

告訴女兒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的,然後讓她自己去經歷,自己去體驗。

讓她知道,做好一件事情,不要總想靠父母幫忙,自己也需要付出。

毫無邊界,不懂退出的愛,限制了孩子,也犧牲了自己。

作家安妮寶貝在女兒剛滿兩歲時就請了保姆,恢復工作。

她覺得“母親不僅僅是為女兒做日常生活的瑣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隻圍繞孩子打轉。

我們彼此的人生應該是獨立的。她要成長,我也要成長,應是如此。”

當然,不想做一個“一輩子只會聽父母話的提線木偶”,還需要作為子女的自己,擁有足夠的底氣。

遇到麻煩、困難就想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幫助,空有獨立的思想,沒有獨立的能力……

這樣的人,注定只能被父母“當個孩子”。

北大才女趙婕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不是一種長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段深厚的緣。

在他最需要的童年裡,培養他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他成年後,逐漸放開自己提著線的手。

《爸爸愛喜禾》

今日話題 |“你的父母會乾預你的生活嗎?”

參與話題討論,留言區隨機抽選一名小夥伴獲得贈書,次日10點開獎。

簡介 |演員何冰在《見字如面》深情朗讀,感動無數觀眾。

於丹、崔永元、姚晨、劉儀偉、蔡明、胡淑芬、史航溫暖推薦。幽默、逗趣卻惹哭很多人的成長與希望之書。人生溫暖,喜禾除了爸爸的愛,也需要你的愛。

溫馨提示:由於贈送書籍到庫時間不一致,部分書籍到庫時間較晚,所以中獎的小夥伴請耐心等待我們的包裹~望諒解,手動愛心發射!

- 滑動文字可見更多資訊 -

黑色星期五,和全世界一起血拚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