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聽歌看劇的時候,也會買周邊

本文共2398個字,閱讀需要6分鐘

建議你穿越歷史

一個人的一生是故事,一輩人的一生是時代,一個個時代的故事,就是歷史。我們用什麽記錄歷史?言語、文字、聲音、畫面……顏色可以引申為情緒,紋理可以辨認為智慧——散落在漫漫往昔中的吉光片羽,是留給後代最觸手可及的見證。

面對著歷史悠久的文物,會不由自主生出一種接近於神聖的心情,似乎那些冰冷的靜物可以開口說話:存在,即賦予尊嚴。它們是監視者,更是參與者,在確切發生過的時刻裡,它們誕生、被使用、被珍愛或毀壞,直到被封存在大地深處,而這才是偉大使命的開端。

相隔幾千年的塵埃風雨,我們還能和文物彼此對望,在靜謐中進行著平等而真摯的談話,這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博物館所收藏的,正是這樣彌足珍貴的幸運。

大英博物館的三十三號中國館,是海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從石器時代到現代中國,這裡陳列了將近七千年的波瀾壯闊。

你會看到,伴隨在榮光身側的平凡世界,一樣有著處處不凡的風采。

認真生活,締造出恆久的浪漫

大英博物館裡收藏著很多形狀、花紋各異的鏡子,這些華麗的銅鏡紋飾中融入了織繡、地毯等紡織物圖案的元素,還大多裝飾有金、銀、漆等鑲嵌物。

其中有一面鑄有詩銘的花卉鏡格外引人遐思,它描述了一位年輕女子攬鏡自賞,對鏡梳妝的情景:

“清暉堪素,碧水澄鮮。如河似月,妝樓旦懸。分花臉上,竊笑台前。唯當獨立,對影爭妍。”

已經有太多形容美人梳妝的詩句流芳千古,而這短短三十二個字,因鐫刻在這冷硬質地上,成全了一段不朽的柔情。在清暉碧水的映襯下,她美目盼兮,思忖著良夜漫漫該如何度過——賞景還是賞心?千年之後仍有人為此傾慕,也算不辜負那位工匠封存住的一份巧思。

古人對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十分用心,不管是靈感的捕捉還是技藝的打磨,都能將日用品的審美價值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這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恩賜。以食為例,同樣是鈷藍繪製的瓷碗,不同的圖案便蘊含有不同的深意——

萱草紋,有解愁忘憂的作用;瓜藤紋,寓意“瓜瓞綿綿”、子孫昌盛;蓮花紋,佛教中意喻純潔,凸顯禪意……是寓意,是祝願,更是教人不可慢待任何一餐一飯一寸光陰的規訓。

文物之所以能成為文化的現實代碼,正是因為它記錄了人們認真生活過的痕跡。

複古與流行,在歷史中和諧共生

時間的刻度可以精確劃分到年日月、時分秒,誰先誰後,不必糾纏。但在文物身上,複古與流行之間並不是涇渭分明的關係,相反,你能從它們身上發現許多歷久彌新的奧秘。

大英博物館中收藏有一個精美的人首摩羯形壺,這個壺呈美人魚形象,身體半覆蓋魚鱗,魚尾上翹,鰭呈翼狀。她頭部兩側頭髮都精心打扮過,腕戴珠寶手鐲,神情嫻靜,手置於胸前,捧著流口。

摩羯本是印度神話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將這樣有濃厚異域風情的造型燒製在我國傳統的白瓷之上,竟然有著奪人眼球的和諧。如果發散思維的話,這個具有羽翼的造型也可能與唐宋時期壁畫中佛教飛天形象有較為密切的關聯——不同地域的文化糅合在同一件文物之上,象徵、符合、內涵,一並牽系在審美的初衷上,讓這把壺靈動優美的樣子能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動。

無論是出於主觀上的創造還是客觀影響下的跟隨,文物都是文化發展與交融的紀念品,吸納陌生、繁衍傳統,才能讓流行成為不斷代的存在。

更何況有些文物即便放在當下來看,也是非常時髦的。比如這個文房用具漆盒,描金的漆盒內裝有書寫工具、一套象棋和其他文房用品。漆盒內每一層都有隔斷可放置物品,其中有三倍放大鏡配象牙柄、玳瑁眼鏡配皮盒、豆莢玉雕等當代罕見的奇珍異品。

文房用具漆盒—來自《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p272

小時候最想得到的多功能雙層文具盒,還有時下熱銷的種種手帳用品套裝,看起來完全就是這個漆盒的簡縮版。由此可見,人們對使用文具的儀式感,是千年傳承下來的時尚,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效仿古人,來過把搦管操觚的癮。

古人比你想象中“好玩”得多

博物館是一個學習場所,也是一個休閑地帶,你可以去裡面觀覽、放鬆,當成閑暇時間裡的一種消遣。同樣的,博物館裡的文物也不是死氣沉沉的教科書,也許你猜不到,在它們之中,還有很多有獨特情趣的物件。

這套六博釉陶俑就很吸引注意力,兩位拍著手的人物栩栩如生,正使用算籌和棋子,進行六博遊戲。六博,又作陸博,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以吃子為勝。

在正常的勞動生活之外,古人也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比如這個六博遊戲,就是漢代流行的桌遊項目。上至貴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許多人樂於此道,並著迷於在對弈間爭個高低。

當然,競技競到眼紅髮熱的事也是自古有之,以博戲為業的人被稱為“博徒”,也是古人茶余飯後閑聊時的話題——無數的民間軼事,也由此傳播開來。

除了打遊戲,還可以聽曲看戲,甚至擁有相對應的周邊產品。雜劇瓷枕上刻有“漳濱逸人製”的字樣,圖案中的場景則是兩位僧人立於寺廟前,身後懸有一口鍾,一名男子背著一口鍋向兩位僧人走去。這是《西廂記》中“僧房借廂”的片段,描繪在瓷枕上,可是要那故事纏綿入夢來?

陶瓷酒壺上也繪製了雜劇情景:題字“金鐙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下,一面畫的是西漢司馬相如升仙橋題柱,另一面是尚仲賢《柳毅傳書》中的故事。

文學和藝術是靈魂經受陶冶的溫床,更是文物世界裡指引動向的明燈。認識它們、觀察它們,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值得你一再重溫。

百花齊放,百舸爭流,中國人有資本對自己的歷史自豪,也更該敬重每一件文物裡沉澱下的漫長時光。美在這裡更迭,被填充內涵、歸納總結、擴展定義,而歷史的長度和寬度,也因這樣的美而不斷增加。

當我們決定讓它們進入自己的視野,就是決定面對廣闊無垠的知識之海,面對日積月累的深沉情感——這是中國人的寶藏,也是中國人的共鳴。應該慶幸,在我們繼續前行的時代樂章中,存有這樣能夠震動人心的黃鍾大呂。

小新的每日贈書

你最喜歡中國的哪段歷史?

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綜合留言質量和熱度選出1位書友,贈送新經典好書1本。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絡/本期編輯:十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