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能在禁絕鴉片的同時避免戰爭嗎?

本账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账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麽看鴉片戰爭的前的雙方謀略?

鴉片戰爭無疑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痛。雖然這場戰爭沒有八國聯軍帶來的記憶那麽深刻,也沒有甲午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但作為“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的意義還是十分重大的。

很多國人都認為清朝無論做什麽都無法避免英吉利強盜的來襲。但是當我們翻開史料一看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雙方的戰意其實都不算高,戰爭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中英南京條約的簽署現場

對於清朝,英國人實際上已經做了幾十年時間的研究。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曾派商船阿美士德號來開赴中國,偵查沿海炮台的結構,並考察了這個國家的防務組織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整隻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

所以,英國早就清楚清軍的不堪一擊。之所以沒有直接訴諸武力,還是在於習慣先考談判去解決問題。當時的英國議會內部,對於是否派兵也猶豫不決。英國政府一直小心謹慎,執行一項旨在以和平方式爭取與滿清政府建立平等、直接外交關係的外交戰略。

鴉片戰爭前 英國對於自己的海上優勢已經有著清晰認識

對於鴉片本身,英國人的態度其實很堅定的:女王陛下的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因不顧適當製訂的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鴉片。即便是在戰爭開始後,英國政府還給義律反覆明確強調了這點。也就是說,英國並非鐵了心用暴力手段維護鴉片販子。

與之類似,清朝方面也在極力避免戰爭。但因為一系列外交方面的操作失誤,使得這樣的原始戰略沒有獲得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廷沒有成熟的國際外交觀念,也不如英國那樣知己知彼。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初期,還習慣性的把這事定性為“邊釁”。

鴉片戰爭前 清軍也在廣東沿海加強了海防戰備

至於鴉片問題本身,清朝也擔心因大量白銀外流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林則徐感動道光皇帝,主要是依靠一句:無可征之銀,無可用之兵!

為此,清朝方面除了積極同英國人交涉鴉片走私問題,還大力發展本土的鴉片產業。結果在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的本國鴉片種植業也發展到了空前規模。一直到1906年時統計,中國產鴉片種植規模就達到了1871萬畝,約佔全國耕地的2%。在個別省份,用於種植鴉片的農田,甚至佔了耕地面積的75%!

鴉片戰爭前 在近海巡弋的清朝水師戰艦

所以,清朝和英國的主要矛盾並不以鴉片問題為核心。雙方的最大分歧在於對貿易問題的看法。

此時的英國,在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影響下,徹底拋棄了傳統的重商主義轉而擁抱自由主義。在這個思維的引導下,英國人引以為傲的皇家海軍,就是為捍衛自由貿易權而服務的。同時,他們需要保衛英國公民在海外的生命權和財產權。這些都是清朝官員所很難一下子理解的事情。

鴉片戰爭開始 迎戰英國蒸汽船的清軍水師

清朝在對待鴉片和貿易問題時,本質上還是希望不要發生事端,力求安穩和不惹事。但自由貿易會造成大量新鮮事物的湧入,對舊格局產生一定衝擊。因此,清朝早在乾隆年間就頒布了《防範外夷規條》,對外國商人進行一系列的限制。在面對英國這個談判對手時,清朝的所有戰略目標就是:維持現狀!

這樣看似沒有進攻性的策略,實際上就是在束縛自己的手腳。因為英國的談判代表,並不會為清朝自己制定的戰略所限制。但清廷的官員卻要奉行這個大原則不變,等於是在交涉開始前就給自己畫了一個範圍有限的圓圈。在外交博弈中,自己不能主動跨出紅線,當然也就限制不了對方從任何角度來攻擊自己。

清軍的實力不濟 最終讓部分英國人的擔心沒有成為現實

最終,英國議會以271票讚同-262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了向東方派兵的計劃。這樣的投票結果本身就說明,當時的英國對於是否使用武力還是非常猶豫的。

畢竟,只要戰端開啟,此前任何的談判成果都會一筆勾銷。往後的局勢,將更多依靠風險巨大的軍事因素,而非政治家的緊密算計。只是因為清軍的過於弱不禁風,才讓英國反對派所擔憂的事情沒有最終發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