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角羊長距離遷徙的奧秘:通過母親學習遷徙策略

撰文:JASON G. GOLDMAN

大角羊,比如這隻拍攝於黃石國家公園的雄性大角羊,必須通過母親學習最佳的遷徙策略。

攝影:ROBBIE GEORGE,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大規模的動物遷徙是自然界最令人震撼的奇觀。每一年,成群的角馬和斑馬都會穿梭於瑪拉生態系統;帝王蝶從墨西哥遷徙到加拿大,之後再原路返回;微小的鳴鳥連續不停的飛行數天……現在科學家終於弄清楚為什麽它們知道何時遷徙以及遷徙的目的地。

科學家發現,有些動物的基因裡記錄了遷徙線路。一只在實驗室孵化的鳴鳥,即使從未見過自然世界,但它仍會在一年中的正確時間裡試圖遷徙,並且朝著正確的基本方向行進。

不過,一些大型動物卻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大角羊和駝鹿。野生動物研究者一直認為,大型動物的遷徙經驗是後天相互學習得來,而不是通過基因遺傳。當地時間9月6日,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認為,科學家的直覺可能是正確的,有些動物的遷徙經驗確實是通過學習得來。

可通過年長動物傳遞給更年幼動物的集體性資訊和知識是一種“文化”,研究者解釋道。當動物通過社會互動習得這些知識和資訊時,就是一種文化交換,與之相對的是基因遺傳。

在北美的山區和平原地帶,大量的有蹄類動物會在冬季期間從高緯度的繁殖區遷徙到更溫暖的低緯度地區,追逐新長出的草原,比如北美馴鹿、 麋鹿、駝鹿和大角羊。生態學者稱這種現象為“在綠波中衝浪”,新研究發現大角羊和駝鹿必須學會如何“衝浪”。

睿智的母親

由於人類需求和綿羊帶來的傳染病,大角羊的數量從19世紀末期開始減少。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今,野生動物官員和狩獵團體開始將大角羊個體安置到它們昔日的棲息地,以此重新繁育野生的大角羊種群。

借助大角羊重新安置的歷史資訊和最新的GPS追蹤技術,懷俄明州立大學的生態學者Matthew Kauffman和其研究團隊追蹤研究了大角羊的遷徙行為。在研究生Brett Jesmer的長官下,研究團隊為以下這些動物安裝了GPS 項圈:來自200年以上定居種群的129隻大角羊以及最近重新安置的80隻大角羊和189隻駝鹿。

種類:哺乳動物

食性:食草動物

群組名稱:群

野外平均壽命:6-15年

體長:1.5-1.8米

重量:53-127千克

種群趨勢:穩定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狀態:無危物種

“對於有蹄類動物,研究者認為沒有所謂的遺傳程式。它們必須通過學習掌握遷徙技能,”Kauffman說道。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麽那些重新安置的動物應該不會遷徙,因為它們還未掌握遷徙的線路,他說道。

事實證明,研究結果與研究者預期的一樣。

“大角羊、駝鹿、鹿和麋鹿都是如此,年幼的動物高度依賴母親。對於剛出生一年左右的動物,它們整天幾乎都是圍著母親轉。因此,它們關於遷徙線路的太空記憶全部來自母親,”Kauffman說道。

至於80隻重新安置的大角羊,只有7隻嘗試過遷徙,而這7隻大角羊曾被並入之前已經存在的遷徙種群。這表明,遷徙知識能在成年動物之間水準轉移,而不是只在代際之間進行垂直轉移。

這並不是說有蹄類動物不具備尋找新遷徙線路的內在動機。問題是如何在保持安全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從A到達B通常需要穿越一些高風險的地區,某些難以尋找食物的區域,因此動物必須知道選擇最佳線路,”舍布魯克大學的生物學者Marco Festa-Bianchet說道,他沒有參與新研究。“這是動物們需要掌握的情況。”

大角羊可以組成群體,這有助於文化知識的交流和轉移。圖中這個大角羊群正在攀爬黃石國家公園中的一座山。

攝影:ROBBIE GEORGE,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學會“衝浪”

最佳的遷徙時機必須趕在綠色植被長勢最旺盛的時候,而且遷徙到目的地的時候那裡的植被已經開始生長,遷徙途中還要避開捕食者多的高風險區域。新研究發現,大角羊和駝鹿的確會逐步優化遷徙線路,一個種群在一個新棲息地生存的時間越長,其成員的遷徙就越高效。

那些遷徙策略更高效的動物生存的時間往往更長,而且能留下更多的後代。年幼的動物可通過母親學習如何遷徙,同時在遷徙途中進一步優化遷徙策略。總的來說,這就意味著有蹄類動物的遷徙是一種集體文化,是一種可以通過代際傳遞的行為系統,每一個種群的遷徙知識都來自上一代,Kauffman說道。

駝鹿的生活習性更加孤僻,比如這隻拍攝於德納利國家公園的雄性駝鹿,這就意味著遷徙知識在其種群之間傳遞的速度更慢。

攝影:BOB SMITH,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有一點需要注意:對於新安置的大角羊群,其中一半的個體精通遷徙需要耗費50-60年時間;對駝鹿來說,或許由於它們生活習性更加孤僻,可供它們社會學習的機會更少,其種群中的一半個體精通遷需要耗費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

“對各種不同的動物來說,野生動物再引入通常都以失敗告終。這給了我們一個研究為何會失敗的機會,”Kauffman說道。“失敗的部分原因恐怕在於動物缺乏如何利用新環境的知識。”

因此,當一條路、一個柵欄或一個新住宅開發項目擾亂了一個哺乳動物種群的遷徙路線時,不僅會影響該種群的生存,還會影響其集體知識的傳遞。如果不迅速采取緩解措施,比如野生動物友好型柵欄、公路高架橋和地下通道,那麽一個種群可能需要數十年或上百年才能重新恢復。

(譯者:流浪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