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斯康達上市一年即破發:股東忙於套現 股權激勵離奇

  新浪財經訊 通訊設備生產企業瑞斯康達昨日收盤價13.54元,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後僅一年時間,便跌破了公司IPO發行價,成為“破發”最快的A股公司之一。

  與處於風口浪尖的中興通訊類似,瑞斯康達主業通訊設備的生產銷售受到行業整體影響,導致公司業績上市後便一路下滑。不過,新浪財經梳理後發現,公司的快速破發,更大的因素可能來自於受到除基本面以外其他隱患的影響。

  高管急不可耐欲頂格減持 無奈市場不給套現機會

  瑞斯康達股權結構分散,自上市以來一直無控股股東,股東中高磊、朱春城、任建巨集、李月傑、王劍銘、馮雪松等六人簽訂一致行動人協定,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一旦未來幾人接觸一致行動人協定,公司會立刻陷入無實際控制人的境地。

  股權的問題不僅是分散,持股較多的董監高減持套現的欲望也十分強烈。

  瑞斯康達2017年4月20日正式掛牌上市,2018年4月26日,在上市剛剛滿一年、也是按規定最早的減持時點,公司便拋出了多名主要股東的減持計劃。

  計劃減持的股東囊括了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監事等在內的5位公司高層,計劃減持的數量從2萬股至220萬股不等,然而從比例上看,分別都達到了各自持股數量的25%,這也是按規定允許減持的上限。

  從減持價格上看,瑞斯康達計劃減持的股東在“減持合理價格區間”項均為“按市場價格”,並沒有像一般的減持公告給出明確的價格範圍,顯示出股價的高低似乎並不在股東減持的考慮之內。

  減持的實施也是卡在了規定允許的“極限時間”內。4月26日減持計劃公告後的第十五個交易日,5月22日,兩家股東便在允許減持的第一時間開始實施減持,分別從二級市場賣出42萬股和379萬股。

  不過似乎“天不遂人願”。

  就在主要股東實施減持剛開始沒幾天,市場便進入劇烈調整,公司股價也跟隨大勢快速下跌。

  新浪財經注意到,根據證監會首發上市的規定,在鎖定期滿後兩年內,減持價格應當不低於IPO發行價。截至昨日收盤,公司股價為13.54元,而IPO價格則是13.72元。也就是說,瑞斯康達股東套現之路剛剛開始,就已經要無奈被迫暫時終止了。

  股權激勵計劃令人費解 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麽藥?

  在高管迫不及待打算減持股份的同時,公司同時又在籌劃給中層骨乾實施股權激勵。

  就在減持計劃公告後、實施減持前,5月17日,瑞斯康達公告了擬向498名激勵對象,授予1586萬份股票期權,涉及股票來源為定向發行股份,業績考核條件為2019年、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不低於20%,或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不低於15%。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股權激勵計劃的行權價格限定在16.85元/股,而股權激勵公告時公司的股價為16.29元。也就是說,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易的價格比股權激勵的行權價格還要低,與其行權還不如直接在二級市場裡買,這將完全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公司如此制定股權激勵計劃究竟是什麽目的,實在令人費解。

  在股權激勵計劃公告後,公司股價繼續出現下跌,截至目前,股價已比行權價低了近20%之多,股權激勵計劃推出僅一個月,可以說已然夭折。

  財務指標屢與同行背離 反常表現值得關注

  令人不解的不僅是股權激勵計劃,瑞斯康達的主要財務指標,也似乎總顯示與同行背離。

  新浪財經對比與瑞斯康達同行的上市公司中興通訊、烽火通信星網銳捷後看到,這三家公司近年來的平均毛利率約為30%、25%和40%左右,而瑞斯康達近三年的平均毛利率高達57%,顯著超出了同行一大截。

  與此同時,瑞斯康達上市後業績卻迅速變臉下滑。在上市前2016年,瑞斯康達淨利潤為2.5億元,2017年底時,中信證券研究所在報告中給出公司全年業績預計2.9億(EPS0.69元),不過公司最終實際實現的淨利潤還不到2億,遠低於預期,同比下降了20%,今年一季報業績同比繼續大幅下滑,幅度達到40%。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除中興通訊受到特殊事件影響外,其他幾家公司的業績卻全部實現了同比大增。

  反常的業績表現、外加急於套現的各大股東,背後原因值得思考。

  (公司觀察 文/丁昊)

責任編輯:丁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