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登月50年,以藝術投射對月球的想象和探索

50年前的今天(1969年的7月20日),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在月球赤道附近著陸。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多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相繼推出“登月50周年”特別展,從藝術的角度追溯人類自遠古以來人類對月球的想象和探索。法國巴黎大皇宮的“探月”紀念展以百科全書式的呈現著重回溯了人類藝術與月球間的聯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特展側重從攝影角度將月球圖像的更迭一一道來,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月球博物館”則帶領人們討論不同文化下月球對人類文明的意義,創造更個體化的月球記憶: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盧克·傑拉姆的裝置作品“月球博物館”

從史前考古到當代作品,巴黎以藝術作品追溯人類對月球的想象

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探月”紀念展通過一具萬花筒從現實和想象兩個維度,探索人類從遠古以來與相伴我們左右的月球的關係。相比紐約大都會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的紀念展更偏重純藝,共展出120余件從考古到當代藝術的作品,不僅有出自歐洲的,也有部分來自非洲,阿拉伯,和亞洲遠東地區。

夏加爾,《藍色風景》,1949

展覽從月球探索的現實緯度開始闡述,為契合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而選取了多件1969年“阿波羅11號”上三位登月宇航員的日常用品,比如剃須刀和Old Spice牌刮胡膏以及歐米伽讚助宇航員羅納·埃文斯的速霸的魔術貼錶帶,以回溯他們八天裡在宇宙飛船上的故事和旅程。同時,展覽展出多件19世紀末拍攝下的月球照片。這些照片被當代藝術家運用在作品創作中,也是重要的科研檔案。

馬奈,《布洛涅碼頭的明亮月光》,1869

月有陰晴圓缺。在想象的視閾裡,藝術家們將月亮的不同面相和人類的多種情緒聯繫在一起,付諸畫布上。展覽展出了包括安·路易·吉羅代·特裡奧松、安東尼奧·卡諾瓦等古典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夏加爾的《藍色風景》、馬奈的《布洛涅碼頭的明亮月光》等近現代藝術家作品。從中可以看到月亮被寄托了人的煎熬和憂慮,又以仁慈親切的形象鼓舞人心。策展方選取的當代的作品主要反映月球的不定性和多變性,從月亮肅穆莊嚴和令人不安的一面中觀眾可見一個更加黑暗的,象徵和詩性的宇宙。

1900年代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巴文化中的一個Kwezi(月亮)面具。

到了更久遠的古代,觀眾可以從一系列跨越多個大陸的作品中發現,不同文化中的人們都樂於賦予月亮以擬人化的形象。這些形象一般而言不總是女性形象,有神聖的也有更平民化的。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則帶給觀眾更為向內的體驗。觀眾將通過裝置藝術探索每一個獨立個體和月球間的關係,可能每個人都能在離開的時候找到屬於自己的月亮。

攝影鏡頭下的月球,是阿波羅的繆斯,也是科學家的探索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新展“阿波羅的繆斯:攝影時代下的月球”,用四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月球的描畫解讀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這場特大型的展覽將人們對月球長久以來的不斷探索通過完美結合科學與藝術呈現在觀眾面前:展覽展出了300幅圖像和包括望遠鏡,用作防火屏的照片,兩個月球儀,宇航員使用的哈蘇相機的物件,以及月球相關電影片段。這場展覽可以說是對人類了解和探索月球的證明,也同時肯定了從50年前望遠鏡的發明到第一次載人登月以來視覺圖像對月球探索越來越大的重要性。

1608年望遠鏡的發明使得月球終於變得可以企及。1609年,伽利略通過仔細縝密的觀察畫下第一幅月球肖像:一張月球部分地表的地圖。他出版的圖像中有兩幅包含在此次展覽中,標誌了現代天文學的曙光。

伽利略於1610年出版了“星際信使”。在其中他提供了他的望遠鏡冒險故事

17世紀,隨著望遠鏡技術迅速增進和上世紀末發明的顯微鏡的力量大大增加,人類的視覺可以同時探及極其遙遠和極其微小的物體。成名的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為他們和公眾提供了更加詳細美觀的月球圖像。 如Johannes Hevelius發表於1647年的月球地圖集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Selene命名,被認為是第一本完全致力於月球的書冊。在一張圖中Hevelius在月球地圖的周圍畫上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只見小天使揮舞著上帝的公告,通過望遠鏡觀察或小心翼翼地畫畫。

Johannes Hevelius 1647年的月球地圖集

天文學家畫下他們所見,藝術家們則將之變得更好。但是有些缺乏科學說明的圖像對天文學家來說幾乎沒有用處,而且除科學家之外大多普通民眾聞所未聞。直到法國藝術家克勞德·梅蘭(Claude Mellan)1635年作地版畫不僅簡單美觀,而且非常精確,打破了這種格局,在兩個世紀之後才有人超越。1805年,英國肖像畫家兼業餘天文學家約翰·拉塞爾(John Russell)製作了一幅極佳的月球雕版,名為“月球平面球形圖,平面光”,展現了光照下平面化的月亮,而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立體月球。這反映了哲學家羅素的一個觀點,即藝術家應該“糾正”自然以傳達一種理念。

在攝影技術的發明前,關於月球這個神秘天體的幻想總被各種傳聞捏造。譬如1835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爵士的名字於1835年被“紐約太陽報”冒用,製造了在全歐洲引發轟動性的“大月亮騙局”。直至4年後,攝影技術出現,更精確的月球圖像才佔據中心位置。此次展覽展出了幾張最早的月球照片,其中包括約翰威廉德雷珀1840年的銀版照相:曝光時間半小時。(銀版照相需要比月亮更多的光線,因此需長時間曝光,在此期間地球和月亮都會移動。)

然而直到19世紀中期,攝影技術的廣泛運用仍是非常困難,對大多人來說看見月球攝影來說絕非易事。英國天文學家詹姆士·納西米斯出於此因按照他的鏡頭下捕捉到的細節和三維圖像製作出詳細的石膏模型。1874年,他巧妙的月球照片被公布並被譽為有史以來最“真實”的月球。對攝影的真實性而言是一次非同小可的挑戰。

藝術家和天文學家ÉtienneLéopoldTrouvelot為“Trouvelot天文圖紙手冊”(1882年)製作了一幅關於Mare Humorum(“潮濕之海”)的插圖。

攝影技術並未斷了藝術創作的路。直到1882年,在哈佛大學天文台工作的法國天文學家ÉtienneLéopoldTrouvelot認為攝影具有藝術所沒有的局限性。 他出版了“Trouvelot天文圖紙手冊”,繪製了月球上的隕石坑和太陽的日照,令人驚歎。他的科學繪畫作品在大型作品集中發表並被收集,提高著公眾對科學的興趣。

同時,人們對月球天馬行空的美妙幻想也不曾因為新的更精準的月球攝影而阻礙。早在儒勒·凡爾納1865年有影響力的《從地球到月球》之前,文學對藝術的暢想就已存在。凡爾納書中的插圖包括類人生物和想象動物,但更加迷人的是第一部科幻電影,1902年喬治梅利斯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月球之旅”)。一群天文學家被從地球山歌大炮發射而出,落在月亮的一隻眼睛裡,勉強逃脫敵對的月球土著。此次展覽也播放了部分電影片段。

GeorgesMéliès的“眼中的廣場”是1902年電影“月球之旅”的草圖

到美國宇航總署NASA成立,圍繞月球的話題再次嚴肅起來。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發射之前,攝影機在無人月球軌道探測器上測量並尋找著陸點。從239,000英裡外拍攝的一些照片被轉換成三維月球景觀,在被仔細研究後得出著陸點,但阿姆斯特朗最終憑借他的肉眼觀察找到了一個更安全的著陸點。阿波羅11號宇航員的圖像,如巴茲·奧爾德林站在美國國旗旁,在50年後仍然引起共鳴。

1969年,阿姆斯特朗拍攝了他的同伴阿波羅11號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的照片。

哈裡戈登的“火箭”連衣裙

也許沒有什麽能夠和登月本身媲美。在展覽的最後一部分中,一些藝術圈的反響並沒有十分奪人眼球。1962年,美國宇航局局長詹姆士韋伯和藝術家詹姆士迪恩創立了美國宇航局藝術計劃,意圖為科學和工程支持下的研究帶來更多藝術和情感。太空計劃對流行文化的影響也體現在哈裡戈登1968年設計的“火箭”服裝,該服飾描繪了一支帶有陽物崇拜意味的火箭向上穿過人體模型的中間。可以看到,一切事物,包括歷史在內,都可能淪為商業加工廠裡的一顆部件。

月球博物館,展現360度的月球

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盧克·傑拉姆的裝置作品“月球博物館”正在展出,該月球裝置的直徑為7米,與美國宇航總署(NASA)拍攝的月球表面圖像一致,分辨率達120dpi。在大約1:500,000的範圍內,這一內部發光的球體表面的每厘米代表了月亮表面的5公里。自古以來人們只能在地球上觀測到月球的光亮面,而這一裝置也將月球360度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

或許盧克·傑拉姆的名字對很多國內的觀眾來說可能陌生,但要說起一位藝術家曾在全球60多個城市的街頭安裝了一架鋼琴,寫有“彈我,我是你的”指示供人彈奏娛樂,許多人一定曾有聽聞。英國藝術家盧克·傑拉姆自1997年開始帶著他極具互動性的藝術項目活躍在國際上,激發了全球各地人們的興趣,他的作品跨越多學科,涉及雕塑,裝置和現場藝術創作。

月下瑜伽

而“月球博物館”裝置自2016年起在全球多個城市,室內室外多種不同的地點進行巡展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體驗和闡釋,也曾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到過香港利東街和北京水立方。該裝置融合了月球形象,月光,以及由BAFTA和Ivor Novello獲獎作曲家Dan Jones創作的環繞音樂。每至一處,當地展方將在月球下推出自己系列的月球啟發活動。此次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安排了一系列特別活動,包括月下瑜伽,月下品酒,月下演唱會,以及互動劇場“陪伴:月球”,參觀者可以選擇免費參與或觀看表演,探索月球和地球的關係,感受兩大天體之間的引力。

傑拉姆的大型月球在香港

月亮的存在一直激發著人類的想象,充當著社會的“文化鏡子”,反映著人們的思想和信仰。幾個世紀以來,月球被解釋為神和行星,被用作計時器和日歷,並成為夜間導航的光源。縱觀歷史,月亮也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詩人,科學家,作家和音樂家的靈感源泉。滿月投射的空靈藍光,落日後的微妙新月,或月亮神秘的黑暗面,引起人們無限激情和探索。

出於這樣的緣由,傑拉姆創作月球博物館,意在讓人們可以觀察和思考世界各地的文化異同,並考慮最新的月球科學。根據藝術品在不同地點的呈現位置,其含義和解釋將發生變化。通過月球裝置到過的每個地點的本地研究,傑拉姆和他的團隊收集起新的故事和意義,並相互進行比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滿月具有團圓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則更帶有浪漫情懷。對於月球上居住者的幻想,英國文化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曾認為月亮之上是飲酒享樂的酒神,而中國神話則塑造了孤獨淒美的嫦娥和月兔形象。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都與月球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科學和宗教關係。然而儘管有這些差異,月亮卻將所有人聯繫起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